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嶄

少年時,埃爾多安曾在伊斯坦布爾街頭賣檸檬水和芝麻面包,貼補家用。據說,要是有人想騙他,就會遭到一頓痛揍。老人們說他:“打架從來不會逃。”
這一次,總統埃爾多安同樣沒有逃。在里拉兌美元今年迄今貶值已逾50%,8月10日更是一天暴跌18%的嚴峻形勢下,他拒不承認其背后的本國政治、經濟原因,稱這是一場針對土耳其的“政治陰謀”。“這是國家戰役,”埃爾多安說,“我們不會輸掉經濟戰。”
追根溯源,實際統治這個國家長達15年的埃爾多安,恐怕難辭其咎。
確認過眼神,是對的人
一個在此次里拉危機中被忽略的細節是,實際上,現在使用的土耳其里拉是埃爾多安一手建立的。
1999年和2001年,土耳其連續經歷了兩次經濟危機,通脹率接近40%,100萬土耳其里拉只能兌換1美元,銀行利率一度高達1000%,大量資本外逃。
2005年,時任總理埃爾多安發行新里拉,穩定的幣值讓土耳其的經濟步入黃金時期,也讓自己成了土耳其的“救世主”——土耳其各方等了幾十年的那個人。
過去的十幾年里,土耳其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7.3%,速度僅次于中國;貧困人口數量從2002年的30.3%急速降至2015年的1.6%;人均國民收入2016年達到11230美元,翻了將近3倍。
土耳其人從沒想到過,自己的國家還可以成為世界第十七大經濟體,原本只能出口椰棗羊毛的國度,竟然也有“Made in Turkey”服裝行銷全世界的一天。
對土耳其人來說,埃爾多安帶來的生活改變,堪比凱末爾。
埃爾經濟學
在大學期間,埃爾多安追隨土耳其前總理吉梅丁·埃爾巴坎,加入了土耳其社會福利黨,并成為該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但直到1994年,成功當選伊斯坦布爾市市長,埃爾多安才有了施展的空間。
彼時,土耳其剛剛結束了和庫爾德分離武裝勢力的15年戰爭,這場內戰導致了數萬人死亡,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埃爾多安的伊斯坦布爾,他以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特別是外資;改善公共服務,大搞基建,發展旅游業,將伊斯坦布爾打造成土耳其的國際名片。
伊斯坦布爾的變化,讓埃爾多安獲得了良好的政治聲譽,為以后的政治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隨后,埃爾多安和他所在的保守派遭到了慘重的打擊。1998年,埃爾多安因在公開演講中朗誦了一首暗含原教旨主義的禁詩,被判處10個月監禁,并被剝奪政治權利5年。同年,社會福利黨因違反土耳其憲法世俗主義原則,遭土耳其憲法法院取締。
失去組織和市長職位的埃爾多安選擇自樹大旗,組建了新政黨正義發展黨(正發黨)。
2001年上半年,土耳其經濟大崩潰,給初出茅廬的正發黨和埃爾多安打開了躋身政壇的大門。高舉經濟復蘇和擴大社會福利大旗,正發黨在2002年的大選中大獲全勝,埃爾多安于次年出任總理。
大權在握的埃爾多安收斂了自己的個性,先搞經濟。
在對土耳其經濟的直接操控上,埃爾多安表現得像個“基建狂魔”——他曾告訴外國記者,自己最驕傲的政績,就是“把全國81個省全都變成建筑工地”。
2012年在墨西哥舉行的G20峰會上,埃爾多安宣布將協助解決歐元區的危機,并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50億美元的援助。一個中等國家,竟然有能力援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舉動震驚世界,也令土耳其人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極大滿足。
“埃蘇丹”
2014年,土耳其重點“基建”項目之一,新總統官邸正式落成,它的名字叫White Palace,白色宮殿。相比這個造價6.15億美元、有1100個房間、每月光電費就需要31萬美元的宮殿,美國那個小了足足50倍的總統官邸,顯得如此名副其實(White House,直譯為“白房子”)。
一支新儀仗兵隊伍成為新總統官邸的配套產品:士兵佩劍懸刀,身披重甲,頭頂鐵盔——16-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鼎盛時期突厥士兵的典型裝束。
“他表面上是個世俗派,但骨子里卻是個伊斯蘭保守派。”如今回看埃爾多安統治土耳其的15年,《時代》周刊當年對他的評價,如此貼切。
在這個階段,埃爾多安還是一個表面上的歐洲主義者,不斷地強調要加入歐盟,并與歐盟展開了正式談判。
向西學習、靠攏、融入,是土耳其數代領導人的愿景。而歐盟需要土耳其作為防止中東戰火難民涌向歐洲的緩沖區,并避免土耳其在國防安全立場上倒向俄羅斯。
也是在這時,歐洲幫助埃爾多安完成了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將軍隊中的世俗派鎮壓下去。軍隊世俗派做出了最后的掙扎,2016年7月15日他們發動了軍事政變。
人們原以為,這是土耳其歷史的又一次輪回。然而在埃爾多安面前,坦克第一次啞火了,隨著埃爾多安的呼吁,市民們涌上街頭抵制“叛軍”,而親政府的部隊也迅速趕到,僅用了一天時間和265條生命的代價就平息了事件。埃爾多安敏銳地抓住了動亂的機遇,在全國開展了浩蕩的清算活動。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至少5萬人因此遭到逮捕,另有15萬人遭到開除或者停職的待遇。
緊張時刻過去后,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埃爾多安的權威。2017年4月16日晚,土耳其修憲通過。
今年6月24日,埃爾多安贏得修憲后的大選,正式成為自國父凱末爾以來土耳其權力最大的總統。
“沒有石油的委內瑞拉”
盛極則衰,盛世的另一面,是衰敗的開端。
埃爾多安掃平國內勢力、登上權力巔峰之時,土耳其經濟卻再次陷入蹣跚——不管如何通過選票來保證自己長期執政,經濟規律在某一天還是會找上門來。
在廉價資本大量涌入的時期,總支出5380億美元的大規模基建策略一度刺激了土耳其經濟,也使得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土耳其外債占GDP比例接近55%。
而除了借外債,埃爾多安更是大開印鈔機。從2003年至今,土耳其的廣義貨幣整整增加了24倍。
事實上,此次危機爆發之前,巨額外債加瘋狂印鈔共同作用所帶來的高通脹,已經把土耳其經濟推到了懸崖邊緣——土耳其通貨膨脹在今年7月已經達到了15.7%。彭博社援引經濟學家的話稱,如今的土耳其相當于“沒有石油的委內瑞拉”。
里拉危機以來,埃爾多安的行程變得更為緊湊。面對國民,他最愛使用的詞是“戰爭”——他將這場經濟危機導演成“他們”對抗“我們”的戰爭,并祭出歷史和宗教兩面大旗,將之形容為“恢復奧斯曼帝國榮光”的最后一搏。
然而,“埃爾多安模式”能否挺過這一次貨幣動蕩的考驗?這個剛被賦予極大權力的新政體,究竟會在危機中展現韌性,還是暴露弱點,正決定著這個近8000萬人口區域大國的未來走向。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