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
摘要:文章主要以“現代照明設計”中單個燈具設計在各個時代的典型作品為例,對作品與時代審美精神的關系作一個初步的探析。
關鍵詞:時代審美;燈具設計;科技發展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泡”,白熾燈泡的特點是“可以把光直接指向任意的方向,可以制作出各種各樣的燈具”(<日>中島龍興,《照明設計入門》,P20),人類的照明出現質的飛躍——“光的設計”提到了議事日程上,由此而引發的照明設計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現代照明設計從規模上可分為單個燈具的設計和場景的燈光設計,即點和面的照明設計。而設計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與諸多自然和社會因素相關聯,環境、民族、時代和科技等相關因素決定了不同的審美精神,它對照明設計風格特征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一個特定時代的照明設計作品,也能夠折射出這一時代的審美精神乃至文明程度。
一、時代審美精神影響燈具設計
燈具的造型不僅展現出設計者的個性,還具有一定的空間凝聚力——很容易就會成為空間的視覺焦點,為整個空間帶來不同的“表情”,所以在眾多的產品類別中,燈具往往成為衡量設計水平和功力的領域,也顯示了時代審美精神對它的決定性的影響。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
西方近代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對社會影響至深,人類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文明發生劇烈變化。現代設計的三大啟蒙運動——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應運而生,提出了新的審美精神。它們都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傳統的風格,強調精致、合理的設計,講究簡單、樸實無華、功能良好,其中新藝術運動帶有極為明顯的唯美色彩,強調采用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及抽象的動、植物紋樣;而裝飾藝術運動則喜歡直線和對稱的抽象構成形式,強調東方風格與西方風格的結合,人情化與機械化的結合。
美國的路易·蒂梵尼(Louis Confort Tiffany)是彩色玻璃藝術設計師。他把手工玻璃的制法融入到燈具設計中去,形成彩繪玻璃臺燈,臺燈干和基座分別做成大自然中樹干和樹根的形狀,在彩繪玻璃中有各種花瓣、莖葉、水果和蜻蜓等美麗的圖案,充分表現了大自然的氣息和浪漫的抒情格調。色彩豐富的玻璃燈具使白熾燈泡刺眼的燈光變得柔和。2000年美國以他設計的臺燈推出了一張郵票。
(二)20世紀初至30年代
西方流行“表現主義”,它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它反傳統而興起,背棄“模仿論”“反映論”美學,崇尚“表現論”美學,強調主觀情感、意象幻影的表達。設計者充滿強烈的激情,推崇“重新創造”和“抽象的概括”。
丹麥著名的設計師保羅·漢寧森(Poul Henuingsen)在1925年設計的PH燈具。與其他燈具相比,它的遮光面積更大,阻擋了直接從光源發射出來的強光,有效地減弱了炫光刺激,又具有極優秀的照明功能,并營造出一種美麗柔和的陰影效果。它深受法國人的喜愛,獲得了“巴黎燈”的美譽。
二戰后,漢寧森拓展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將現代主義風格融入到了更加復雜和具有雕塑氣質的設計當中。五十年代,他推出了新的PH燈具系列,包括PH-S吊燈,PH-洋薊吊燈。從外形上看,多片燈罩頁構成的洋薊(Artichoke)構造充實,乍看充滿繁復,實際上片頁造型相當簡單,以單一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全部構造遵循了斯堪的納維亞的簡約原則。整個燈的設計,美學與實用相協調。從功能看,全部光線源自反射和折射的方式到達照射面,再生成柔和光線。整個燈具的典雅、奪目、中性、新穎,使其至今還在生產使用。
(三)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
西方審美觀趨向實用主義,崇尚渾然天成的設計趣味和簡約的色彩裝飾,強調設計的經濟性和實用性。如英國為工業設計人員樹立了重視標準化和低造價的設計宗旨。
典型燈具:
