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尼采的哲學思想與未來主義精神的關系。未來主義運動的發起者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尼采哲學思想的實踐者,使得浩浩蕩蕩的意大利未來主義運動成為美術史上燦爛的一頁。
關鍵詞:未來主義運動;重估;力線
1 未來主義的發起背景
20世紀初,正當整個歐洲文藝界都沉浸在19世紀末的頹廢遺風之時,肇始于意大利的未來主義運動(Futurism)毅然決然揮別羅馬民族的舊日榮耀,邁向一個充滿能量與速度的嶄新未來。1909年,意大利詩人馬利內蒂于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發表《未來主義宣言》(The Founding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揭開了意大利未來主義運動的序幕。“未來主義”的概念最先在文學上提出,隨后迅速席卷至繪畫、攝影、雕塑、服裝、建筑、音樂等純藝術和實用藝術領域,甚至全球范圍內不少國家也紛紛加入未來主義的潮流。
未來主義運動告別了19世紀末的頹廢風潮,大膽宣示了他們眼中的未來——前所未見的美麗新世界,一個工業科技高度發展,充滿速度、動態、能量的世界。未來主義發起者和響應者們帶著反叛精神,不循規蹈矩,摒棄傳統經驗,開創全新的未來主義之路。
今日重新檢視將近一世紀前意大利未來主義的出現和成就具有重大意義。未來主義藝術運動是西方現代藝術運動諸多流派當中的一支,它的萌芽和發展離不開西方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原因,也是當時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本文旨在探討尼采的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與未來主義運動的關系,在特定歷史時期尼采的某些思想直接或者間接對未來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并且成為了未來主義運動的精神內核,使得未來主義在浩瀚的藝術潮流中留下了驚人一瞥。
2 尼采哲學思想與未來主義運動
意大利未來主義作為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或多或少受到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尼采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中標新立異,跟傳統西方哲學的嚴肅靜默相比,尼采哲學思想狂熱、激烈甚至有些另類。“上帝已死,重估一切價值”“強力意志”“超人哲學”等哲學理念,成了未來主義著們扛在肩膀上的旗幟。在《未來主義宣言》中,尼采式的“勇氣、大膽、反叛”成了未來主義者精神特質,在后來的一系列集團活動中這種尼采式的特質甚至顯得有些瘋狂。
2.1 未來主義美學思想與尼采的“重估”學說
西方現代主義哲學思潮隨著尼采的預言——“上帝已死”拉開序幕,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古典傳統哲學的終結者[1]。尼采用兩則寓言來證明上帝已死,在《快樂的科學》中借瘋子之言追問“上帝到哪去了”,用“我們(即人)殺了他(上帝)”來證明上帝已死的事實。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發問:“你們沒有聞到上帝的腐臭嗎?”再一次宣告上帝已死。上帝已死的定論打破了西方哲學世界一直以來的沉寂,它向世人宣告傳統信仰、傳統價值的轟然倒塌,人們只需要張開雙臂迎接一個自由、充滿希望的美麗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舊有的秩序和道德標準被拋棄,如尼采所言“在從未有過的黑暗中看到光亮”,如此一來,隨著上帝之死而產生的價值真空反而成了一個大好時機來重新建立新的價值體系[1]。
