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霞
摘 要:交往教學是一種主體(師師/師生)到教學(硬件軟件)再到主體(生生)的雙向交往教育活動,其中教師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凸顯學生主體作用。研究交往教學理論具有現(xiàn)實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必將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關(guān)鍵詞:交往教學論;教學情境;合作探究
小學語文的教學主要依托于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新課改以后,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革新依然需要依托課堂教學,這是實施改革的前提條件。新課改提出“教學過程的實質(zhì)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載體的交往互動過程”。就小學語文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作些粗淺探討,希望能對同行們有所啟迪。
一、設計教學情境
小學是孩子們特定的心理成長階段,情境的設計必須遵循“回歸生活”的原則。回歸生活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小學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加強交流合作,提升合作能力。如,口頭作文課《我的家鄉(xiāng)真美啊》,事先把全班分成4個小組,帶他們到山頂上,向下俯視,回到課堂上分組討論。
甲同學說:“我看到的是田野就像波浪起伏的海洋一樣,層層疊疊。”
乙同學說:“我看到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滿眼的金黃色。”
丙同學說:“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廣闊的田野,農(nóng)民們都在勞作,充滿了豐收的景象。”
我發(fā)現(xiàn)課堂里的氣氛和諧極了,就加以引導:同學們,大家都用“田野”說一句完整的話。大家說得真好!這些都是同學們從大自然中觀察獲得的。在這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他們回歸生活,在真實的生活背景中,進行說話的訓練,運用生活中積極的詞匯組句,沒有用指定的詞語讓兒童“造句”,那樣會遠離孩子的生活,限制孩子們的思維,對他們以后真正的交往和表達能力并無多大作用。因此,設定特定的情景,讓孩子們和老師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進行真正的交往,在互動交往中激活孩子們的思維,所以孩子們有話可說,而且說真話,是真正的交往教學。
二、教學中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提倡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學目標所設定的問題展開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動。依據(jù)上述情境設計,一是向四組學生清晰表述出可理解的作文《我的家鄉(xiāng)真美啊》。二是供給學生某種東西去理解。比如,要求學生從近及遠來觀察,有的學生感到困難,不知道看哪里,這時教師可以進行提示,如“往遠處看,再往遠處,一直往東看”等表示方位的詞語,幫助小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從而準確描述遠處的景觀,還能學習方位詞語。三是我先真誠地向小學生說出句式相似但措辭不同的一段話,讓學生模仿和借鑒。小學生分組模擬訓練,共同對話、溝通、辯論,最后達成共識。就這樣,通過分組討論,激活了小學生的思維。
三、教學后的交流評析
在合作探究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僅僅進行引導是不夠的,還要根據(jù)合作探究的情況作出激勵性評價,這種評價是必須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成功樂趣所在,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提高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把每個學生的表述稱贊以后,加以評析,并和小學生以“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等交往形式進行討論、爭論、辯證,加以組合后形成了順暢的口頭作文:“昨天老師帶我們到高高的山頂上,去看家鄉(xiāng)美麗的景色。向東看,我看到了碧綠的田野和一座古老的寶塔;向西看,有一個月牙形的河,靜靜的河水像面鏡子……”這樣,在交流評析中,由易到難,逐步增加難度,讓小學生先學會說一句話,才懂得怎樣連詞成句,以及怎樣連句成篇。讓小學生愛上作文課,把作文課當作家庭會議,一改以往傳統(tǒng)的作文課模式,多技巧,少實際,形成“假、大、空”的局面,脫離生活實際,小學生學得難,老師教得累,二者都陷入困境中。而這種雙向交流式的交流評析使師師、師生、生生都得到“解放”,既凸顯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又使老師得到經(jīng)驗的積累,使雙向的人格和心理都得到完善,最終沖破教育困境。交流評析正是基于能夠充分挖掘?qū)W生內(nèi)在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到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還能體會到從未有過的與他人合作的快樂。“師師、師生、生生”在交流評析中獲得“平等、合作、信任、寬容、共享”的感受,體驗到自我價值被老師所充分認可,老師也能在教學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我認知,從而雙方都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實質(zhì)之所在。
總之,在開展交往教學的實踐活動中,以上的設計教學情境、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教學后的交流評析都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要求而有所改變。教師可以根據(jù)交往教學理論的要求、新課改的精神以及學生個人知識的熟知情況差異等靈活運用、優(yōu)化組合,以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駱安瓊.交往理論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
[2]徐繼存.論教學交往研究及其價值導向[J].西北師大學報,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