李彩云
摘 要:達茂旗的巖畫種類多、數量大、題材豐富。文章以本地區部分人物類巖畫(包括類人面巖畫)的社會功能(生殖崇拜、神靈崇拜)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巖畫創作的社會意義。在近萬年前,最開始的原始崇拜以巖畫的形式被保留下來,通過這些巖畫,我們能夠窺見古人的精神世界信息。
關鍵詞:人形巖畫;類人面巖畫;崇拜;意義
1 達茂旗巖畫的基本概況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巖畫”(petroglyth)的解釋,指鑿刻或用礦物顏料描畫在巖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巖石上的線刻、浮雕和繪畫。巖畫出現于舊石器時代,延續至中世紀,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是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古代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形象資料。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全境處于北緯41°20′~42°40′,東經109°16′~110°25′之間。達爾罕貝勒旗與茂明安旗原屬兩個旗,1952年合并為達茂旗,1958年劃入烏蘭察布盟,1996年劃歸包頭市管轄。達茂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有聞名于世的烏蘭察布巖畫和印證蒙元文化的敖倫蘇木古城遺址。
達茂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主要是受海生不浪文化類型的影響,特別是包頭境內的阿善遺址和西園遺址,海生不浪文化特征明顯。本區域的巖畫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遺跡,其創作年代更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據不完全統計,達茂旗的巖畫有千余幅。蓋山林先生的《烏蘭察布巖畫》一書所描述的巖畫就大多位于達茂旗。史書記載,從春秋戰國開始,北方民族就一直在本地區活動,先后經歷了林胡、樓煩、匈奴、拓跋鮮卑、東突厥、蒙古等民族,他們在這里留下了活動遺跡,如敖倫蘇木古城、希拉穆仁蘇木所在地的古城。
古代巖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不計領域包括民族學、宗教學、生態學、動物學和美術學等多種科學。達茂旗的巖畫主要分布在幾個比較集中的區域,其中在查干敖包蘇木(北緯41°48′~42°67′,東經110°31′~111°4′)附近的巖畫分布較多,在《烏蘭察布巖畫》中有近千幅來源于此地區。
2 人物巖畫及其社會功能
2.1 人形巖畫及意義
達茂旗巖畫題材多樣,文化內涵豐富,解讀巖畫的角度也是多種多樣,文章主要對人物巖畫的社會功能做初步的探討。
圖1中的人物圖像沒有五官,只是用磨刻的粗線表現肢體,巖面上的人物四肢伸開,上身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圓形凹痕,人物的腿下有兩個圓形凹痕。這種情況,大多會被認為是寓意著生殖或豐產。蓋山林先生《烏蘭察布巖畫》就講到這類巖畫與生育相關,而且此類巖畫在內蒙古陰山巖畫中也是存在的。
在成熟的宗教成立之前,人們早對超自然力的崇拜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古人對不能理解的現象就會產生敬畏和崇拜。生殖對古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又是至關重要的,生殖崇拜也由此產生。從考古發現來看,生殖崇拜由來已久,法國拉塞爾的執牛角女性裸像是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體浮雕??脊虐l現的這些具有性別特征突出的人形遺物,被學者認為是當時存在生殖崇拜的重要證據之一。人們對其進行膜拜,祈求獲得更好的生育和生產。由于地域的不同與時間上的差異,先民對于崇拜的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多山或是多石的地區,就比較容易以石頭或山為載體去呈現所要表現的內容,巖畫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么來的。一種現象的出現或是存在與當時的物質基礎也是分不開的,當然也離不開當時的意識。
圖1中的人物上半身的性別特征明顯,在腿下還有圓形凹穴,按照這些特征可以肯定這是一個女性形象,兩臂伸展且手指分開,這是一種有意識的動作。蓋山林先生認為這是一位女舞者,并認為舞與生殖崇拜有關,而《巖石上的呼麥:達茂草原巖畫巡禮》一書則直接將其稱為“生殖”女神。筆者認為如果將此人物巖畫定為“生殖”女神過于肯定,但是,將其作為某種崇拜對象則是完全有道理的。在那個完全依靠人力獲取生存資料的時代,很難讓人接受這是出于單純的藝術創作在巖石上進行巖畫的創作。既然不是出于純藝術,那么必然有其創作的深層意義。看到生理特征如此明顯的人物圖像,會聯想到生殖方面,這應是潛意識的反映,正如看到牛河梁女神一樣。因此這一形象可能是人,并且只是可能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比如說這個族群的巫女或是祖先,而她的作用則是作為崇拜的對象。那么,產生崇拜的心理和行為則說明此時的人群已經進入了帶有人類文明因素的原始宗教階段。在此基礎上可以猜測這幅巖畫的創作年代不能早于母系社會,因為在母系社會時將女性視為崇拜對象是合理的。同時認為在表現生殖或此類崇拜時,或許是已經規定好了的在特定的場合進行某種動作或姿勢。
