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梁玉柱
【摘 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廣泛使用的書面語言,雖然在字形、語法、書寫形式等方面與現行漢語有所差別,但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溯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中職教育中開設初級文言文課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中國歷史的認識,提升國民自豪感,增進文化儲備,同時也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職業教育;語文教學;課外活動;長春職業技術學校
在中職教育中,文言文是一個艱難的課程,在網絡高度發達,獲取知識日益簡單的時代,古漢語的晦澀難懂加上中職學生文學基礎偏低的事實,讓很對學校對這一領域望而卻步。一直以來,中職學生的文言文水平都備受質疑,以至于許多學校直接在校本教材中選擇短小的詩歌、甚至民國時期白話文來代替古漢語教學,其實一個人的古漢語能力取決于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中國歷史的認知和個人語法能力。由于古漢語在字形、語法、書寫形式等方面的差異,很多學生對這些佶屈聱牙的古代漢語束手無策。實際上,只要合理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1 文言文的時代背景介紹
由于沒有升學壓力,中職語文教學可以將教學寬度進一步擴大,教學內容的自由度進一步提升。在講解文言文的同時,要了解文言文的時代背景和創作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和體會作品本身。就《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這一篇文章來說:
首先,需要向學生講解秦末的歷史背景,交代清楚文章外項羽和劉邦的發展歷史并建立對比關系,為接下來介紹故事中的人物關系打下基礎。
其次,需要解讀項羽、亞父、劉邦、樊噲等故事人物之間的關系,《史記》中雖然用字不多,卻將人物關系羅列的非常清楚,但是如果學生不了解其中的背景故事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必須對文章之外的故事一一解讀,比如項羽與亞父的關系、樊噲與劉邦的關系等,方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
再次,需要向學生剖析文中對話的深層含義,比如宴席中幾個主要任務的座次;亞父在席間三次向項羽展示玉玨;項羽賞賜樊噲食物卻不給餐具、席位等等,中國古代語言和意圖通常都非常內斂,對于涉世不深的學生來說,這些舉動可能對他們來說莫名其妙,完全摸不清頭腦,所以這些都授課需要向學生進行一一詳解,加深學生對文章中人物的體會。
最后,對司馬遷的時代背景、作者經歷進行講解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更深層次的認識。
在對文章授課內容展開的同時,相應的,應該放松學生對語法、中心思想等問題的要求,重點放在學生可以讀懂文章并加深對文章的思想體會。
2 文言文題材的選擇
在文學素養偏低的中職學校開展文言文教學其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為了能夠讓課堂教學不乏味、學生不厭學,語文教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選擇文言文題材,讓學生既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知識,又可以增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能力。
(1)年代選擇。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在選擇文言文題材時應該注意難易程度,對中職學生來說,明清的文言文相對比較好接受,首先是通假字、異體字相對較少,在語法上、字義上也和現代更加貼近,甚至文章中人物習俗也與現代符合,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方便的理解和接受。
(2)類別選擇。小說、傳記、詩詞、游記、話本都是文言文的存在形式,如何選擇要看教師對學生群體的了解,這需要授課教師在課程設計之前充分對學生進行調研才能合理安排文言文題材,讓課程內容更受歡迎。
(3)話題選擇。在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注意教學引領,讓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在獲得相應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參與文章的話題研討,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來達到教學引導的目的,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3 文言文的特殊規則介紹
在對文言文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當中,由于中職學生的文言文水平不高,在一些基礎問題上常常遇到苦難,所以中職語文教師需要從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1)避諱:君王、父母、師長的名字在古代是不能提及的。所以經常用其他的字或詞來代替,在授課過程中要細致查找,找出后向學生說明。
(2)通假字:一些文章中經常出現通假字,一些語文教師或許是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或許是完全圖省事將這些字理解為錯別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既然是中職語文,教師就應該從基礎重新講起。如《武王伐紂》(節選《孟子》)“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兩通輛,兩字讀音相同,在古代意義相通。
(3)專有代詞:江、河、隴在文言文中通常指代長江、黃河、隴山(六盤山)這些名詞在文言文中大量使用,而且教師也將其作為常識,通常也不會有單獨解釋,在中職文言文教學當中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問題。
(4)古今異義。在開展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會自然而然的遇到一些學生們不能理解卻十分熟悉的字,比如白鹿原的“原”,對于陜西之外的學生來說,原字更多的表示從前,通常不會理解為平原。在比如在《桃花源記》中出現的絕境,學生通常理解為失敗、沒有出路,但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為與世隔絕的地方。正因如此,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會出現偏差。所以,在展開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要逐漸向學生教授一些簡單的文字古義、原義知識。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都是因為學生的語文基礎不牢造成的,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增進學生的文化的認同意識是現在中職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即一方面,要讓學生獲得初步讀懂文言文的能力,達到一定的語感積累,打下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和評價古代文學作品,領會作品豐富的思想內涵。其中,學習一些文言知識,能讀懂淺易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學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過文言文教學,更要弘揚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立人”教育,奠定精神的底子。新教材開始加強對文言文教學人文性的關注。新課程標準指出“適度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這些無疑應該成為一種導向,引導教師注重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常被忽略的文言文教學中的人文教學。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所以說, 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應是母語教學的一種,而絕不是“第二外語”。
作家余秋雨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