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喆
摘 要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傳輸速度的大幅提升,2016年中國迎來了網絡直播的爆發年。作為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在校大學生,網絡直播因其特有的社交性、娛樂性、獵奇性等特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獲得了大量在校生的青睞,同時這一新興的傳播模式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新聞宣傳工作提供了創新的機遇和平臺。
關鍵詞 網絡直播;高校新聞;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9-0169-02
根據(艾媒咨詢)《2017Q1中國在線直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市場用戶規模相比2015增加了60.6%,2017預計年將達到3.92億人。而在網絡直播繁榮的背后,由于準入門檻低、盈利模式單一、監管不健全,一些主播和平臺運營商為了吸引粉絲不擇手段,導致各種亂象頻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 1 ]如今“兩微一端”已成為高校新聞宣傳的前沿陣地,面對網絡直播的迅猛發展,如何借助其傳播優勢趨利避害,創新高校新聞宣傳,成為擺在所有高校媒體管理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網絡直播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的應用優勢
1.1 傳播的廣泛性
隨著4G網絡和WiFi的普及,高碼率圖像實時傳輸成為可能,智能手機用戶的不斷增長和網絡資費的下調,使用手機收看直播成為大量用戶的首選。從網絡直播受眾的年齡結構來看,超過70%的用戶集中在18歲到30歲之間,而在校大學生大多處于這一年齡段,他們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又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接受能力,因此逐漸成為網絡直播的生力軍。而作為高校新聞宣傳的前沿陣地,微博、微信因出現較早,運營模式相對成熟,擁有著較為廣泛和穩定的受眾群體。將微博、微信與網絡直播結合成為不二的選擇。2017年6月28日蘇州大學新聞中心第一次嘗試將學位授予儀式在官方微博中進行全程直播,并通過微信將直播鏈接在朋友圈中進行轉發,直播從早上7點持續到中午12點,累計觀看人數達17萬人次。由此可見因為“兩微”的“粉絲”是直播的潛在受眾,所以通過官方微博平臺進行播出可以有效的提升直播的受關注度。同時筆者發現,在直播結束后,官方微博的“粉絲”數也得到了顯著的增加。因此利用“微博搭臺,直播唱戲”可以有效地提升宣傳效果和官微的影響力。
1.2 互動的實時性
與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相比,互動性是互聯網傳播的突出特點,基于互聯網通訊技術的網絡直播也不例外。雖然與傳統傳播方式相比“兩微一端”的互動性更強,但是這種互動具有一定的延遲性和間接性。網絡直播卻將實時互動變為可能。觀眾可以通過發彈幕、打賞等形式與主播進行直接交流,參與度得到了極大地延伸。而以實時互動為本質的網絡直播所建構的已經不再是一個觀看的空間,而是一個活動的場域,一種社交的關系。[2]在蘇州大學位授予儀式直播的近2 000條彈幕中,筆者發現內容大體可以歸為兩類,第一類是針對現場情況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化身為“大蘇”的后臺編輯總能第一時間給予解答。除此之外的彈幕信息大多是一些如同打招呼一樣沒有實質意義的情緒化表達,即使這樣,“大蘇”也會以生活化的語言與其進行交流,從而構建一種生活化的場域,不僅給觀眾以極強的代入感,而且能夠充分滿足受眾們自我表達和維系情感的訴求。
1.3 較強的可視性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是目前網絡直播的主要模式,由于準入門檻低,主播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實現直播的生產。
但這種模式下的產品大多缺乏專業的運營和管理,容易形成粗制濫造,內容和表現形式也比較單一,可視性較差。如今網絡直播平臺運營和從業者也逐步意識到這一問題,將目光轉向了可視性更強的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模式。
PGU意味著更為專業化的內容制作,在帶來更高質量直播的同時,可視性也大大增強。同樣以蘇州大學學位授予儀式直播為例,整場直播是在專業的攝像團隊、導播團隊和新媒體運營團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典禮前引入現場報道,通過采訪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整合相關信息,為典禮的直播做好預熱?;顒娱_始后。10臺高清攝像機分布于會場的各個角落,及時捕捉典禮中每一個細節,全方位、多角度向觀眾呈現了畢業典禮的盛況,播出系統則采用了用全高清模式推流,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直播的可視性。
2 網絡直播在高校新聞宣傳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及對策
2.1 網絡直播的輿論失控
輿論的監控和引導在任何新聞傳播領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直播彈幕系統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話語平臺,并具有一定的身份隱匿性。作為受眾主體,在校大學生有著較為開放的思維和表達欲望,因此這一潛在的輿論風險使直播輿論引導具有了現實的合理性。面對這一問題,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因時制,制定完善的輿論引導策略,建立健全網絡直播的“把關人”機制。
一方面對直播內容進行嚴格把控,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對直播過程中的言論進行把關,通過與直播平臺運營商協作,加強技術監管,完善彈幕的自動審核和敏感詞屏蔽功能,同時把關人團隊比必須及時從海量評論信息中辨別出不良言論,避免輿論漩渦的產生。
2.2 網絡直播的泛娛樂化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2016年直播行業市場結構分析來看,泛娛樂直播、游戲直播和秀場直播就占據了網絡直播市場94%的份額。而在“受眾中心論”的指導下,有些高校的網絡直播片面追求觀看量、點贊數和評論數,一味地迎合受眾的口味從而導致傳播的失范,由“受眾中心”演變為“以受眾的興趣為中心”[3],最終導致了直播內容的泛娛樂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盵 1 ]高校新聞宣傳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新聞宣傳工作要緊緊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根任務,因此高校的網絡直播要以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為主要目的,積極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2017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蘇州大學就有多個團隊嘗試使用網絡直播來展示他們的實踐活動。他們親臨革命老區,面對鏡頭講述老一輩革命家的創業理想、創業激情,用手機記錄下幫扶和支教的點點滴滴,在線與觀眾分享交流心得體會,直播不僅獲得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而且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3 結論
網絡直播的合理應用,對于改變傳統高校新聞宣傳的單向性傳播,增強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強化宣傳內容的可視性,擴大宣傳范圍,提升高校形象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積極引導校園網絡直播向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加強輿論的把控,挖掘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原創內容,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讓網絡直播更好地助力高校新聞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王曉紅.網絡直播的本質是互動[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11-17.
[3]蔡鵬舉.“受者中心論”負面效應評析[J].聲屏世界,2004(3):46-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