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月
摘 要:阿拉伯語作為阿拉伯民族的母語,現如今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有了廣泛的傳播。阿拉伯語是阿拉伯人的語言,其屬于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阿拉伯語也是伊斯蘭教的宗教語言,在全世界,使用阿拉伯語的人不計其數,阿拉伯語在世界上實現了廣泛的傳播,本文主要對阿拉伯語傳播的原因進行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阿拉伯語;傳播;分析
伊斯蘭教的興起是促進阿拉伯民族統一的重要因素,也孕育出了一種新的文化,即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阿拉伯語也逐漸得到完善和整合,同時也幫助阿拉伯語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一種語言可以得到廣泛傳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治原因、宗教原因、經濟原因、語言自身優勢原因、歷史原因等,這些原因雖然零散,但是往往是相互作用的,在諸多原因的影響下,促進了語言傳播。本文將阿拉伯語的傳播原因大致分為政治經濟原因、宗教文化原因、歷史原因三種,并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一、政治經濟原因
早期阿拉伯文化處于的地位還非常弱勢,盡管如此,阿拉伯人也開始弘揚“政教合一”的理念,并且根據這一理念逐漸建立政權。阿拉伯人政權的建立是將伊斯蘭教的教義作為核心指導思想,并以此指導思想開展軍隊的建設,進而實現了高速發展。阿拉伯文化在當時十分強大,但是由于期間出現過不同程度的中斷、分散等,導致在面臨外來文化比如希臘文化的入侵時,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著名教育學學者西提曾對伊斯蘭這個術語進行過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伊斯蘭這個專業術語的使用主要是三個方面,首先在發展初期,伊斯蘭只是一個宗教的稱謂,其次隨著相關文化的不斷進步,伊斯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稱謂,最后在歷史的錘煉下,伊斯蘭成為了一種文化[1]。伴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伊斯蘭教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宗教的國家,同時還完成了對整個北部地區的征服。在伊斯蘭教政權體系下,阿拉伯人是尤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伊斯蘭教的國家政權是由阿拉伯人進行控制的。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的治理下有了很快的發展,同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阿拉伯語的傳播范圍和速度,而阿拉伯語的傳播也對伊斯蘭教的對外擴張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宗教文化原因
伊斯蘭教穆斯林對于《古蘭經》有著十分忠誠的態度,而阿拉伯語的來源就是《古蘭經》,所以對于伊斯蘭教穆斯林來說,阿拉伯語就是真神阿拉所使用的語言,其具有忠誠神圣的意義,并且,伊斯蘭教在相關宗教儀式中使用的也是阿拉伯語。由此可見,阿拉伯語在伊斯蘭教中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阿拉伯語也就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廣泛的傳播。所以說,由于宗教文化的原因,阿拉伯語對于伊斯蘭教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信教者因為自己所使用的阿拉伯語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這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與宗教文化有直接的關系。隨著伊斯蘭教的不斷發展,很多地區都被伊斯蘭教所征服,而很多國家也已經脫離了宗教的范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所以這些人都需要對學習伊斯蘭教的文化[2]。當人們通過宗教學習阿拉伯語時,可以向更多的伊斯蘭教地區民族推廣阿拉伯語,因此,阿拉伯語的使用人數越來越多,這也給阿拉伯語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歷史原因
阿拉伯語得以廣泛傳播的歷史原因不僅是阿拉伯人一直以來的傳播,也和宗教歷史發展的原因有關。比如在19世紀,就有歷史學家將楔形阿拉伯語文字和埃塞俄比亞文字進行了對比研究,他們發現,這兩種語言十分相似,通過研究分析判斷,這兩種語言都屬于閃族語言,并且這兩種語言的使用民族在體型、相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這就說明歷史上很多語言使用的人群都是屬于閃米特民族[3]。另外,阿拉伯人曾與多個國家有過交流和接觸,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已經有阿拉伯人在沙姆地區建立了諸多小國家,而這些國家所使用的語言都是阿拉伯語。除此之外,早期伊拉克與阿拉伯國家也進行了大量的接觸,并且兩國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也是促進阿拉伯語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一條重要渠道。在諸多歷史因素的影響下,阿拉伯語的傳播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阿拉伯語得以順風順水的在世界范圍內傳播。
四、結束語
阿拉伯語的傳播原因主要與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歷史等有關系。在早期的阿拉伯部落當中,阿拉伯民族就與諸多外界民族開展了多樣化的交流,這也是現如今阿拉伯語傳播的一部分原因。當然這些多樣化的交流和接觸很有可能是建立在互相之間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所以阿拉伯語在傳播的過程中比較順利,并沒有出現抵觸現象。或許是民族之間的血緣關系,所以傳播的過程普遍都是欣然接受的,這也是為阿拉伯語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進而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
參考文獻:
[1]馬鑫霖.文明對話背景下阿拉伯語傳播研究[J].中國報業,2016,(06):95-96.
[2]王莎莎.阿拉伯文學在中國[D].天津師范大學,2014,(11):87-88.
[3]馬瑞.探究阿拉伯語傳播的因素[J].商,2013,(03):235.
[4]王晶.淺談阿拉伯語基礎階段教學中教師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198-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