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臘節 聶招秀 王樂平
【摘 要】校企合作既是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社會職業教育所公認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能緩和職業教育的難題。校企合作通過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目前能有效解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難題,通過不斷構建適合專業發展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養的廣度、深度和質量,對現代的職業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化
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是學校主體與企業主體之間的一種合作模式。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或模式有引企入校、訂單培養、半工半讀、工學交替、校企互助、產教融合等。筆者認為,多元化的培養模式能夠很好的解決學校、企業和社會的諸多難題,也給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重要的保證。
1 校企合作的模式
(1)傳統模式:
企業在學校將生產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技術知識融入到理論教學中,部分理論課程還需單獨開設課程。讓學生提前接觸相應理論知識的應用和要求,使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之前有一定的認識和提高。節約了企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時間,也提高了企業和學校培養學生的效率。使人才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
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三種合作形式: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公司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校內建立實訓基地,與公司和企業建立業務往來,大部分課程由校內教師組織實施教學。
2)校外實訓合作: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訓,每年定期向企業輸送實習生,學生實習期間由企業根據考核標準進行管理,實訓期滿,繼續回學校學習。
3)企業建在校園內:引企入校、模擬實訓由學校作為“主辦方”,提供場地,簽訂合作協議,公司在正常運作的同時,要承擔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
(2)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合作的場地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公司的作業現場;主導者可以是學校教師,也可以是公司技術人員;教育對象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學校教師;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技能和知識,還要包括企業文化等軟性內容;培養目標不只停留在勝任崗位,還應考慮到學生長期發展空間的開拓與培養。
多元化的形式更適應公司管理上的復雜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國家政策的一致性,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需求,行之有效,順應時代發展規律。
2 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實施過程
(1)培養方案的確定
有效教學計劃的確立,應體現校企合作的全面滲透。打破傳統教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確保人才培養質量順應市場的需求。
一年級上學期,安排一周企業文化教育,通過對企業文化的了解,指導學生大一階段需要哪些知識作為基礎,同時對專業所涉及的企業實際工作形式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
一年級下學期,在學校專業理論培養的同時,安排一部分企業課程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對理論的學習具有指導意義。
二年級上學期,學生進入企業,上午在企業的學校理論學習,下午真實業務訓練。將公司的真實業務引入到課堂,讓學生在真實作業中逐漸從理論向實踐轉化,強化技能。
三年級下學期,實行全天實訓,和具體公司建立具體項目合作實訓室。實訓一個月后,公司根據學生能力和興趣安好進行分崗位實習,嚴格按照公司的作息時間,進行實習,紀律要求上完全按合作企業的具體要求,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熏陶和多元化能力培養。
(2)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
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就是打破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崗位課程評價模式改變教學內容單一,不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現狀;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現狀;改變以往評價中以一次考試作為評價手段的單一評價方式;改變以往教師“一言堂”的單一評價方式。“分崗位教學評價模式”體現出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客觀評價到每一位學生,通過評價體系的改變,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崗位課程評價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
1)細化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崗位上,能夠通過考核的細化,讓學生注意到過程中的得分點,也是掌握技術的關鍵點和核心點,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和進步。
2)突出個性化:評價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改變過去教學內容單一,教學設計只針對部分學生,沒有關心到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局面。
3)強調協作性:評價重視學生的團隊協助意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團隊協助精神。如搜集資料、推理、判斷并形成報告的全過程。
4)完善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指標的多元化: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過程。
(3)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培訓對象不僅僅是學生,還要包括教師的培養。只有教師業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為學生技能提升提供前提和保障。教師既是一個教書者,又是一個育人者;既是學生的心理指導者,又是學生生活道路的總設計師。
1)良好的調控和引導能力:教師恰到好處地控制和適時的引導,可以使各層次學生互相激勵、啟發,而不是互相干擾、互相影響。因此,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管理學生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2)良好的教學能力:教師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對同一教學內容,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
3)敏銳的洞察力:教師必須有高度的負責心,看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一客觀事實,看到每個學生的潛能,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可能性來選擇目標,鼓勵他們不斷進步。
4)優秀的心理指導:在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不符的情況下,如何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兼顧好各方評價,避免學生自我評價僅僅成為一種形式。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以公正客觀的視角審視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4)教師參與,重視職業素養教育
校企合作教師的全程參與,是工作平穩有序進行的重要保障。公司的培訓理對象往往是公司員工,比較容易管理。對于學生,這種機械式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教師參與其中,協助公司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保障校企合作工作平穩有序進行。
教師參與培訓,保障學生職業素養核心能力提升。職業素養包含以下四個方面:職業道德、職業思想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前三項是職業素養中最基礎的部分,而職業技能是核心內容。教師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可以有效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學生今后職業活動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活動素養教育,真正實現一種求真務實的“職業”素養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飛.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5,2:155.
[2]于曦,等.多元立體式創新人才生態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8:57-61.
[3]于光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專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管理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1: 290-291.
[4]徐雅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3,2:1-4.
[5]余偉.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8.
[6]俞莉瑩,胡新華.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組織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21:37-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