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櫻樸
摘要:本文以《最憶是杭州——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為例分析電視文藝晚會中經常使用的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多種“流行化”改編手法:揀選凸顯經典旋律與精華樂段;多種音樂語匯風格的混搭交融;大幅縮減重組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結構。
關鍵詞:《最憶是杭州》;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
經過千百年傳承、洗禮而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西方經典音樂與我國傳統音樂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音樂家的心靈結晶,是藝術精華和藝術的最高級形式。然而,與現代流行音樂相比起來,古典音樂雖是“陽春白雪”卻難免令人感覺“高深難懂”,特別是其結構龐大、篇幅冗長——令缺乏耐性的聽眾感覺難以沉住氣與耐下性子仔細聆聽。因此,古典音樂的推廣與“普及化”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對其進行大篇幅的縮減、改編及重新編曲。
由張藝謀導演的《最憶是杭州——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水上交響音樂會就是一場電視文藝晚會中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成功典范。《最憶是杭州》精心遴選了9首中外世界名曲并對全部曲目重新編曲予以“流行化”改編——在短短50分鐘內匯集了6首中華戲曲、傳統古曲、建國后名作,3首西方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名作并將其與當代音樂語匯自由創意混搭;樂器編制以傳統西洋管弦樂隊為底色鋪陳,并于其上自由創意疊加合唱隊與多種中西樂器組合為重奏(大提琴、古琴、中國鼓)、協奏(琵琶、小提琴、鋼琴)、伴奏(越劇表演、二重唱、獨唱)等豐富體裁形式——令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非常值得廣大電視文藝晚會從業者深入研究與學習。下面我們以晚會中的幾首重點曲目為例逐一分析。
一、揀選凸顯經典旋律與精華樂段
晚會開篇中國傳統江南絲竹名曲《春江花月夜》是—首描繪“夕陽暮鼓、月灑春江,花枝弄影、波心蕩漾,槳櫓添聲、漁舟唱晚”之“良辰美景”的詩情畫意之作。該曲曲調優美、雅致婉約,氣象萬千、韻味無窮。
改編版對其大幅縮減,僅以原曲第一段“江樓鐘鼓”(包含“引子”與“主題樂段”兩部分)及第二段“月上東山”(第一變奏)作為基本素材,省略了“風迴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其余八個變奏段及尾聲。
第一段“江樓鐘鼓”引子部分亦大幅縮短,只保留了后八小節,并將原曲柔美的洞簫與琵琶合奏改為凸顯打擊性、強化張力的琵琶與民打合奏——更切合原標題“鐘鼓之樂”的本意,更富現代氣息。“江樓鐘鼓”主題樂段其基本樂思由四個樂句構成,編曲令其分別由琵琶獨奏、管弦樂隊合奏及合唱隊齊唱三次重述,經由配器層次不同令音樂一次比一次規模宏大、情緒層層遞進至最終旋律陳述時的壯麗恢宏,由此反復陳述強調令主題音樂的美妙旋律深入人心。另外,改編還突出了西樂豎琴的音色,凸顯中西合璧、中西交融貫通。
第二段“月上東山”(第一變奏段)其基本樂思同為,4個樂句。但改編版在演奏“月上東山”頭兩句之后緊接著變化再現“江樓鐘鼓”的后兩句——并將原本二、三度平穩進行的旋法改為曲折跌宕、接踵而至的以純四、五度大跳為核心音程的上行模進旋法。這一改編不但應用并遵循了“換頭合尾”的中國傳統變奏手法,也令音樂情調由“江樓鐘鼓”首次出現時的平和雅致轉為再現時的恢宏、激昂,又推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小高潮。
該曲尾聲采用“江樓鐘鼓”第一樂句三次下行模進重述。體現了曲式結構的回歸原則。
晚會第二曲《采茶舞曲》是一首建國后創作的浙江民歌。與流傳百年、恢宏典雅的江南古曲《春江花月夜》相比,其曲調活潑歡快,全曲洋溢著一股青春朝氣與含羞答答、含苞待放之美。
該曲改編版同樣對原曲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將原曲的冗長引子與旋律中大量的裝飾性音節去掉而只保留了簡潔優美的骨干旋律。在曲式結構上也是依循現代流行歌曲的典型曲式結構:由主歌、副歌兩部分構成。
其中主歌由4個樂句構成,由琵琶、木管組、琵琶與弦樂二聲部復調、合唱(女聲部為主)與竹笛、合唱(男聲部為主)與銅管依次分別5次重述。由此,通過對于中西不同樂器的分別呈示與創意組合搭配、通過對于人聲與樂器的自由疊置組合,通過對于由小型重奏到大型合奏的層層疊加與步步遞進,令主題旋律深入人心。同時,5次中的前三次為完整重述,后兩次為縮減(一半)重述,避免了聽覺上的冗長與不適,情緒飽滿、更富張力。
