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路鵬
【摘 要】“小鼓舞”是朝鮮族具有濃郁民俗風格的民間舞蹈,是從朝鮮族“農樂舞”中獨立發展出來的一種朝鮮族傳統民間舞蹈,保留了“農樂舞”的農耕文化屬性,同時也因朝鮮族所經歷的戰爭遷徙以及社會環境導致“小鼓舞”也兼具著狩獵和戰爭的影子。本文通過對朝鮮族“小鼓舞”所處生態環境的考察及研究,整理歸納“小鼓舞”的表演形式以及所具有的典型民族風格特點,研究它的舞蹈文化及舞蹈元素對傳承、發展、豐富朝鮮族舞蹈文化具有的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鼓舞;表演特征;農樂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19-02
一、“小鼓舞”的表演形式
“小鼓舞”作為朝鮮族典型的民俗舞蹈,從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化、美化而來,故具有很強的民眾性。在表演形式上,多以全體性的群舞來表演,又因為“小鼓舞”這樣的民俗舞蹈是來源于生活,所以在表演形式上與朝鮮族的日常生活習慣、生產方式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由于朝鮮族經過近代戰亂和動蕩的磨練,故在朝鮮族眾多的藝術樣式中多少可以看到戰爭遺留下來的影子。同樣在“小鼓舞”的動作形式中,不乏有“突擊”、“包圍”、“進攻”等動作,甚至有時在音樂的伴奏上也選取“軍樂”進行伴奏。從“小鼓舞”的基本形態來看,在移動過程中主要是以“雀步”為主,是舞蹈者在空間運動中的形態猶如麻雀跳動一般,在前進的過程中,舞蹈者弓身碎步跳躍,左右腿交替吸腿跳躍(猶如“跑跳步”的基本動作形態),上身兩臂拉開做擊鼓動作,猶如拉弓向空中射箭的基本形態,在空中一氣呵成,由此可以看出,“小鼓舞”的舞步是模擬射箭的基本動作形態,經過舞蹈化的加工,使其動作語匯兼具表演性和藝術性。另外,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動作、舞段與軍事訓練的操練、廝殺有關。當然也有一些解釋為“這樣的動作是從狩獵時代的獵人瞄準野獸放箭動作中模仿而來,后來又發展為騎馬射箭的動作。”[1]總而言之,“小鼓舞”的動作形態略具有進攻性,強調的是動作的干練與矯健。
小鼓舞在表演形式上多以群舞為主,從這一表演形式可以看出朝鮮族極強的民族凝聚力,在舞蹈過程中充滿了群體性“由散集合”的集體意識。在這樣的群體運動過程中充斥著“小鼓舞”強有力的戰斗精神,舞姿古樸雄壯,堅實有力,表現了朝鮮族人民不畏艱險、勇敢面對挑戰的瀟灑性格。“小鼓舞”的舞蹈動作、節奏、鼓點的變化,可根據表演內容進行調整。他們只是通過“小鼓舞”這樣的舞蹈形式去表達朝鮮族特有的民族心理,而且能在舞蹈動作中抒發著他們不屈的性格。
當然在現實性民俗意識和文化生態特征下,作為具有獨立藝術特征的“小鼓舞”,在舞蹈形式上也更加注重節奏美感且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觀賞性,舞者在諸如擊鼓、繞鼓棒擊棒等技法之中,烘托出音樂與舞蹈相互交融之美,在舞者的表演過程中情緒內斂與釋放相互滲透,動作舒緩有張力,極佳地傳遞了起承轉合、動靜相間、舞態純厚的朝鮮族舞蹈風格。
就其“小鼓舞”舞蹈動作形態分析,這種舞蹈的形態是十分復雜且動作難度也是很大的,需要表演者一邊擊打小鼓,一邊根據鼓點完成舞蹈動作,形成“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舞蹈動作也具有朝鮮族舞蹈特色,頭的動作有“低仰頭”、“擺頭”、“晃頭”等動作;肩的動作主要以“聳肩”為主;手臂的動作較為豐富,左手拿小鼓,右手持鼓槌,做“圍手”、“扛手”、“劃手”、“托手”、“神手”、“推手”、“彈手”等動作;腳下的動作也相對靈活,主要以“跑跳步”為主,時而有“蹲”、“跑步”、“弓箭步”等動作;轉的動作有“原地轉”、“移動轉”等穿插在舞蹈當中。當舞蹈到高潮,男舞者也會出現翻身等具有高超技巧的動作,如:“大蹦子”、“拉腿蹦子”、“躺身蹦子”等。“小鼓舞”的表演要求舞者在擊打小鼓的同時與這些典型的朝鮮族舞蹈動作融為一體,隨著歡快的節奏變動腳下的步伐,舞蹈動作充滿魄力。在舞蹈過程中也會伴有鑼、鐃鈸等其他打擊樂器來進行伴奏,具有典型的朝鮮族風格特點的音樂舞蹈,動作干練,技藝高超,因此在朝鮮族舞蹈中也享有獨特地位。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小鼓舞”作為民俗舞蹈的一種,其形式特征也遵循朝鮮族民俗舞蹈的形式特點,舞蹈動作形態多取自于生產生活勞作,這不僅是朝鮮族民族生活的再現,更是民族性格的體現。從群體性的舞蹈形式來看,也充分體現了“小鼓舞”所具備的強大群眾基礎,是在群眾性的民俗文化中使得“小鼓舞”的舞蹈形式得以留存,且具有濃郁的朝鮮族民族風格。
