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列民
摘 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現代的小學生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改變。道德是一個整體而學生也是一個整體,因此道德教育應該是作為整體存在的。但是在現在的小學教育中,道德教育卻被碎片化了,因此導致德育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師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要整合德育一體化觀念,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探索構建一體化的德育體系,進而促進小學生道德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德育一體化觀念;小學生;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8)33-0011-02
道德教育對象是一個整體,因此道德教育也應該作為一個整體。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尚未成熟的狀態,他們的道德意識來源于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的生活過程、生活事件及其自身的活動與行為。他們的道德意識還不明晰,有理性成分的存在,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進行思考。道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的道德是一個整體,與生活中的各種因素聯系在一起。生活是各種關系的綜合整體,道德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因素,是融入生活中的,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存在于生活中的個體,是與生活中的道德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時,只有立足于學生生命的整體性和道德整體性,對學生進行德育,才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道德的成長。
一、現在小學生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對德育并不重視,相比較之下更多關注的還是學生成績。基于此,他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圍繞著提高學生智力進行的,而缺乏陶冶學生情操的行為。許多教師只忙于教書,而忽略了育人,只要學生成績好,就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出現了“一俊遮百丑”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比較淡薄。雖然現在的學校設置和配備了德育機構和工作人員,如少先隊等,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這些機構很少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大部分學生只是在學校被動地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家長和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都是給他們榜樣示范,或者進行道德評價,很少考慮學生的感受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由于家長工作都比較忙,許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帶大,他們對孩子比較溺愛,因而容易造成孩子在品德習慣教育方面的缺失。還有些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只要把孩子送到學校讓教師進行教育就可以了,他們對孩子的關心較少,忽視了家庭和家長言傳身教的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個性心理塑造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惑,如義氣與誠實、愛與責任的沖突及價值的選擇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問題很少涉及。傳統的教學觀念仍然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品德教育,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并不關注。有些教師在教學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簡化甚至省略了探究學習的活動,導致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參與體驗德育探究過程成了一紙空談。新課程改革提倡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進而培養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能力。受現在教育制度的影響,德育實踐活動很難在課堂教學中完成。而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的工作繁重而且難以考量,因此影響了師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的積極性,經常以課堂教學代替實踐探究。德育是一個整體,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不可能孤立存在于課堂教學中。而現在的小學品德教育存在著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脫節的現象,因而影響了德育資源合力的形成和發揮。
二、整合德育一體化觀念,有效促進小學生道德成長的有效策略
1.家庭、學校、社會達成德育共識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還不能正確識別真假、美丑。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充分發揮德育的導向作用,是機遇也是挑戰。家庭、學校與社區教育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各有優勢,無法相互替代。學校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工作觀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德育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具有嚴密的組織性、計劃性,這是其他任何教育單位無法比擬的。如果學校失去了德育的作用,社會也會失去對年輕一代進行全面系統教育的唯一渠道,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就失去了配合的核心。家庭教育對學生來講親切及時,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大的優點。家庭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而社會教育具有貼近實際、空間廣、形式多樣化的特點,不受年齡、性別、行業、區域限制,是學校和家庭所不能達到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家庭、學校以及社會要達成德育共識,統一教育的標準,以統一規則要求學生,使學生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中都做到表里如一,促進他們良好道德的形成。學校可以根據區域分布把居住較近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社區假日團隊,對他們進行統一的管理;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小隊,把各年齡段的學生組織在一起,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使他們身心獲得發展。
家庭是對學生進行自然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父母可利用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教育子女,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與他人及社會,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此外,還要給子女營造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培養他們健康的道德風尚,還要不斷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子女做好表率。家庭、學校和社會為學生提供道德學習所需要的整合環境,三者密切配合,形成統一的行為環境,進而讓學生的行為保持一致。
2.小學各級部門相互協調合作
學校是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在整個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堅持以德育為首,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文體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同時還要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建立健全以道德教育為首的評價體系;還要端正學風,優化學校的德育資源。
學校可以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增強他們為祖國奉獻的使命感,聘請校外輔導員,給小學生講述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引導小學生向英雄人物靠攏。同時各部門協調一致對小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培養小學生愛的情感,增加他們的親情、友情體驗,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如給媽媽倒杯水,幫家長做家務等,讓小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此外還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他們,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接受程度給他們設計德育內容,使德育內容具有一定層次和梯度。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對中年級的學生進行明確職責、樹立自信的教育,對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學會擔當、樹立信念的教育。學校的不同組織機構要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德育,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
3.各科教師相互配合共同合作
各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師要樹立熱愛教育、關心學生、廉潔從教的信念,言行一致、敢于承擔責任,說做合一。在進行知識的教學時,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刻苦學習、加強鍛煉、積極思考、成長報國的信念,同時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職責,樹立自信,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和生活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小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深化學生的道德認識,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實際中學習知識,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在平時的教學中,看見學生借東西時,教師引導學生說“謝謝”,見到師長主動問好等,學會關愛他人,遵守規章制度,愛護小動物,保護環境,并教育學生在平時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教師還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組織學生參加多種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感受生活、享受樂趣的同時促進道德成長。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敢于承擔責任,以誠待人,明確自己應該擔負什么樣的責任,而不應該做什么,并且還要讓學生知道如果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4.依托活動整合觀念提高素養
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組織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小學教師要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在活動中把德育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在課外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一般都是以集體的形式進行的,學生通過自愿參加課外活動受到啟發、鼓勵和教育。在活動中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斷學習探索,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他們的視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開設經典吟誦課,組織學生每天進行晨誦,幫助學生積累詩詞,開啟學生的智慧。數學教師則可以給學生開展組織啟智驛站的活動,并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科學教師可以開設一些趣味實驗課,體育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棋類活動或者足球活動,通過讓學生參加足球運動,培養他們的堅持不懈、能吃苦的精神。而音樂教師則可以組織合唱隊或者舞蹈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也可以圍繞中華傳統佳節,給學生搭建文化體驗平臺,對學生進行傳統中華文化的教育。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月學唱感恩的歌曲,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在校園內每天給學生播放一些德音雅樂,依托傳統的中華優秀文化,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的同時接受德育。此外,學校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根據學生年齡和接受程度,對學生進行明理修身、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禮儀教育,使學生的心靈浸潤在傳統文化中。
融合德育一體化觀念,推進深化生活德育,把各方面的力量進行整合,有效促進小學生的道德成長,是作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教育策略,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為社會培養新一代具有良好素養的公民。
參考文獻:
[1]狄昌純.為學生搭建生命成長的舞臺——中小學實踐活動德育綱要的校本化開發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2):31-32.
[2]李 凡.大中小學德育資源一體化機制建設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5):91-94.
[3]彭 云.小學德育中“家、校、社會”化學生管理模式[J].新課程(上旬刊),2017(12):35.
[4]陳 敏.探究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J].新課程(小學版),2018(2):227.
[5]孫文壯,王麗強.構建德育課程一體化促進學生幸福成長 ——以幸福街小學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4):117-118.
[6]張 春.九年一貫制學校“德育一體化”管理模式實踐探究[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7(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