可以說未來主義運動的精神理念是尼采“一切價值重估”學說的一次實踐,在運動中未來主義者們有著尼采式的瘋狂,他們主張打倒懷舊主義,摧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堅決反對布爾喬亞的學院派審美觀,并極力掙脫傳統的“和諧與品味”審美趣味的控制。他們高調宣稱:“未來的藝術應該在重新評估一切珍品之后,把圖書館的書架點一把火!……讓那些名畫隨風飄走!”[2]這些宣言中的觀點跟尼采所呼喚的“重估一切價值”哲學理念不謀而合。未來主義者們成了尼采哲學理念真正的踐行者,他們在未來主義運動中作為全能領導者和創造者,成了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中,未來主義畫家摒棄以往畫家作畫時置身事外的態度,不再只是記錄眼前發生的事物,而主張畫家必須親身進入所描繪的事件之中,去觀察、感知。在技巧上,強調點描法的重要性;在題材上,反對畫家們繼續以傳統主題創作。例如,堅決反對清一色以裸女、靜物等陳舊題材作畫,這一點并非基于道德上的考量或是心態上的保守,而是摒棄因循,主張表達現代生活中的動態、能量與沖突。未來主義畫家不再呢喃低語,而是以一種震耳欲聾的尼采式號角聲,高唱出現代生活中的心靈感受。
2.2 未來主義的“力”與尼采的“力”
尼采認為“上帝已死”后,將出現用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構建新的價值體系的人,即“超人”。超人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于“常人”,超人要不斷向常規挑戰、向自己挑戰。超人體內應該涌動著一股“力的欲望”[3],要用這股力量勇敢挑戰舊有道德體系和舊有價值體系,并通過不斷超越自身變得強大。未來主義者們正是這樣一群擁有“力的欲望”的“超人”,用這無數股堅定的力量催促他們向傳統發起挑戰,如立于世界之巔的超人。在尼采看來,意志的力度和自由度不僅表現在自我的支配和自我責任,而且表現在阻力與抗爭上面,未來主義者們正是想要獲得自由的那樣一批人,是尼采所說的喊出“我要”的戰士[4]。
在未來主義者們所發表的諸多宣言中,尼采式“力的欲望”隨處可見,諸如“暴力”“熱力”“奮力”“活力”“動力”這樣的詞匯頻頻出現,而在未來主義繪畫作品中有一重要特質即“力線”(Force Line)。在未來主義畫家的眼中,力線是隱藏在所有物體中共同的潛力,也是所有移動中物體的特質。以薄邱尼三聯畫《心靈的狀態:離開的人》《心靈的狀態:告別》《心靈的狀態:留下來的人》為例,作品充滿強烈的情感張力,置于中央的是代表“告別”的火車站,左右兩旁分別是離開的人與留下來的人,薄邱尼以快速、重疊的斜線表現出離開者的焦慮不安。
盧梭羅的畫作《反叛》是另一個成功運用力線的例子。畫面中最顯著的元素是一整列幾乎平行的箭頭,箭頭尖端是一群人兩手高舉作攻擊狀,背景是形狀似工廠廠房的建筑。因此,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解讀畫的意義:一群暴動者群起抗爭攻擊工廠。經由箭頭狀的力線,加強群眾往前推進的動態,箭頭尖端則凝聚了視覺焦點與情感張力,同時也代表整個事件的沖突點,在觀者心靈上的沖擊達到最高潮。再則,受書寫習慣影響,在觀賞繪畫作品時,人眼睛的視覺規律也習慣由左至右橫向運作,而未來主義畫作中的力線方向大都是由右至左,因此在觀賞的過程中,眼光與箭頭相遇,在觀者心理上產生一股巨大的沖擊力[1]。此外,就畫面來看,此作品當中凝結了兩股力量的正面沖突:左方廠房代表不動如山的舊勢力,右方人群則代表革命的力量,意欲打破傳統,迎接未來。
未來主義繪畫作品當中傳遞的力量感和速度感跟尼采哲學思想當中的“力”的精神頗為相似。未來主義藝術家們利用“力的欲望”去創作;其次,通過力線將畫面的力量和速度傳達給觀者。
3 結語
可以說,尼采的哲學思想不管是與意大利未來主義的美學思想,還是意大利未來主義藝術作品的整體精神氣質方面都有一定關聯。在尼采“重估一切價值”以及“強力意志”等頗具直覺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意大利未來主義藝術運動從思想內核上明顯有了深刻性,從藝術外殼形式上有了創造性。正如N·C·庫列科娃指出,直覺主義幫助現代主義藝術理論家把藝術家的興趣從理性轉向直覺,從客觀世界轉向似乎不以其為轉移的人的內心精神生活的“深處”[1]。
參考文獻
[1]鄧呂潔.意大利未來主義藝術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5.
[2]張秉真,黃晉凱.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1994.
[3]邵大箴.未來主義評述[J].世界美術,1986(1).
[4](美)Herschel Chipp.歐美現代藝術理論2接踵而至的理想[M].余珊珊,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