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嘉婧
摘 要:主要就在5~6歲幼兒的語言活動中如何開展良好的師幼互動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隨著二期課改的推進,在追求教學有效性的驅使下,教師的教學從語言運用到情感激發、從經驗交流到繪本閱讀、從文學整合到多媒體教學、從講講做做到情景再現,教學的目標、內容、形式與方法均呈現出豐富立體的景象。然而,“師幼互動”一直是教學有效性的主流話題。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的師幼互動是指在語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行為與過程的總和。有效的師幼互動需要教師明確互動的內容,把握準確互動的時機以及有效運用輔助材料。
關鍵詞:大班;語言活動;師幼互動
一、問題的提出
5~6歲的幼兒習得語言的過程基本完成,即這個階段的幼兒語言發展進入了成人階段。這時,兒童對語言的運用已不限于眼前的事物。他們已經能夠談論以前發生的事情,也能談論他們計劃要做的一些事情,甚至談論一些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事情。《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語言教育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求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能理解日常用語;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能聽懂和會說普通話。”語言活動的開展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語言教育的基本任務在于促進學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兒童獲得語言,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兒童社會話發展歷程的一個里程碑,對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兒童語言和社會化行為的發展,也使得兒童社會交往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滿足。同時,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作用還在于能夠促進幼兒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促進幼兒對于語言學習興趣的提高。可見,語言教育在學前階段至關重要。
“師幼互動”是這幾年在幼兒教育中提出的一種教育觀念,也是幼兒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語言教學中,教師同樣是在尊重和理解幼兒的基礎上開展活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幼兒園的師幼互動是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它是幼兒園各項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教師內在的教育觀念、教育能力和外顯的教育手段、教育行為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師幼互動問題歷來是在學前教育備受關注的話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又明確指出: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地探索與表達。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師幼互動關系。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貫徹與實施中,對提高師幼互動的質量的研究已經成為幼教改革中的一大熱點。
然而,在我國師幼互動的現狀中,我們發現語言活動作為正規的教育活動,需要教師給予幼兒啟發、支持和指導;活動過程中需要師幼之間的問答,配合機會更多,所以在語言活動背景下產生的互動頻次最多,但是語言活動中互動的發起者更多的卻是教師,幼兒在互動中的被動地位比較突出,從互動交往發起的主體來看,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稱性。并且互動的內容更多是偏重知識與技能的傳遞和指導,情感性比較缺乏。應當說,師幼互動交往是為了交流溝通。為了促進幼兒在共同協商、平等對話環境中的自主性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互動的內容應是需要積極地探尋以教師與幼兒的平等交流和回應為互動的內容基礎。
對于目前在語言活動中師幼互動現狀與問題分析,我感到對于教師來說,在語言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中,對師幼互動的研究和具體行為是極其重要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大班全體幼兒
(二)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根據語言活動的案例記錄采取的互動策略以及互動效果,分析策略的可行性。
2.文獻法
通過查閱資料,對師幼互動的主要類型的研究。
三、大班語言活動中有效的師幼互動應注意的問題
(一)明確互動的內容
語言活動中的互動內容特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興趣情感和潛在的教育資源進行價值判斷,從而產生與幼兒交流的內容。在現今的集體教學活動中,互動內容多半只是技能的傳遞,卻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使得師幼互動的內容非常的不均衡。因此,教師只有心中明確了互動的內容,才能激發出幼兒的互動興趣,增強互動效果。
1.以“經驗”為目的的互動
在語言活動中,以“經驗”為目的的互動是建立在幼兒興趣、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產生的話題與交流的內容,這類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是幼兒了解并熟知的內容,往往能夠激發出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同時,有效的互動能夠幫助幼兒拓展并豐富其認知。
【例】:在設計《航天科學家》有功勞的大班語言活動中,幼兒對于“火箭”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對于認識火箭的環節中,幼兒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但是,幼兒對于火箭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火箭的外觀,火箭的每個構造有些什么用呢?幼兒紛紛表現出了困惑。于是,我在提煉的環節中,將幼兒看到的每個火箭的部分一一作了介紹,讓幼兒明白,火箭起飛之前的每個裝置是有什么作用,以及起飛后,各個部位的裝置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結合我的介紹,我搜集了火箭起飛至飛向太空后的一些視頻,更加便于幼兒了解火箭。如此一來,幼兒的知識經驗便得到了提升。
2.以“思維”為目的的互動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是語言活動中師幼互動的重要目標,其主要體現在激發幼兒對交流對象的解讀和對交流內容的不斷理解上。
【例】:在閱讀活動《月亮的味道》中,當講到小動物們一個一個爬上朋友的背摘月亮時,教師與幼兒發生了如下的對話:
師:它們是怎么變得這么高的?
