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賈文杰+馬元旭
【摘要】:本文以桂花、菊花、牡丹等我國名花為例,闡述了花卉文化與古老文化的傳承關系,提出為使絢麗多姿的中國文化傳承下去,就要發掘并宣揚花卉中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關鍵詞】:花卉文化; 文化傳承;花卉與地域
我國幅員遼闊、地勢起伏、氣候多樣,是許多名花異卉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花卉種類和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又培育出許多新的栽培品種,更加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如芍藥,在宋朝據周師原記載有41個品種,在清朝據陳淏子記載已達到88個品種;菊花,在明朝據李時珍記載有300多個品種;鳳仙,在清朝據趙學敏記載有233個品種。花卉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也極為悠久。《詩經·鄭風》中就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彼澤之陂,有蒲有荷”的記載,這說明我國在戰國時期就有栽植花木的習慣。
1、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現象,具有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特征,即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也是一個地區或民族文化不斷發展創新的根源。
1.1桂花與民俗文化
關于桂花,漢晉以來,有月宮桂樹之說。《太平御覽》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樹。”進而有吳剛在月中伐桂的傳說。人們以月中折桂、蟾宮折桂來比喻科舉考中,至今還在使用。月亮和桂花的傳說還演化出中秋賞桂、飲桂花酒的習俗。
1.2菊花與民俗文化
我國民眾創造出來的菊文化與重陽節密切相關,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也叫“菊節”、“菊花節”,民間歷來有賞菊、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習俗。唐代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宋代《乾淳歲時記》記載:“都人是日飲新酒,泛黃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從這些記載中可見古時重陽節飲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風俗。
在我國菊花還被認為是辟邪之物,因菊花傳說有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陽節簪菊、飲菊酒、食菊糕等習俗一開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發展至后來,簪菊有了裝飾的作用,而飲菊酒、食菊糕則與其保健作用更多地聯系起來,菊花茶則是大眾普遍飲用的飲品。菊花有藥用價值,見《神農本草經》:“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既為百草上品,其藥用價值更被追求長壽成仙的道教借用,認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東晉道士葛洪《神仙傳》云:“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1.3牡丹花與民俗文化
牡丹,原為陜、川、魯、豫以及西藏、云南等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中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關于洛陽牡丹,民間早有傳說,相傳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的氣節相吻合。牡丹的國色天香,更寓意富貴吉祥,也更為少數民族人們所喜愛,如錫伯族的門框、窗、屏風、相框上所雕繪的圖案就多有牡丹,壯族的壯錦有“鳳穿牡丹”等圖樣,土家族織的土花被面的花紋也包括了“蝴蝶撲牡丹”、“四鳳抬牡丹”等。
1.4其它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紙的圖樣,也是苗族蠟染的主要圖樣;象征高潔品質的梅花是彝族剪紙的圖樣;象征愛情和幸福的杜鵑花是羌族人民的最愛,被羌族婦女廣泛應用為挑花和刺繡的花卉圖案,也被滿族作為年息花,歡慶年息節。此外,多個民族以花為節,或祈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或互相祝福吉祥安康,或男女青年表達愛意,如彝族插花節、苗族花山節、納西族三朵節、白族梨花會、壯族花婆節、藏族看花節等,均表達了人們敬祖祭神、憧憬未來的美好心愿。
2、在我國文學作品中,花卉占有重要篇幅
我國古代文明燦爛奪目,經史典冊、文學著作中,花卉典故甚多,吟詠不斷,形成豐富多彩的花卉文化代代相傳,與文學作品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2.1許多花卉的得名源于古詩詞
古人愛花、種花、頌花,從形態、習性、功效、寓意等不同的方面來描述各類花卉,留下許多優美的詩篇,很多花卉因詩而名。如:
2.1.1因生長習性得名
芍藥的開花時節在春末,蘇軾《芍藥》中說:“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因得別名“殿春”。蘭花生長在空曠幽深的山谷,《詩經·白駒》中說:“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因得別名“空谷”。菊花在萬花凋零之際仍凌霜開放,得名“傲霜”,源自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2.1.2因形態得名
宋代晁無咎最愛插花,摯友王直方特別派了侍女素兒送了一枝臘梅給他,晁無咎賦詩答謝,作《謝王立之送臘梅》:“去年不是臘梅開,準擬新枝恰恰來。芳菲意淺姿容淡,憶得素兒如此梅。”他把臘梅比作美貌的素兒,臘梅別稱“素兒”由此而來。
2.1.3因顏色得名
