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李明進++宋元鳳
摘 要:“弱人工智能+”時代下“人工智能+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但這種模式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鮮有將人工智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研究。本文將對在高校中推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陪伴機器人來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方式的創新。
關鍵詞: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2015年12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貫徹該意見,工信部提出落實該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該計劃中明確了人工智能是形成新產業模式的11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將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1]。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和市場的牽引下,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迅速和醫療、軍事、制造、教育等行業緊密結合。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關注的是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自己的本職工作相結合,創新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學生的配備比例難以實現一對一的深度溝通以及即時解決問題。因此,引入智能陪伴機器人有一定的價值。本文將對在高校中推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陪伴機器人來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方式的創新。
二、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陪伴機器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分布不均,正在于整合階段,利用率不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由輔導員、思想政治課老師、班主任等組成。根據2006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的要求,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輔導員崗位[2]。輔導員隊伍的配備比例相對固定,且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需要完成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做到詳細把握每一個的學生每一個階段的問題并且及時給予引導是有難度的;思想政治課老師教育的形式相對固定,主要通過課堂進行教育引導,暫時未能全面覆蓋大學每一個學期,且涉及學期的課時時長有限且固定,對于學生難以實現個性化的引導;目前各高校的班主任多為兼職班主任,班主任常常為任課教師或者就是兼職的行政人員,這兩類人相對全職工作者而言時間和精力都較少,工作的效果有待考察。目前,高校存在的幾類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對于改善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利的。
三、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的陪伴機器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并與多個行業深度結合
中國的人工智能相關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艱難起步,進入21世紀以后,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課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要和重大項目、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人工智能逐漸進入了蓬勃發展期。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以及工信部提出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行動計劃(2015—2018年)更是將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且快速與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度結合。大數據+深度學習、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工業機器人+無人駕駛、機器人寫稿+VR技術等新興模式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工作的模式,改變我們獲取信息的精度和準度。這些成功的結合為智能陪伴機器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具有包容開放的特點,更容易孕育、接納新事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在高校的環境下一定的領導層,如黨、團等為了實現自身的政治、教育、管理目標而對其教育對象所實施的系列有組織、有目標、有計劃的系統性的教育實踐工作[3]。根據定義不難看出人工智能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環境就是高校。高校本身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特點,這使得高校成為一個更能接受新事物甚至更加有可能孕育出新事物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相結合顯得更加自然與理所應當。另一方面,現在的高校受新媒體發展的影響成為了一個可以超時空、超媒體實現信息交互和傳播的環境,人工智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成果不僅可以快速有效地在高校傳播,還可以借助新媒體這類更加容易讓大學生接受的形式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普及。
四、構建智能陪伴機器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智能陪伴機器人依托領先的機器人中文語言認知與計算平臺——圖靈機器人,并選拔優秀的學生工作者以及學生干部對其進行訓導。訓導完成后為其設置匹配的QQ號以及微信號,使其能夠在線遠程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展工作。
智能陪伴機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做到“零時差”,即時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或即時向相關的輔導員進行反饋,降低因為事情延誤解決導致問題擴大化現象的概率。
其次,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更加完善、高效,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窗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系除了有經過嚴格篩選培訓的學生工作者,還有更加科學智能的陪伴機器,二者互為補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最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科學化、數據化方向發展,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數據圖”。當智能陪伴機器人的工作積累一定量時,可以將聊天數據導出使用大數據分析關聯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探究不同類別的問題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展現的表征是否有共同的特點,繪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數據圖”,該“數據圖”將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直觀的參考。
五、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戰略的大力推動使得人工智能技術與各個行業進行了深度結合,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優化了工作流程。在這樣的機遇下,在高校引入智能陪伴機器人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工作中出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工作效果待提示的問題,做到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結合。
參考文獻:
[1]祝葉華.“弱人工智能+”時代來了[J].科技導報,2015(7):67-69.
[2]崔紅紅.現有高校學生助理輔導員工作現狀調查[J].高教研究,2013(44):36.
[3]顧棟棟.新媒體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理論與實踐,2016(8):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