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王艷
摘 要 金融機構提供的多種理財產品是上市公司極好的投資選擇方式之一。但由于不同的理財產品在合同條款的約定上大相徑庭,且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并沒有明確指出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故此,企業在確定理財產品的財務處理及報表列示過程中面臨重要的會計判斷。本文將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及《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的規范要求,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及報表列示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上市公司 理財產品 賬務處理 報表列示
2012年底,《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出臺,上市公司閑置資金使用范圍適度放寬,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從此愈演愈烈。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從2012年的71億元暴增至2017年10月9日的1.11萬億元,滬深兩市共計1142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由此可見,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已蔚然成風。
一、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和目的
第一,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收益穩定、獲利快。上市公司在經濟緊縮、實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規避投資風險。理財產品具有收益穩定、獲利快的特點,上市公司由此能得到穩健的投資回報,同時能扮靚上市公司年報業績。二是主營業務增長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多為閑置的募集資金,而公司在投資方面缺乏長期的發展規劃,主業增長空間有限,贏利困難,投資風險大,所以上市公司更愿意購買風險較小的理財產品獲得穩定收益。
第二,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目的。一是優化公司資金結構。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現金,如果在具備投資機會時沒有投資,那么損失的久是機會成本,在沒有合適的投資工程時,持有現金的成本則為損失的購買力。面對無合適的投資機會,上市公司為了提高收益率,優化公司的資金結構,規避通貨膨脹風險,就會購買期限較短的理財產品,并根據理財種類進行賬務處理。二是實現資產保值、增值。上市公司除了生產經營必用的資金外,閑置資金為實現財務收益,或者在投資理財的收益大于投資工程的收益時,公司為資產保值、增值,會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所以更愿意購買理財產品。
二、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現行賬務處理方法
近年來,上市公司融資規模增大,在缺少穩定的實體投資環境下,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高漲,在實務中的會計處理及報表列示多有不同。理財產品的確認和計量應以其分類為基礎,上市公司近年來的年報體現出部分上市公司對于理財產品的分類與列報并不恰當。例如,部分上市公司將浮動收益類的理財產品或無活躍市場報價的保本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投資;部分上市公司在不滿足準則規定的直接指定的條件下將混合工具之外的理財產品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還有一些上市公司將理財產品分類為其他貨幣資金或者其他非流動資產。以下分別闡述上市公司理財產品現行的賬務處理方法及理由:
第一,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報表中列示。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以收取利息收入,短期持有且近期內可以出售或回購,在報告中流動資產項下列示。例如,中國神華2016年的財務報表中購買的信托理財產品以“交易性金融資產”列示。
第二,確認為“其他流動資產”在報表中列示。公司認為購買的理財產品期限很短,并且大多是保本固定收益的,直接確認為“其他流動資產”。例如,中衡設計2016年財務報表中在資產負債表“其他流動資產”項下披露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
第三,確認為“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在報表中列示。公司對于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由于其周期較短,近期內可出售、回購,收益不固定,確認為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期限少于一年的在報表中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列示。例如,中國神華2016年的財務報表中購買的保本、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確認,在資產負債表中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列示。
第四,確認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在報表中列示。公司對于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持有期內不可出售,一直持有至到期日收取投資固定收益。期限少于一年的在報表中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列示。例如,國海證券2016年財務報表中“持有至到期投資”披露公司購買的債券類理財產品。
三、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賬務處理的改進意見
根據2017年財政部最新發布的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相關規定,及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產品的合約條款及產品特征解讀,筆者提出相關改進意見。
第一,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是否視為現金。“結構性存款”是金融機構熱銷的理財產品之一。其熱銷的最強理由便是“結構性存款”,有存單,可視同定期存款,且可免交增值稅,這無疑又變相提高了“結構性存款”的實際收益。但國家稅務總局目前并沒有明文規定或明確說明“結構性存款”不是保本理財,當然也不會肯定答復“結構性存款”可以免交增值稅。故將“結構性存款”視為定期存款,只是金融機構一廂情愿。筆者認為,上市公司應該從實質重于形式的角度分析,探究“結構性存款”協議的本質,不宜盲目將其定義為現金或其他貨幣資金。
第二,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屬于何種資產。一是對于保本保證收益型的理財產品,企業持有的目的往往單純為收取本金和利息。按照2017年最新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其會計處理可能歸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二是對于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和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企業是為了獲取比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更高的理財收益。但由于其合同現金流量特征通常不能滿足2017年最新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即“僅僅是對本金和利息的支付”的準則要求,其會計處理可能歸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第三,上市公司理財產品的報表披露。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及上市公司披露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持有的理財產品應該根據公司持有意圖,按金融資產分類的會計準則規范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科目中列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在現金流量表中的“支付的與其他投資活動有關的現金”中列示;理財產品到期時,在現金流量表中的“收到的與其他投資活動有關的現金”中列示;產生的收益應該確認為投資收益,在利潤表中列示,并在現金流量表中的“取得投資收益所收到的現金”中列示。
四、結語
上市公司出于對外部投資的謹慎性和階段性要求,傾向于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在日常的會計處理中,在遵守企業會計準則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公司所屬行業、經營目標和實際現狀,適當地增加會計科目。例如,上市公司可以新設一級會計科目“其他流動資產”,并下設二級科目“X銀行理財產品”,明晰會計賬目,提高會計人員的核算效率,實現日常核算和年末報表的統一,有利于上市公司賬務處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作者單位為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江曒華.企業購買金融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方法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2014(11):72.
[2] 朱巍.關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賬務處理的探究[J].中國市場,2017(17):61-63.
[3] 李郁明.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處理及列示[J].財會月刊,2015(01):102-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