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校本課程是課程改革的新生事物,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肯定了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第六條中也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我校一直以來注重課程文化建設,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績。
一、立足學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
1.校園處處皆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面墻都說話。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潔凈優雅的校園環境就像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心靈、啟迪智慧。
2.學校課程顯魅力
《國家基礎教育改革課程綱要》指出:為保障和促進課程對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同時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我校校名中有個玉字,我們視新進入學校的學生、教師、家長為一塊璞玉,需要學校教育不斷的潤澤,才能成長為美玉良才。因此學校結合實際,自主研發開設了“玉潤三書”“經典誦讀”“潤之禮儀”“綠色基地”“各美其美”“潤之社團”“假期我做主”和“大手牽小手”八個系列的“玉潤”校本課程,盡顯課程文化的魅力,實現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創建活動載體,激發學生興趣
1.以課外活動為陣地,扎實推進社團課程
活動是藝術生成的源泉。學校列出課程自選菜單,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走班上課,教師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實現了學校制定的“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長”的目標。
2.以“藝術節”為舞臺,盡展學生藝術風采
英國美育理論家雷德芬曾說:一個孩子,到了進小學和初中的年齡以后,常常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出創新能力和躍躍欲試的心情,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和指導,這種能力就可能伴隨著其他的重要能力發展起來。學校確定星期五下午為社團活動日,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為學校的藝術節。“社團活動日”“藝術節”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能夠盡情地自由自在表演的舞臺,創設了一個讓他們自由施展藝術才華的空間和環境。活動全過程是學生自主參與藝術的實踐活動,從創、編、排、演、主持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創造、實踐的過程。這樣既展示了學生的藝術風采,也體現了學校藝術教育所取得的成績。
三、開發本土資源,積累特色素材
課程是一個學校的特色基礎和保障,為凸顯學校特色,需要一定的課程作為支撐,從而實現自己的教育哲學。2015年,學校圍繞“玉潤”文化執行力“一三五五”育人工程,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自主研發開設學校課程,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
1.“玉潤三書”讀寫課程。
學校認真落實寫字這一地方課程,拓展延伸“玉潤三書”系列課程,即“讀書——教會孩子讀一本好書,書法——教會孩子寫一筆好字,書文——教會孩子寫一篇好文章”。
2.“尚學路上”誦讀課程。
學校一到六年級分別以“尚學路上《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論語》選、《大學》《中庸》《孟子》選”為內容,實行長短課改革,每周一節課和下午五分鐘的誦讀相結合,晨誦午讀,打造書香校園。
3.“潤之系列”禮儀課程
學校貫徹落實“玉潤”核心文化的“潤”字,以二到四樓“愛”“思”“德”“美”的樓道文化主題為抓手,拓展延伸了“潤之禮”“潤之儀”“潤之情”“潤之善”“潤之勤”“潤之真”“潤之理”等18個系列的禮儀課程,以孩子們的生活照片和朗朗上口的兒歌、韻文為內容,時刻提醒學生遵規守紀。
4.“綠色基地”勞動課程
學校充分利用植物資源,開辟班級種植園,認領成長樹,孩子們在了解農事時令,掌握多種植物的起源、分布、特征、習性及種植管理等知識的同時,品嘗到勞動的艱辛,獲取了豐收的喜悅,體驗了成長的快樂。
5.“各美其美”班本課程
各班班主任發揮自身優勢,緊密聯系家長,開發了符合本班實際的班本課程,倡導從課程建構的視野出發,優化班級日常教育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對課程進行二度開發和系統建設,增強統一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需要,使課程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
6.“假期作業”實踐課程
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學校假期作業改革日臻完善、獨具特色。學校設計的年段假期作業單共計七大板塊、20個小項,內容包含知識復習鞏固、親近自然與家鄉、讀書與觀影、動手實驗與制作、家務勞動與生活自理、社會交往與實踐、游戲與健身等。充分引導家長認識到“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讓家長和學生一同走進社會、走進自然,體驗生活、感悟成長,學生真正成了作業的主人。每學期開學后,各年級組長篩選分類并進行展示。
7.“大手牽小手”家校課程
為積極發揮家長的優質教育資源,緊密聯系課內與課外、學習與實踐,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家校共育,學校創新開設了“大手牽小手——玉潤家長課堂”。邀請家長每周走進學生課堂授課,內容包括百科知識類、實踐技能類、興趣特長類等。《大氣污染知識》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交通安全伴我行》讓孩子們認識了各類交通標識,提升了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媽媽的一天》讓孩子們體味了父母的辛勞,心存感恩之心;《大家包餃子》讓家長孩子一起制作美食,品嘗勞動的甜蜜。
“魅力源于個性,特色引發活力。”實踐證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創建學校特色的一個新亮點,它有力地推動了我校課程改革的進程,豐富了學校文化的內涵。今后我們將面向所有學生,用課程成就學生,成就學校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