最后,該曲的副歌部分非常有特色:編曲將《江樓鐘鼓》第一樂段插進來做為樂曲高潮部分,從而將其與《春江花月夜》有機聯結為一體。
這兩首作品一首隸屬“雅樂”,另一首隸屬“俗樂”,是“民歌小調”與“民族民間音樂”作品;一首是傳統古曲,另一首是建國后創作,對比反差鮮明。然而,經由編曲的匠心獨具,這兩首風格差異很大作品有效增強了聯系性,在變化中體現了統一。
二、多種音樂語匯風格的混搭交融
第三曲《美麗的愛情傳說》將抒情、慢速的我國傳統曲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相送”選段與活潑、喜悅、快速的建國后創作名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里最知名的呈示部副部主題“同窗三載”雜糅于一體。
這種改編將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融于一體的同時彼此間還形成了鮮明對比與反差,是一首極富創意的古曲新編、古曲新創作品。
第四曲《高山流水》也是一首構思精巧、音響效果新穎的古曲新編、古曲新創作品。全曲巧妙糅合了古琴傳統曲目《流水》中3個旋律別致、音響效果新穎、極富先鋒色彩的精華樂段與仿古風新創作的一首使用中華傳統五聲音階調式、旋律質樸感人的民謠風味兒歌曲。這二者雜糅交織于一體:雖是傳統古曲其音響效果卻富現代先鋒色彩,與雖是現代新創作作品其音樂語匯卻返璞歸真的二者之矛盾、沖撞、沖突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可見編曲的用心良苦。這恰恰說明了音樂的先鋒性、現代性很多時候并不局限于創作年代,關鍵還在于音樂語匯即作曲家的內心意識,其思維方式與表達手段是否現代,這才是最關鍵與最重要的。endprint
在樂曲編制上,第四曲《高山流水》還將古琴獨奏、“古琴、中國鼓與大提琴”三重奏、西洋管弦樂隊與合唱隊(包括合唱、輪唱與齊聲朗誦三種語匯)四者彼此融會貫通、層層疊加,以其廣闊音域、伸縮性極強與微妙復雜多變的整體音響效果令人深感音樂藝術之精神美妙。
該曲采用帶引子與尾聲的ABA三部曲式結構。
引子部分:由童聲合唱民謠歌曲(頭兩句)與古琴曲《流水》最出名的“泛音段”旋律一唱一和,意境高遠。
樂曲A段由民謠歌曲旋律貫穿:先由三重奏組中的大提琴主奏民謠旋律,古琴應和、中國鼓伴奏;再由全奏(合唱、管弦樂隊與三重奏組)重述該旋律,其旋律之古樸、旋律線之寬廣如使人置身遼闊草原。
樂曲B段以古琴曲《流水》為主要素材,古琴名家先用“索鈴”指法模擬泛水泡兒音響,再奏《流水》里最著名的“七十二滾拂”段(高潮段),以其非旋律性的先鋒音效和雖為古曲聽起來卻更接近“20C現代音樂”的緊張激烈音響將樂曲推向高潮——這也是整場晚會中音響效果最新穎、氣質最獨特的一段音樂。
樂曲A段由全奏重述民謠旋律回歸遼闊質樸,回歸旋律審美。
三、大幅縮減重組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結構
第五曲《天鵝湖》(西)精心選擇了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音樂選段《天鵝湖》組曲中最經典、最優美悅耳與廣為人知的第一首《場景》(No.1 Scnène)與第三首《天鵝之舞》(No.3 Danses des cygne)接連演奏,其后又片段再現(自銅管處)重復演奏了《場景》,并由此形成了經典的ABA三部曲式。
同樣的,《最憶是杭州》晚會終曲暨第九曲《歡樂頌》,揀選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的“歡樂頌”主題首次完整呈示、“歡樂頌”主題大合唱呈示以及樂章終“最急板”這三個片段重新組接而成,并由此形成了A(A)B的強調對比、遞進原則的經典二部曲式。
由于西方經典音樂慣有的結構上的嚴謹性,對這兩首西方經典曲目的改編余地不大:除去刪減的部分,保留的部分完全依循總譜原汁原味演奏呈現。我們的改編原則主要是去繁減冗,令曲目銜接更緊湊,令情緒推動更積極,情緒鋪墊轉折更迅速明確、鮮明有力,令情感高潮來得更快更猛烈。
綜上所述,編曲形同二次創作,《最憶是杭州》晚會尤為如此。為了在短短50分鐘內以最豐富多樣的體裁形式呈現“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上最具可聽性的經典作品,《最憶是杭州》編曲者煞費苦心精心設計編排:采用了將古典名曲大幅縮減重組為更小巧精致的曲式結構;對某一段經典旋律主題、旋律動機或是某一精華樂段、精華樂章的揀選凸顯、反復重述強調;將隸屬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乃至分處東西方兩個世界的中國傳統音樂、西方古典音樂與富現代氣息、把握時代脈搏的現當代音樂創作三種音樂語匯彼此的滲透融合并置混搭等多種改編原則與手段令觀眾更容易“聽懂”經典名曲、更容易體會到“高雅音樂”之美感所在和對其更加欣賞喜愛認同,是非常成功的電視文藝晚會中應用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典范。
編輯/岳 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