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鳳
【摘 要】本篇文章圍繞著七年級上冊《鐵犁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的課堂實施情況,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課堂歷史史料的選擇及應用做了一個反思性的總結。力求通過這樣的課堂反思實現課堂史料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認識習慣和思維方式。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史證;史料的真實;史料的難度和量;史料的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71-02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核心素養為時空觀念、史料史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現就《鐵犁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談一談初中歷史課堂史料實證中史料選擇的幾點感悟。
“史料實證”主要指在擁有史料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論證、嚴謹的思辨、合理的推理來還原歷史真相的過程。“史證教育”是指圍繞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從而提高歷史分析能力,形成嚴謹的思辨意識和思維品質,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教育過程。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在《理解歷史》中指出:“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①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尤其是在新課中運用,教師所選史料何時展現,最能發揮史料的價值,這取決于教師使用史料的目的以及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而在教學時,依托史料所要達到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對給定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場景有更加鮮活和更加豐富的認識;二是使學生對于給定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實的原因及背景有更加廣泛和深入的認識。”②
一、史料必須是真實的
在幫助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影響的時候,筆者借助以下幾個簡短的史料,力求真實并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幫助學生理解史實,培養其分析史實、論從史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通典·食貨》
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佰,東雄諸侯。——《漢書·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王充《論衡》
但是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直觀理解,在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筆者使用了下面一段材料。
戰國時期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是個布商,由于秦國各地長度單位不統一,所以有外地客人來買布的時候經常會發生誤會。商鞅法令頒布后,這種誤會就沒有了。但是不久,老大棄商從農,并且租用了地主的土地,努力耕作,成為產糧大戶,并免除徭役。老二是個軍人,之前在軍隊中就是一名步兵,法令頒布后,他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憑借赫赫戰功獲得了爵位。老三由于才能出眾,擔任了新上任縣令的差役。據說這位縣令是秦孝公派來的,直接執行中央下達的命令,地方民情也要及時上達中央,如不稱職,論罪處罰。
這樣的史料看似很有趣便于了解,其實違背了歷史核心素養史料史證還原歷史真相的基本要求。博導謝光云教授一再強調,教師要多看書、多看經典原始的史書,在課堂史料運用方面要盡量應用原始材料,保證史料的相對真實性。歷史資料是重構歷史的重要基礎,但它并不等于歷史實際本身,它只是歷史記載者對真實歷史的一種主觀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編寫者的主觀想法,導致史料會出現真偽,以偏概全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史料時,不能把一些文學作品、奇聞逸事、野史筆記當作史料,而要對搜集來的材料進行比較、分析、鑒別,在史料的真實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利用它們對史實進行分析。
二、材料的引用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注意度和量
本課商鞅變法的重點是為了提升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筆者出示了以下幾段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的一天,在秦國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圍觀的人群大聲宣讀變法法令:“一、承認土地私有,保護土地私有制;二、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三、凡從事農業生產多交租稅者,免其勞役;四、建立縣制,把鄉、邑、聚合并成縣。……”聽了這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
材料二: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賓客郡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史記·秦本紀》
材料三:秦孝公去世后,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慘遭車裂而死。 ——北師大版《歷史》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
設置問題如下:
第一,上述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的哪一場重大改革?
第二,根據材料一說出這場改革的主要內容。你認為上述措施中哪項對后世影響最大?
第三,根據材料二結合書本說說改革的背景?
第四,可知這場改革觸犯了誰的利益?
第五,根據材料二、材料三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場改革的目的達到沒有?請說明理由。
這些材料學生能夠理解,但是材料和問題設置太多,使得課堂時間太緊,處理得比較倉促。不僅使課堂留有遺憾,原本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沒有落實好。歷史上的史料很多,選取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選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說明要論述的觀點。限于課堂時間的限制,面對大量的史料,我們應該合理取舍,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最具典型性和啟發性的史料作為素材。
三、史料的選擇要多樣化
多種多樣的史料,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知識的入門。”③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就會入迷追求、探索。學生一旦對歷史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的思維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④史料的主要形式有文獻、地圖、統計資料、歷史圖片、漫畫插圖、名言警句等。如在講解商鞅變法帶來的影響時,筆者除了引用上述材料外,還出示了柏楊的一段話“秦國商鞅的變法,是一場最為驚心動魄的魔術。”并通過柱狀圖,讓學生直觀看出變法前后秦國實力的變化。
四、注重歷史教科書上提供的史料
教材作為最主要的教學資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為了說明課本所闡述的某些論點,而且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所以一般是比較貼切的。尤其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名家史論、知識鏈接,對于說明教材重難點以及史學方法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貼切的。如果忽視了教材史料的運用,勢必會導致學生對教材觀點理解的困難,而且舍棄教材中的史料而去找其他資料,那便是舍近求遠了。
因此,在教學中,應及時恰當地指導學生依據教學目的和課標要求,解讀書本教材。而在本課教學結束后,筆者也進行了反思。在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的今天,我們展示各種史料越來越便捷,有時甚至認為只有出示一些新的知識,不用書本上已有的材料,才顯得我們的課更用心、更有新意和水準。殊不知,這讓學生抬頭享受各種圖片滑過的新鮮感的同時,忽視了需要低下頭來認真思考、認真解讀課本。如在商鞅變法影響后筆者設置了一個暢所欲言的環節,《史記》載: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舊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死。同學們持兩種觀點,一是商鞅變法是成功的。二是商鞅都被車裂了,所以變法失敗了。課后筆者發現,其實書本上很清楚地記載了這一過程,如果再結合書本提供的材料閱讀賈誼的《過秦論》節選,學生的思考就更全面了。
歷史學有其本身的特點,歷史具有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史料是我們了解史實的唯一根據,離開了對史料的閱讀、搜集、理解、分析、對比和綜合運用,也就違背了歷史教學“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基本思想。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用心甄選史料,讓歷史課堂異彩紛呈。
注釋:
①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理解歷史》
②趙亞夫.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③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
④閔衛國,傅淳.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