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一本介紹英雄豪杰的書在他們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他們互為知己,相約共進;到長沙求學后,政局風云變幻中,風華正茂的他們始終站在同輩的前列。延安艱苦歲月里,他們一個運籌帷幄,一個口誅筆伐,在不懈的戰斗中推心置腹。毛澤東和蕭三相交幾十年,兩人深情厚誼,生死不易。
以書會友,引為知己
蕭三從小勤奮好學,不滿四歲時即入私塾讀書。1907年,父親蕭岳英應聘到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教授物理和數學。讀了8年私塾的蕭三,與二兄蕭子升一起隨父去東山學堂應考。最終,兩人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1910年,毛澤東以其外祖父家作為籍貫,憑《言志》一文,考入了本不收外鄉人的東山高小。他對原來讀的那些宣揚舊禮教、窒息新思想的“四書”“五經”早已厭倦不堪,現在沖破了封建私塾的牢籠,來到這里讀書,就像穿云破霧、展翅翱翔的海燕,心情格外舒暢,并很快與打破地域、門戶觀念的蕭三結識,成了親密的朋友。此時,毛澤東17歲,蕭三14歲。
1936年10月,歷經兩萬五千里長途跋涉到達陜北的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里第一次對外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起了自己的身世,并深情回憶早年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的往事:“我以前沒有見過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們大多數是地主子弟,穿著講究,很少農民供得起上這樣的學堂。我的穿著比別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樣的短衫褲,我平常總是穿一身破舊的衫褲,許多闊學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們當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個現在是作家,住在蘇聯。”毛澤東這里提到的“作家”,就是同窗好友蕭三。
蕭三在東山學堂寫了許多詩句并自集成冊,國文老師周先生十分贊揚,對蕭三說:“勤學苦練,持之以恒,說不定你將來能成為一代詩圣。”果不其然,蕭三后來成為國際著名詩人,杰出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毛澤東在東山學堂也很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等文章全校有名。國文教員賀南綱十分喜歡毛澤東,見他對歷史很有興趣,特意買了一部《了凡綱鑒》送給他。毛澤東和蕭三還有個共同的愛好,即喜歡看“閑書”。得知蕭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傳》后,毛澤東十分高興,立馬前往蕭三處借閱。看到毛澤東急切的表情,蕭三故意開玩笑:“書倒是有一本,但我借書給別人,向來是有點講究的。”頓了頓后,蕭三笑嘻嘻地說:“我的書,有三種人不能借。無真才實學者不借,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嘿嘿,我出聯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澤東素來古文基礎扎實,到了東山高小后成績更是日益長進,對對子自然心中有底,他微微一笑說:“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學,但讀書心切,請仁兄出一聯如何?”
蕭三見毛澤東似乎胸有成竹,便道:“我這書里講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聽著,上聯是這樣的:目旁是貴,瞆眼不會識貴人。快對,快對!”
毛澤東略一沉吟,從容答道:“蕭兄,我就冒昧對一聯,并將此聯贈你。請聽: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蕭三聽罷,羞得滿臉通紅,低下頭說:“請恕小弟無禮,賢兄大才,愿為知己,地久天長!”說完,立即拿出書來,雙手捧到毛澤東眼前。毛澤東雙手接過書,連聲道謝,二人相視握手大笑。
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毛澤東在東山高小只讀了半年書,但這半年對他的意義卻非同尋常,東山高小對于毛澤東的意義,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進不了東山學校,也到不了長沙城,只怕還出不了韶山沖呢!”
出了韶山沖,入了小學堂后的1911年春天,毛澤東經過東山高小的老師介紹,考取了湘鄉駐省中學。而1911年夏天,蕭三也結束了自己的東山時光,考入了湖南第一師范預科,兩人又可以經常見面了。
到了省城,毛澤東和蕭三的眼界頓時開闊許多。他們第一次讀到了同盟會主辦的《民立報》,接觸到了許多革命言論,使得他們對政治更加關切,也為風起云涌的革命形勢所激勵和鼓舞。
1913年春,毛澤東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第四師范,第二年春天,第四師范并入第一師范,毛澤東和蕭三又成為了同校同學,同窗的歲月使他們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交往也愈加密切了。
1916年夏,蕭三從一師畢業,先后到黃氏族校和一師附小教書,他和毛澤東仍聯系密切,經常在一起學習,商討社會和學術問題,切磋琢磨,互資裨益,他還參加了毛澤東組織的一個哲學小組,常常列出學習上的疑難和社會改造的問題,一起登門向楊昌濟等老師求教。
1918年4月14日,是個星期天,和煦的春風吹動著清澈的江水,毛澤東和蕭三等一同渡過湘江,來到岳麓山下劉家臺子蔡和森家里,14名青年興致勃勃聚會一堂。一個嶄新的革命團體——新民學會在毛澤東等人的精心策劃下誕生了。會議選舉了蕭子升為總干事,毛澤東為干事。不久,蕭子升赴法,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擁有毛澤東、蕭三、蔡和森等青年才俊的新民學會很快便成了當時最具革命性的團體之一。
生活是戰斗,需要戰斗的作品
1920年5月,黃浦江邊,相識相交十載的毛澤東和蕭三,揮手依依惜別。毛澤東留在國內領導革命,蕭三遠赴法國勤工儉學。遠隔重洋,見面的機會少了,但兩人聯系不斷,蕭三沿途不斷有信和照片寄給毛澤東。
1922年蕭三加入法國共產黨,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赴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大學學習。
1924年,蕭三奉調回國,出任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委員。1925年2月,他專程趕到韶山,與正在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毛澤東暢談農民運動問題。1927年,又在上海與參加中央會議的毛澤東相聚,久別重逢,分外高興,他們多次徹夜長談,仿佛又回到了一師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蕭三認真聽取毛澤東關于農民運動、革命政權和農民同盟軍等問題的論述,深深為他的獨到見解所折服。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蕭三毅然站在毛澤東正確路線的一邊。在這次大會上,蕭三因突然患病辭去被提名的中央委員一職,隨后常駐莫斯科一邊療養一邊工作。而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中央蘇區,率領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兩人一別又是12年。1939年4月29日,延安中央組織部的窯洞前,秘密回國的蕭三,見到了分別已久的老戰友毛澤東,當晚毛澤東與其共進晚餐,席間同敘友情。分手時,兩人還按照學生時代的樣子,彼此鞠躬話別。
回到延安后,蕭三擔任了魯迅藝術學院編譯部主任、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常委等職,還主編了《大眾文藝》《新詩歌》等雜志。因為他喜歡寫詩寫文章,到延安后新作頻出。每當蕭三將自己的作品送毛澤東時,毛澤東都認真閱讀,還常提出修改意見,毛澤東曾對他說:“姓蕭的古來文學家很少,你要爭氣……”毛澤東還經常給蕭三寫信,對他的工作和創作予以鼓勵和支持。1939年6月17日,蕭三收到了他寄給毛澤東的一本手抄詩稿和毛澤東的附信:“大作看了,感覺在戰斗,現在需要戰斗的作品,現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戰斗,盼望你更多作些……”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