二、“小鼓舞”的風格特點
朝鮮族的民間舞蹈豐富,表演形式更是豐富多彩,這些各式各樣的內容和形式在舞蹈的呈現上,展示出迥然有異的風格特點,“小鼓舞”通過在舞蹈動作中敲擊小鼓形成富有節奏感且具有觀賞性的舞蹈樣式,整體風格特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民族特色,也是備受人們喜愛的道具舞蹈之一。“小鼓舞”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朝(下接第133頁)鮮族民間舞蹈的基本動律特征,表演時,舞者以輕柔、瀟灑的手臂動作,輕盈的舞步與樣式豐富、變化多樣的鼓點節奏交相呼應,相互協調,并以“擰、傾、交叉”等多種方向的立體造型感增加了舞蹈中舞姿造型的美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女舞者多文雅、優美、細膩、溫柔,男舞者更強調活潑、瀟灑。“‘小鼓舞多以春光的美好、萬物的再生、心潮的波動,反映了朝鮮族人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精神。”[2]
“緩慢的弧線形線條美是朝鮮族藝術、建筑、服飾及器皿等的特點之一。”[3]這樣的審美風格在朝鮮族舞蹈中也得以顯現。“小鼓舞”在表演過程中也多以弧形線條運動。這是一種由內至外、從慢轉快地流動著的曲線形舞蹈律動。這種運動方式所呈現出的動作風格,更加劇了朝鮮族舞蹈本身特有的“韌”性,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情感表達。從朝鮮族動作的細小變化中可以看到細膩且自然的舒暢感,是在弧線運動中對空間強有力的占有,從而占領觀者欣賞時的視覺美感。
“小鼓舞”的節奏豐富、復雜,而節奏也與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共同塑造典型的朝鮮族舞蹈的藝術風格。“小鼓舞”在舞蹈表演過程中,造型錯落有致,顯得格外豐富,從舞蹈動作上看,更是優美自然,具有鮮明的朝鮮族動律特點,從動作形態上我們不難看出,其具有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原始特點,舞蹈動作古樸、舞姿矯健、開朗豪放,氣氛非常熱烈,是由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決定“小鼓舞”所產生的文化氣質,而這一點也在其舞蹈上有突出的表現,“小鼓舞”出現是基于朝鮮族人民的農耕勞動,并具有古代祭祀的成分,“小鼓舞”所具有的民俗性特點與生產民俗、節日民俗和信仰民俗都是互相依存、關系密切的,并凸顯出典型的民俗舞蹈風格特征,蘊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意識,具有民俗性的色彩。
另外,中國朝鮮族舞蹈也一直以來是受到儒家“中庸”的影響,所以在舞蹈動作表現方面也一直保持著含蓄、剛柔并濟的主要特點,而“對稱”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之一。”[4]在“小鼓舞”的舞蹈表演過程中,從動作語匯到圖形調度多以“圓”為基本形態,無論是在靜態造型還是動態的軌跡上都展示出了這種來自于中國傳統思想“中庸”的對稱美,在形態上以體現圍、含、曲、擰為主要動作,體現了穩重、和諧之美。除此之外再加上朝鮮族典型的呼吸的運用,使得“小鼓舞”在表演過程中更具風韻,是內在氣韻與外在形態的完美融合。同時也將朝鮮族人民的性格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小鼓舞”的表演當中。
參考文獻:
[1]宋博媛,劉靜.試論朝鮮族農樂舞的表演形態[J].大舞臺,2015(4):187-188.
[2]韓賢杰.朝鮮民族教坊舞表演類型及其傳承保存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2):29-36.
[3]馬馳.朝鮮族建筑特征初探[J].成長,2014(4).
[4]金玉.關于朝鮮族舞蹈形體動作的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