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性關系,并分析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同時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同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 社會保障水平 經濟發展 適應性關系 社會保障制度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經濟增長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也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在保障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保證每一個國民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公平和正義的問題。在經濟界的相關研究中,社會保障水平和國家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在確保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對于國家的整體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適應性關系
經濟的發展與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相互適應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得越好,用于保障人民權利和福利的社會保障制度就越好;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得越完善,人們的收入就越高,就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社會越是發展,就越要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經濟快速增長對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了社會保障的基本面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社會保障水平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持續健康增長不但擴寬了社會保障基金的財源,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而且提高了社會保障的整體水平。在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不僅可以增加國民的收入,而且還能增強國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使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反之,經濟如果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則會對社會保障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經濟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會加大政府的財政壓力,分配到社會保障的資金就會變少,細化來說就是分配到每個國民手里的收入也相應減少,這樣就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社會保障的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在其他國家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發達國家經濟水平高,社會保障起步早、水平高、制度完善;而欠發達國家由于經濟水平較低,社會保障起步晚、水平低、制度不完善,有些貧窮國家甚至還沒有社會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推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才能促進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
(二)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對社會財富再分配,縮短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意義重大。社會保障能夠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進而拉動內需。眾所周知,消費是整個經濟鏈條上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研究表明,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2%,而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拉動經濟增長0.8%,是投資的4倍。因此,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于提高民眾的收入,有助于提升社會的整體消費水平,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另外,社會的每個個體都可能面臨失業、傷殘或意外等各種風險,這些風險對于個人是一種災難,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成為社會問題,進而引起社會矛盾。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夠使廣大民眾獲得幫助,減少各種風險帶來的經濟壓力和養老壓力,有利于穩定民心,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為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社會保障制度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社會保障制度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既不能落后于經濟發展,否則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造成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產生各種各樣的民生問題;也不能超越經濟的發展水平,超出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社會保障支出主要來自國家的財政收入,財政開支又是多方面的,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過多,必然導致國家在其他領域投資變少,也會導致社保基金入不敷出,加重國家和社會的負擔。
二、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
(一)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發展不均衡
我國東部、南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保障起步較早,社會保障待遇較高,社會保障制度也相對完善;而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落后,社會保障體系也相對滯后。因此,我們要縮小地域經濟的差距,努力提高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二)就業、養老、醫療等各種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保障對于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協調、穩定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雖然整體經濟運行平穩,但是社會就業、養老、醫療等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也在增加。因此,建設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建立和完善同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民眾對社會保障問題越來越關注。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需要制度的支撐,因此要加緊建立覆蓋城鄉、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最落后的是農村地區,因此全面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前提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盡快實現各種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員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促使社會更加公平
近幾年民眾對社會保障的期望值不斷提高,但社會救助工作體系、機制、制度還不完善,存在救助渠道不規范、救助制度碎片化,各項救助之間銜接不緊密,救助效率效益不高,救助對象和救助標準不合理等問題。目前的社會救助資源主要通過財政投入,社會救助資金支出不算少,但執行過程中怎么監督、怎么分責不明確。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自然災害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8項救助和社會參與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內容。應堅持社會救助與勞動自救相結合的原則,為具有勞動能力的救助對象提供就業信息,幫助其提高就業能力、創造就業機會等。為更好地體現社會公平,管理部門要對救助對象進行動態管理,根據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變化,及時增發、減發或者停發救助;救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特困供養人員為主要救助對象,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和特困供養人員納入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的救助范圍,還要向受自然災害嚴重影響的人員提供應急性基本生活救助。endprint
(三)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服務工作,切實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水平
社保工作涉及面廣,事關群眾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更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社會保障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使命意識,加大工作力度,嚴格執行政策,規范社保程序,明確工作職責,切實保障群眾利益。要著力在結合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探索完善社保可持續發展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會保障事業協調、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四)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基金制度,在保證社會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保值增值
社會保險基金關系著每個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是參保人員的養命錢和保命錢。一要建設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培育市場化的獨立基金管理法人機構。二要建立統一規范的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監管體制,確保基金投資的安全穩定。為了確保社保基金投資的安全與有效,需要建立與完善社保基金運作的監管體系,通過監管體系中監管制度法規的建設與相應的監管機構的建設,確保政府機構對多元化投資的監督與管理,調控基金資產的結構與比例。三要豐富社保基金的投資品種,擴大社保基金投資渠道。擴大和開辟新的社會保障資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進一步充實已經建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以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平衡。
四、結語
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適應性的關系,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保障水平也會相應地提高。社會保障對于經濟的健康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更多的民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作者單位為周口市淮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作者簡介:葛峰(1968—),男,河南淮陽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
參考文獻
[1] 張黎明.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分析[J].人力資源管理,2017 (24).
[2] 楊翠迎,何文炯.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4(01).
[3] 張怡恬.探究“社會保障之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辨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7(04).
[4] 李想.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經濟視角,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