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治
摘 要:在揚琴演奏藝術中,演奏技巧不單單是一種技術動作,更是一種能起到重要作用的表現手法。運用演奏技巧,不僅能夠豐富樂曲的情感,還能凸顯樂曲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風格,給人一種美妙的音樂享受,創造出良好的音樂形象。本文先介紹了揚琴在我國的發展和揚琴演奏技巧的分類,然后闡述了揚琴演奏技巧的創新與傳承,最后分析了揚琴演奏技巧在《圈》《古道行》和《鳳凰于飛》等樂曲中的應用。
關鍵詞:揚琴;演奏技巧;傳承;應用
揚琴,又稱洋琴,是一種外來擊弦樂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揚琴約在明朝末期從波斯傳入我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過這400多年的發展與創新,揚琴在樂器制作、演奏技巧和樂曲創作上,都已自成一體。
一、揚琴在我國的發展
中世紀以前,在中東一些古代阿拉伯國家,流行著一種薩泰里琴。明朝末年,西亞和東非的一些國家和我國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薩泰里琴也隨之從波斯傳入我國。薩泰里琴傳入我國之初,只是在廣東一帶流傳,后來又傳到江淮、中原等地區,成了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逐漸成為了現在的揚琴。清朝末年,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相繼發展成獨立的樂種,揚琴也逐漸成為了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等樂種的主要樂器之一,并形成了多種各具特色的流派。
二、揚琴演奏技巧的分類
在揚琴的傳統演奏技巧中,基本竹法主要有兩種:“左竹法”和“右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原單一竹法已不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又創新出一種新的竹法——“左右混合竹法”,這種竹法可以充分發揮兩手的主動性,非常靈活。20世紀50年代末,王沂甫先生又總結出“彈、輪、顫、滑、點、拔、揉、勾”等八種演奏技巧。演奏技巧不同,其表達效果也就有所不同,這充分體現了揚琴演奏技法的多樣性,使揚琴演奏形式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
(一)彈奏技巧
要想演奏好揚琴,就必須掌握必要的彈奏技巧,這是最基礎的要求,掌握的演奏技巧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揚琴的演奏效果。演奏者要想在演奏時達到一個良好的演奏效果,關鍵在于五個手指要協調合作,同時輔以必要的手部和腕部動作,使演奏者保持一種放松的狀態。
(二)單竹
單竹主要是以單音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種演奏技巧與演奏者的個人習慣、表演速度等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演奏者要著重注意。
(三)齊竹
齊竹要求演奏者的雙手不管在什么位置都能做到同起同落,這樣在使用這種演奏技巧時才能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四)輪竹
輪竹主要有三種方式——單音輪、雙音輪和支手輪。這三種方式都強調通過密集均勻的點來達到特定的長音效果,需要演奏者勤加練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而至于揚琴的一些其他技能,如滑竹、點弦、揉弦等,需要演奏者具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否則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很難取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三、揚琴演奏技巧的創新與傳承
(一)改革揚琴本身
只有對樂器本身不斷進行創新,才能為適應揚琴越來越多樣化的演奏提供基礎性的條件。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揚琴的演奏效果,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就要對揚琴的關鍵部分,如制音器,進行必要的改革和革新。制琴師通過不斷的嘗試,研究出一種踏放式制音器,這種制音器通過節奏踏板、力度踏板、速度踏板的積極配合,能夠演奏出不同的聲音,使得揚琴變得更加具有表現力。
(二)開發揚琴新技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揚琴傳統的演奏技巧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傳統技巧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技巧,來提高揚琴的表現力,保證揚琴演奏的開放性與自由性。就拿“連竹”來說,它是左竹或右竹連續擊弦兩次以上的一種技法,傳統上常采用雙竹交替的奏法,而且重音習慣落在右竹上,這樣在表現旋律較強的樂曲時,往往達不到流暢、連貫的效果,后來通過不斷革新,出現了多種以右竹先起的組合方式,被廣泛地應用到演奏中,極大地提升了揚琴的表現力。
(三)增加揚琴新音色
另外,音色對揚琴演奏效果的加強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用,所以不斷增加揚琴的新音色,提升其表現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增加揚琴的音色,可以增加揚琴的表現形式,如擊板、摘音、內外劃撥、無序劃撥、竹尾擊弦等表現形式,都是為了揚琴的新音色才創新出來的。揚琴這些表現形式的增加,對揚琴演奏技法的創新與傳承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揚琴演奏技巧在樂曲演奏中的應用