巖畫的創作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其中作為原始崇拜的對象應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在現代意義上的宗教產生之前,先民們的生命中已帶有宗教色彩的社會元素,這也是文明的征兆。生與死的本能驅使人類對這種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產生探索,先民在不能干預生死的時代,便對這種現象產生了敬畏,進而產生崇拜的思想。生殖崇拜就是對生的崇拜和敬畏,是敬生畏死的表現,甚至是避諱死亡的表現,所以很多的崇拜方式主要在表達對生的渴望,祈求的是豐產和生育。
2.2 類人面巖畫及意義
圖2中所表現的內容是在一塊巨大的巖石上,磨刻了若干個類似眼睛的圖案。有的“眼睛”中間還有一個倒“人”字形的刻痕,表示的是人的鼻梁和眉骨部分,向下是不規則矩形,表示的是口部,整體看這個組合跟人的面部相似,故稱其為類人面巖畫(陳兆復先生在《中國巖畫發現史》一書中將這類巖畫稱為類人面,并做了4種分類,在此處就稱其為類人面巖畫)。
在同一塊巖石上磨刻的若干個類人面,應是有用意的。學者們對類人面巖畫做了多種解釋,有學者認為這是動物崇拜的第二個階段,在動物崇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賦予其人的特征;或認為類人面與太陽崇拜有關,是巫術的產物;或是與骷髏(人首)崇拜有關。類人面巖畫的分布范圍是很廣,畢竟這是巖畫母題之一,這種圖像不只出現在達茂。據不完全統計,本地區的類人面巖畫的數量是相對較少的,要更好地研究本地區的巖畫應當聯系更多的相關地區和因素。筆者贊同類人面巖畫就是神的人格化觀點,這應是宗教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不能控制就產生了神秘,由神秘產生恐怖,由恐怖產生哀嘆、匍匐和敬畏”,創造了神學和神祗的世界是人類的一大智慧。崇拜不止于動物和人,自然物也已被賦予靈魂,然后成為崇拜的對象,以人的姿態表現。比如對山石的崇拜,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對山崇拜的記錄,《山海經》中的記載就是最典型的。在北方少數民族中,神崇拜具有顯著的位置,對石的崇拜往往和對山的崇拜相聯系。本地區主要是高原中的平原或丘陵,很少有大山,地表有較大的石塊可以供當時的人用做崇拜對象的載體。對山石的崇拜以巖畫的形式保留下來,后人從巖畫中窺到先民們精神世界的些許信息。不論是將山石神化,還是將崇拜的神靈刻于山石之上,都是當時的人們對崇拜對象表達崇拜的形式,就像現代意義上的宗教具有固定的禮拜場所與固定的禮拜對象一樣。
在人類的意識進化到崇拜超人力時,便產生了高于人的存在。將人力所不能滿足的欲望訴諸于這些超自然的存在,就受到人們的歡迎,原始宗教便產生了。先民們就地取材,將崇拜的對象磨刻、敲鑿在山石上似乎是表達崇拜不錯的表現形式,故巖畫的創作便成為了先民寄托精神的一種形式。
原始崇拜的作用是使本族群具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生殖對氏族或者部族而言應是與尋找食物同樣重要的問題,故對生殖的渴望是人類的普遍追求。生殖崇拜是巖畫的母題,有直接表現性別特征的,也有用象征意義表現的蹄印等。類人面巖畫也是巖畫的母題之一,用作崇拜的對象,將對物的崇拜人格化,或人的崇拜神格化,不管將什么神化都是人類在追求生或者避免死,在祈求好而避免壞。故此,類人面巖畫都具有深層意義,而非是單純的原始藝術。總之,承載崇拜對象的巖畫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和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巖畫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全面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巖畫中探索先民的精神世界,甚至是他們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志編纂委員會.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3]仉坤,張立.民間美術之旅[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
[4]蕭立廣,譚士俊.巖石上的呼麥:達茂草原巖畫巡禮[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5]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李祥石.發現巖畫[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7]王海龍.視覺文化人類學新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8]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烏蘭察布文史資料(第11輯)[M].呼和浩特:烏蘭察布政協,1997.
[10]王炳華.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巖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戶曉輝.巖畫與生殖巫術[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藝術出版社,1993.
[12]蓋山林.蓋山林文集[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