幼:一個一個疊起來的。endprint
師:它們又是怎么疊起來的呢?
幼:一個一個踩在背上。
師:是隨便疊的嗎?為什么要這樣疊?
幼:不是。大的動物在下面。小的動物在上面。
師:再仔細看看,大的動物都在下面嗎?
幼:不是,烏龜不是大的,它在最下面。
幼:因為烏龜的背是很硬的。
教師一連串的追問,使幼兒的觀察逐漸聚焦、逐漸細致,由此幼兒的思考也漸漸深入,有利于幫助幼兒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3.以“情感”為目的的互動
語言活動承載著德育與美育的作用,因此師幼互動中涉及情感的話題需要教師精心處理,從而形成有益的情感引導力量,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例】:當大班幼兒走訪了敬老院后,教師看到了幼兒與老人之間的親切交流,從幼兒的情感出發,設計了《我陪爺爺奶奶聊聊天》的談話活動。活動中,教師運用不同的圖片讓幼兒感受談話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交流方式,并借助視頻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當爸爸媽媽陪爺爺奶奶聊天時,爺爺奶奶臉上所呈現出來的快樂與滿足,從而激發幼兒陪老人聊天的愿望,祖孫享受彼此間的親情與關愛。
又比如,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與同伴交往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一般都會生氣或者發脾氣,但是在成人的正確引導下,他們也樂于嘗試調節自己的情緒。可是在幼兒獨自不開心的時候,幼兒往往不會自我調節。于是,教師把握時機,設計了《阿力的煩惱》的繪本活動,通過幫助故事主人公阿力,在問題情境中協商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在交流中分享同伴的經驗,學習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這是幼兒適應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部分。
(二)把握互動的時機
互動時機是指在語言活動中,教師基于教學目標與活動的需要與幼兒彼此間相互回應的機會。由于師幼互動的情境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因此,師幼互動的時機也必然是多樣化的。
1.時機在幼兒發出信息時
語言活動中的師幼互動不僅需要教師對交流的控制,還需要幼兒的回應。任何互動話題,如果得不到幼兒的回應,那么互動就無法進行下去。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認知與經驗的不足,也就是說,在語言教學活動時隨時會產生種種不確定的互動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發出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并給予積極的回應。但幼兒獲得了教師正面的回應后,自然也能調動幼兒與教師間的雙向交流。
在大班繪本教學《愛蓋章的國王》中,當講到故事中國王設計了“種類豐富,應有盡有”時,幼兒表示對于這句話不是非常理解。于是,教師馬上拿出了許多實物印章擺放在幼兒的面前,請幼兒說說這里有哪些樣式的印章,幼兒紛紛舉手說出自己認識的印章,有的幼兒表示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印章。于是,教師說道:“沒錯,這里有各式各樣的印章,真的是種類豐富,想要什么樣就有什么樣的,應有盡有。”幼兒很快便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另外,在大班角色游戲小吃店中,教師同樣設置了小吃店的宣傳語:本店食物種類豐富、應有盡有。幼兒在叫賣的過程中同時也熟記了這句話。
同時在互動中,教師應該能夠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在“質疑”的基礎上給幼兒一個挑戰的平臺,進一步推進幼兒問題解決和思維的發展。
【例】:教師對于幼兒在活動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價值思考,給予相應的回應,鼓勵幼兒敢于提出質疑,并且在活動中經常提出:“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問題嗎?”“你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的呢?”這類開放性的提問引發幼兒積極的思考和交流。
2.時機在幼兒情感體驗時
幼兒以情緒情感來支撐智力活動,在語言活動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要細致觀察并解讀幼兒的情感需要,保證他們體驗的充分性和交流的可持續性。
【例】:大班活動《五星紅旗飄起來》中,當教師放映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一幕時,很多幼兒都起立唱起了國歌,模仿武警戰士向國旗敬禮的姿勢。一遍結束后,教師察覺幼兒好像還不過癮,便說道:“還想再來一遍嗎?”“想!”于是,幼兒伴著國歌又一次模仿,且明顯比之前的更加投入。短短兩分鐘的時間,滿足了幼兒模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讓幼兒在親身感受中體驗到升國旗的莊嚴與神圣,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升華。
3.時機在幼兒需要鼓勵時
對于幼兒來說,參與活動的興趣是其通過活動獲得發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激發幼兒學習和活動的興趣是教師與幼兒互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在互動過程中發現幼兒需要激勵時,我們可以使用激勵式的互動策略。激勵式互動策略即是指教師為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鼓勵幼兒持續地活動而與幼兒進行的互動行為。具體的措施是可以通過語言催化、情感分享的手段使幼兒提高參與活動的熱情。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情的語言激勵幼兒的活動興趣;也可以選擇利用“情感分享”的手段,給予幼兒在情感態度上的支持和肯定。教師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運用語言、動作、態度以及投入情感的方式,因為情感的融入往往能夠使幼兒更覺親近、信任和依戀,使幼兒在分享教師情感的同時,主動聽取教師的意見,吸收教師的經驗。