牡丹別名“飛燕紅妝”,源自李白《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紫薇花在盛夏花開滿樹,艷麗如霞,得名“滿堂紅”,源自宋代王十朋《紫薇》:“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自慚終日對,不是紫薇郎。”
2.1.4因香味得名
牡丹別名“天香國色”,源自唐代李正封《牡丹》:“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梅花別名“暗香”,源自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endprint
2.1.5因效用得名
萱草別名“忘憂草”,源自《詩經·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即萱草,而“諼”有忘記的意思。
2.1.6因象征意義得名
菊花、牡丹、蓮花分別為“隱君子”、“富貴花”、“君子花”,源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丁香花含苞不放,古人常用來比喻愁思郁結,蘇軾《留題顯圣寺》:“幽人自種千頭橘,遠客來尋百結花。”因而丁香得名“百結花”。
2.1.7因社會風俗得名:唐代時,新科及第進士要到長安城南風景區曲江游賞,曲江多杏樹,此時杏花正放,因稱杏花為“及第花”。唐代鄭谷《曲江紅杏》:“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
2.2許多古詩詞因花而名
古人吟詩作畫,多以花卉為題,而人們愛花,許多詩句因貼近生活、朗朗上口,得以流傳。如:
2.2.1詠梅花的
宋代王安石《詠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2.1詠荷花的
唐代李白 《古風》:“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2.2.3詠蘭花的
晉王淑之《蘭確銘》:“蘭既春敷,菊又秋榮。芳熏百草,色艷群英。孰是芳質,在幽愈馨。”
2.2.4詠菊花的
唐代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3、以花卉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
一種文化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它的曲折發展道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花卉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涉及到我國整個傳統文化的審美取向、愛國情結和抗爭精神,具有長久生命力。要做好文化傳承,避免經濟全球化及旅游活動等對文化的沖擊,就要發掘并做好花卉文化內涵的宣揚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3.1依托傳統名花做好民俗文化內涵的深挖
受眾多西方民俗文化象征物的影響,中秋節的桂花、重陽節的菊花、年宵節的牡丹、梅花、水仙等文化積淀深厚的中國傳統名花,已在人們心目中慢慢淡化,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現象,同時失去本國民俗文化的底蘊,也失去民俗文化創新的根本。因此在中秋節、重陽節、春節這些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應加強宣揚桂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的內在民俗文化內涵,適時組織桂花展、菊花展等專題展會,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
3.2避免旅游活動對民俗文化的沖擊
在我國的一些旅游區,旅游經營者對游客持迎合的態度,以游客的趣味為標準,缺乏恰當的引導,容易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因此在旅游活動中,應該讓游客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游客了解這些文化的內涵。如去彝族看到的剪紙中應有石榴、桂花、梅花圖樣,而不是玫瑰花的圖樣;欣賞羌族的挑花和刺繡應可以看到杜鵑花的圖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圖案。而且,導游應講解相應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內涵。這樣,游客不僅會對當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尊重,認識多樣化的民俗文化,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會得以傳承、繁榮。
3.3適時適地發掘宣揚花卉文化
現代生活和諧富足,人們對美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各類花卉以其美麗的姿態、豐富的寓意和所營造的浪漫氛圍而成為首選,這就為宣揚花卉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地區、各民族應結合自身優勢,適時組織各類花展、花節,大力宣傳花卉的特性、含義、應用等功能,加深民眾的了解,從而喜愛、宣揚花卉文化;在機關、學校、社區等舉辦專題講座,使花卉文化貼近大眾,以花卉文化的熏陶使中國文化的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公園、綠地等處植物掛牌,除介紹其特性外,還應加強文化內涵方面的宣傳,以中國詩詞體現花卉精神,使我們怡情養性,回味雋永。
小結
我國的傳統文化絢麗多姿,要保持其多樣性,并不斷繁榮,避免逐漸式微,就需要我們發掘包含花卉文化在內的各類傳統文化內涵,進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總之,我們應從小結、細節抓起,使花卉文化成為我們的喜愛和一種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 傅玉蘭 花卉學[M]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周沙塵 觀賞中國花木瑞草 19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