1.1932年,喬治·卡沃丁(George Carwardine)設計的萬向燈,是典型的功能性臺燈,采用人機工學技術模擬人的手臂,從而使光照的角度可任意調節。它由凃搪瓷金屬和合成橡膠制成,所有的機械部件全部暴露在外,暗示了它并非普通的家用產品,而是一件濃縮了當代科學技術的照明設備。它突出了光源方向、高度的可調節功能,設計精致且結實耐用。這種燈型至今還在生產,且沒有什么大的變化。
2.二戰后,意大利審美觀既不同于商業味極重的美國,也不同于傳統味極重的北歐,也不像功能性占先的德國,提出了“藝術的生產”的口號,強調設計是一種文化、哲學。
1949年,皮埃爾·卡斯蒂利奧尼(Pier Giacomo Castiglioni)設計的圖比諾臺燈(Tubino),用簡約的線條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審美效果。他把燈具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活動來進行,作為一種哲理來品位,作為一種情節來塑造。
(四)20世紀50年代后兩方出現了后現代主義
它的審美觀標榜個性張揚,對抗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消解意義,建構更為寬闊的自由想象審美領域;顛覆權威,建構藝術的大眾視野。60年代出現的波普主義,主張把所看、所知的生活環境,以大家熟悉的形象表達出來,從美學觀點看世界上沒有“貧窮的物體”,一切物體都是美的,賦予日常物品以藝術品的特征,使現實直接進入藝術。
典型燈具:
1.1962年,意大利“卡斯蒂格利奧尼兄弟設計團隊”(Castiglioui brothers team)設計的著名燈具艾科落地燈(Arco Lamp),它放在大理石基座上,弧度跨越2.2米。特別高的弧度是為了讓人可以從下面走過去。為了適應不同的使用狀態,不銹鋼燈柱分為三節,可以調整為三種不同的高度。燈罩乍看是簡單的球形,實際上是由一個頂上打滿圓孔的半球,外套上另一只4/5球的鍍鉻燈罩所組成。頂上的孔一方面解決了燈泡的散熱問題,另一方面,透過圓孔照出的橢圓形光影造型很奇特。形態的夸張,照明的多樣化,使該燈成為功能優秀的經典燈具。endprint
設計師在設計上對于技術特征高度強調,金屬弧形吊臂、金屬燈罩和巨大的白色大理石(重達65kg)的張揚,設計形式上的內斂,形成很鮮明的對照。他們自稱“技術功能主義”(techno functionalism)。這與60年代社會的總體反叛精神非常吻合,特別受到青年一代的歡迎。
2.1977年,維柯·馬基斯特列蒂(Vico Magistretti),設計的Atollo臺燈,由三個歐幾里得的物體幾何形態:一個圓柱、一個圓錐體,一個半球組成,半球體以一種大膽的平衡浮在圓錐體的尖頭上,它也是燈光的實驗,把光源放在燈罩內,使燈在外面看似乎完全隱藏,而它的內部和金屬包頭光線十分強烈,從對角線角度照亮圓柱體燈座,造成的效果是直接和間接地以不同強度的反射來照明環境,烘托出一種寧靜溫馨的氛圍,具有深邃的隱喻情結。
3.意大利埃托·索特薩斯是意大利理性和前衛設計風格結合的典型,他設計的燈具具有個性獨特的造型思維,情趣詩意的設計形式和鮮艷亮麗的對比色彩,展示了他獨特的設計視角,對人們以往形式服從功能的產品批量化、標準化和實用化的現代派設計觀念進行了沖擊。他的設計往往采用高度娛樂、戲謔、夸張的方法,帶有一種玩世不恭的氣息,強調物品的裝飾性與人情傾向。
1981年設計的阿育王臺燈(Ashoka),采用黃色和藍色的對比色,模仿鳥類動物的點頭姿態,五個燈泡就 像五個小鳥腦袋,窺視著周圍的動靜,同時也運用了對稱的方法,又富有動態,生動而活潑,互相呼應。
(五)20世紀50年代后
微電子風格、解構主義和新現代主義興起。現代審美精神是對人的主體精神禮贊,是對此岸世界的眷戀與熱愛,理性主義達到新的高度,強調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
典型燈具:
1.英國的Tom Dixon設計的燈具“Fin Light”吊燈,他被稱為“脊椎動物設計師”,他解讀說:“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最大的差別是在架構,我設計的時候最先注重整體的架構和工法,而非產品的外形。”燈具的實用性和美觀的視覺效果完美融合。
他設計的豆子燈,橙色與紅色兩種顏色,由兩個泡沫的氟硅橡膠做成,它帶給你一種特別夢幻的氛圍。
2.Slaato設計的Swirl Lamp燈,該旋渦形吊燈上白色的薄片相互間保持一定間距成螺旋形排列,外形優美,也有助于光線的漫反射。
二、燈具設計水平反映一個時代審美精神
(一)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的五星臺燈
50年代,新中國物質貧乏,燈具設計上一切從簡,稍有裝飾性的燈飾全被斥為“資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反映。內白外綠鐵皮燈罩的廣照燈具一直使用到80年代后期。現在,人們只要看到它,就會想起那動蕩的階級斗爭至上的年代、物質文明較低的年代,不存在“燈飾”這個詞語,房子都是由國家分配,能正常用上電的地區已經是先進的地區了。