(一)《圈》
樂曲《圈》是一首具有鮮明時代感的揚琴音樂作品,節奏簡單、明快,表達了現代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層次思考,具有宏偉的哲理性和豐富的表現手法。樂曲《圈》的特色是和聲聲部跨度大、情感轉折較多、動靜結合、千變萬化。樂曲主題首先通過單聲部表現出來,然后慢慢過渡到二聲部,加大了樂曲的張力,同時切入很多不規則的重音,大大地增強了聽覺效果。接著,樂曲的旋律慢慢轉入左手的高音區,強調了樂曲的主題,同時契合了顫音和后十六音符的節奏,將揚琴演奏的顆粒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一段的樂曲音量是逐漸加強的,這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演奏技巧水平,能夠準確把握擊弦的力度和時間點,一點都不能差。在整個樂曲中,強弱輪音的大量出現,八度雙音的交疊使用將樂曲的情感帶入高潮。跳音的弱進插入標志著第二個高潮的到來,這時演奏者需要調整好氣息,同時還要掌握極強的輪弦技巧,隨著強琶音的干凈收尾、快速抬手,左手反竹進行下一主題的表達,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區及力度控制能力來表現樂曲時動時靜的變化,因此,演奏者要對左右手個別音位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避免大跳時速度不統一現象的出現。
(二)《古道行》
《古道行》是一首揚琴協奏曲,抒發了一種惆悵和創傷的情感。該曲的引子主要使用了揉弦和顫弦技巧,在使用這兩種技巧的時候,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手指與琴弦之間的夾角度數,這一點需要把握準確。演奏者用左右手中指接觸琴弦,與揚琴摩擦發出“唰唰”的聲音,來體現“空”的感覺,這一段的力度要適宜。該曲的第一段是行板,采用了連續的左竹長輪音和右竹單顫音。這首樂曲的發音以輪音為基礎,也就是用“點”連成“線”。在傳統的揚琴樂曲中多用“點”與“線”的組合來表現旋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揚琴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創新,創作者常用整段的長輪音來表現樂曲的整體旋律,凸顯樂曲的連續性,給聽眾帶來更強的審美享受。樂曲《古道行》中所采用的整段長輪音,綜合了單音、雙音和其他音區,同時很好地結合了左手演奏的樂曲主旋律,然后,輔以右手的伴奏和節奏的快慢控制,使整個樂曲中輪流出現長輪音與短輪音,這兩種輪音又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左聲部演奏主旋律,右聲部演奏尾聲,一主一輔,兩相配合,保證了每個音符的準確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拓展了左右聲部的獨立性和協調性。第二段樂曲平和而具有活力,采用了大量的輪音和揉音來體現這段華彩,其中不斷變化的長短輪音及揉音交替出現的不同音區,使聽眾深切體會到了樂曲中所蘊涵的激情與高昂的情感。
(三)《鳳凰于飛》
樂曲《鳳凰于飛》表現的是人們對新人幸福生活的祝福,表現內容豐富而具體。該曲以女子出嫁為基礎,引子描繪的“迎親”場面,在演奏時,需要注意的是音樂色彩的變化和強弱的處理。這一段是利用揚琴的低音區模仿的“鼓聲”開始,演奏時要用大臂帶動小臂的力量,再以小臂的力量帶動手腕和手指,來保證擊弦的速度和力度的一致。與此同時,手腕和手指也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張力,協調配合,使擊弦的力點清晰,音色扎實,避免虛音和噪音的出現。除此之外,《鳳凰于飛》這首曲子所蘊含的情感豐富,在演奏過程中,要根據樂曲不同的情感需要,及時作出調整,以求情感的準確表達。樂曲《鳳凰于飛》的第一段使用了大量的輪音演奏技巧,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少女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樂曲的其他段落中,也使用了很多輪音技巧,但多是強輪音。輪音多用來演奏情緒高昂的音樂片段或是威武雄壯、氣勢恢宏的音樂作品,彈奏強輪音時,要利用動作幅度較大的大臂來帶動手腕,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證擊弦的力度,使樂曲的情感表現得更加激昂;在彈奏弱輪音時,要以手腕為主,以手指為輔,在這一過程中中指要一直不離琴竹柄。總而言之,不管是強輪音還是弱輪音,在演奏時身體要處于放松狀態,如果肩部和手臂、手腕太過僵硬,其演奏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五、結語
總之,揚琴具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風格,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樂曲的風格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從而準確地表達樂曲所蘊含的情感。揚琴演奏技巧與揚琴藝術本質上是相通的,演奏者掌握的演奏技巧越豐富,其達到的藝術境界也就越高,同時還能賦予樂曲更強的生命力與感染力,使樂曲更具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1]阿娜.談揚琴及其基本演奏技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2]胡蓉.揚琴的風格特征和演奏技巧[J].南國紅豆,2012(04).
[3]王敏艷.簡述揚琴獨奏曲《鳳凰于飛》及演奏技巧[J].大舞臺,2010(03).
[4]張新昊.揚琴演奏技法的創新與傳承[J].音樂時空,2016(02).
[5]曹玥.揚琴的演奏技巧及其運用[J].大舞臺,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