【例】:在語言活動的互動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地以“你真棒”“很好”之類的語言表揚幼兒,一方面缺乏鼓勵的針對性和啟發性,也不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需要,另一方面,會讓幼兒產生聽覺疲勞,從而失去激勵的作用。
當幼兒需要鼓勵時,教師可以從幼兒的回答中,挖掘他們語言和思維的亮點,運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肯定性語句鼓勵、表揚幼兒,比如“你看得真仔細,看明白了國王的興趣就是蓋章。”“他不僅說清楚了看到什么,還說清楚了它在什么地方”等。類似這樣的激勵性語言既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又指出了幼兒回答中的亮點,讓回答者和傾聽者同時明白了回答好在哪里,引發幼兒更多的思考,也隱性地促進師幼互動。
(三)有效運用輔助材料
語言活動中的輔助材料通常是指活化活動內容的情景、多媒體與各種教學具。這些輔助材料的有效運用會催生師幼互動,化解學習活動的難點,增強師幼互動的速度與效率,使師幼互動的過程更具魅力。endprint
1.情境的感染
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愿望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適宜的情境能夠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情境的創設和感染,活化我們教學內容的情景去激勵幼兒的學習與活動興趣。這樣做便于教師優化語言教學,也便于在情緒上感染幼兒,為幼兒提供盡可能豐富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智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借助教具,創設直覺情境。幻燈、錄音、實物等都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恰當地加以應用,可以縮短教材與幼兒之間的距離,使幼兒置身其境,為其“知、情、意”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最近發展區”。另外激勵性的語言不僅能夠使回答者增添自信,更能給予傾聽者一個正確回答的范型,鼓勵更多的幼兒參與到活動中。
【例】:在大班繪本活動《愛蓋章的國王》中,教師一開始便搜集了大量的不同類型的印章,并把導入環節設置成了印章店,這樣的情境幼兒一下子便被吸引了。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瞬間爆發。
2.多媒體的感染
情趣化與童趣化的課件設計不僅生動地演繹了語言活動的內容,化解難點也調動了幼兒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思維,讓互動的氣氛活了起來。
課件的制作首先要分析語言活動的教材,確定哪些環節與內容可以運用課件,其次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幼兒的喜好,將活動內容動態化、游戲化,促進幼兒積極地與教師、課件充分互動,提升師幼互動的有效性。
多媒體的出現將豐富多彩的圖像、生動形象的動畫與強烈有效的聲響有機整合,以此來呈現學習活動的內容,這種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刺激了幼兒的視聽感官,調動了幼兒多種感官去體驗、回應、互動,師幼互動更加生動、有效,互動方式更為多樣。
【例】:大班活動《牙齒旅行記》中,將繪本故事制作成了多媒體,其中洋洋的牙齒掉進肚子里以及流出馬桶時,教師都添加了一定的聲響效果。不僅如此,課件中還穿插了旅行線路小游戲的環節,將原本枯燥的認識食物從食入至排出的整個過程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通過課件巧妙的制作,幼兒的參與度無疑得到了提升。
四、結語
1.每次語言活動教師必須做好詳細的記錄,對記錄不斷反思,總結可以形成良好師幼互動的方法。
2.關心幼兒、了解幼兒是展開良好師幼互動的至關重要的步驟。只有教師心中有幼兒,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經驗,才能從幼兒的立場出發,建立平等、有效的師幼互動。因此,在日常的教學生活動中,教師應是一個觀察者,記錄并反思,使教師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幼兒。
大班幼兒的語言是在運用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然而幼兒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所以教師不僅要設計適合大班幼兒語言學習發展的語言活動,還可以豐富語言區的內容:包括幼兒的閱讀繪本、故事中的情境表演,幼兒自帶的配圖讀物或者語言游戲的材料等,吸引幼兒到語言區去游戲,產生同伴交流的語言環境。可以多帶幼兒去閱讀活動室閱覽圖書,培養幼兒喜愛看書的習慣,此時教師要注意的是不要以“安靜”為由,而把幼兒在看書時的一些喃喃低語的交流的積極性打消。最后,也可以利用每天午睡前給幼兒講講故事,幫助幼兒積累一些優美的書面語言。
同時,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大班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夠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為孩子提供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積極、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語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班的語言教育應繼續沿著更符合兒童發展規律,更適合社會人才培養需要的方向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瑾.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張明紅.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