(二)荷蘭設計師路易絲·坎貝爾(Louise Campbell)設計的燈具
LC百葉窗燈,利用百葉窗原理讓光線層層柔和外溢,效果奇特。模擬雪花落下效果的落地燈,能營造出無比浪漫的室內效果。
路易斯·坎貝爾,丹麥設計界明星式人物,是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界著名的“光影魔術手”。
丹麥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是一個崇尚設計的國度。該地區氣候寒冷,冬天有9個月之久,這樣的客觀條件孕育出了一個強烈的設計觀念:創造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該地區地緣上毗鄰英、法、德三大政治文化強國,中間人角色也自然隨之而來,其文化中的和諧、平衡、自我約束的特點也隨之形成,更注重歷史傳統與手工藝制作。燈具設計以光線合理舒適、講究燈具與室內建筑的融合而著稱。從這些燈具設計上就可以看到該地區的物質文明是很高的,設計水平也是高端的,人性化、實用主義、無標志性、無設計化……最終走向打破常規、創新簡約。
三、科技發展推動了時代審美精神
科技發展與審美活動本屬兩個不同領域,一是求真,一是尋美,但它們又同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真與美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科技越來越迅速地介入到審美領域,把各種新鮮的形式和內容帶進審美文化之中,拓展了審美文化的疆域,突破文化接受的等級限制,推進大眾文化的民主性,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審美文化的分享者和受益者。
網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幾千年來的閱讀習慣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網絡的出現也推動了燈具設計的理念與方式。
(一)2015年飛利浦推出Hoe系列智能互聯照明設備
Hue實例使用演示圖:專門的網絡平臺(www.meetHue.com),邀請開發者創造新的應用方案。
該產品通過橋聯器連接Wifi網絡后可使用App控制,支持多達1600萬種顏色的色彩選擇。遠程遙控及查看家中照明設備,提升家居安全。連接不同的互聯網服務或社交網站,提供天氣預報、約會提醒、新消息及郵件提示,選擇預設的四種燈光配方(放松、專注、活力、潛心閱讀)。有了Hue,家庭照明能擔當改善自我感覺、傳遞信息、氛圍媒介三重角色。它將LED照明和智能控制技術及應用推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創新地實現了人、空間和設備之間的互聯,為人們創造出非凡的體驗和價值,以及更好的節能效果。燈,不再只用于照明,還可以用來傳輸信息和數據,這不僅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更可以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二)the ANEMIX
一種新型照明系統,靈感來自生物發光,創造出3D效果。它是一種冷光和反射層構成的鋁質板材,能被改進創造出大范圍視覺效果。冷光層是絲網印刷的丙烯酸或玻璃,它們旁邊有能改編顏色的線形LED燈或RGB三原色光系列的照明。熱成型鏡子放置于冷光層之后,反射出絲網印刷的圖形,產生獨有的深邃感。它是一個模塊化系統,能組合成不同尺寸的模塊,滿足從小型的照明燈具到照明墻、照明吊頂燈的不同需求。
通過燈具設計中一些典型個例的闡述,可以看到,時代風格和審美精神是相輔相成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精神,不同的審美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時代;而時代審美精神與產品之間又是相輔相成的,不同時代的審美精神產生了不同的產品,而不同的產品又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審美精神,而科技的發展又在其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李硯祖,張也夫.中外設計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Liaks,楊巍.照明設計與原理[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