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云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一旦脫離文言文的學習將變為一紙空談,由此可以看出,文言文學習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具備了尤為積極的意義,文言文教學也因此變得更加舉足輕重。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整合;利用
談及中國傳統文化,自然會想到文言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對高中學生明確提出了文言文學習的相關要求,要求高中生在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的學習中能夠體會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從而為自身傳統文化底蘊的形成與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礎。《標準》還指明學生應能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并以現代的觀念對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展開客觀的評價。
一、變零為整,迎合文言學習規律
首都師范大學的劉占泉教授認為文白混編令文言與白話各自的教學側重點一度產生了混淆,文言教學的根基被大大削弱。文言與白話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與難點各有不同導致其學習的起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如果將兩者硬生生納入同一教學路子、置于同一教學層次,這種違背各自教學規律的做法將是大錯特錯的。尤其是文言教學的特殊性在現代實用文的教學中是很難被充分照顧的。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除外的所有教材編排卻都將文言教學散落在了現代文專題中,以致于很多教師打著“課改”的旗號,卻在用現代文閱讀的方式帶領學生解讀著文言文,學生根本無法領悟文言文的思想精髓,有的甚至連看都看不懂。
同時,從學生認知規律來看,文白混編也是極其不合適的。學生對文言文的感悟在零散的時間內只能是淺嘗即止,語言上的障礙突破在分散的時間段內很難真正突破,好不容易積累的文言知識也因為不能時常鞏固而被快速遺忘。因此,很多教師對于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編排是持批判態度的。
解決這些困難不是沒有辦法,突破教材限制并將零散文言文集中學習正是變零為整的最好詮釋。筆者就曾嘗試將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集中在高一年級起始階段進行教學。這樣做不僅僅是對文言文教與學規律的尊重與迎合,更主要的是令學生在集中的文言文學習中產生更多的感悟。不過,這樣的做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教材設計所蘊含的人文主題相對來說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目前,筆者也正在文言教學變零為整這一做法的利弊上作更多的思考,以期找出一條更適合文言教學、更利于學生掌握文言知識的“中間道路”。
二、拓展知識,夯實文言學習基礎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之所以屢遭詬病正是因為文言知識在整個教材編排中的缺乏。徐忠憲老師一直認為高中語文課本中編入文言知識或短文并因此令學生學會一定文言語法是必須的。實際上,傳統的人教版與現在的粵教版教材都專門設立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等文言專題。周正逵先生在重點中學使用的《文言讀本》中還將八個文言常識與五個附錄進行了很好的編排。不管是專門性的文言知識短文,還是正讀音、識文字等專門性的文言常識,對于學生在文言學習中產生的影響都是極為有意義的。
能力的提升必然得依賴知識的積累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教師對學生在文言知識積累上的悉心指導對于學生的能力轉化是極其有用的,學生對文言文的自學及運用能力的提升在文言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就變得水到渠成了。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常常要求學生將《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文言學習中必備的工具書隨時準備好,并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應善于利用這些工具書來達成自身文言知識的儲備與能力的提高。同時,筆者還仿照周正逵先生編寫的《文言讀本》對學生進行文言知識的及時補充與拓展,結合教材中的文言文習題與知識介紹幫助學生進行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整理,將包含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知識條理性地記錄在專門的筆記本上。而且,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還經常在范例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的引導,并使學生憑借自己積累的文言知識在其他文章中進行實踐性的運用,在知識積累、運用的思考與摸索中加深文言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事實證明,經歷這樣知識積累與鍛煉的學生往往在考試成績與閱讀能力上都更勝一籌。
不過,文言文知識的拓展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文言知識中的“言”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層面,但是包含文史知識與文章技法的“文”也是同樣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層面。肖連珠老師在文言教學方面早就提出過文章、文化相輔相成運用于學習的觀點。
三、整合重組,促進文言學習感悟
筆者在高一年級學生的文言教學中將“自然感悟篇”、“國家興亡篇”等篇章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與教學。如此做法對于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學生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并因此在考試成績上取得了驕人的進步,更是比周邊班級顯現出了尤為明顯的優勢。當然,課堂教學的質量對于整合效果的影響是最為關鍵的。比如在“國家興亡篇”這一課的教學中,歷代先賢憂國憂民的情懷雖然已在文章中有所顯現,但是學生對此建立的了解往往因為沒有現實生活的參與而無法加深印象,很多時候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漸漸忘懷。因此,筆者在這個版塊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后布置了兩項作業:第一項作業要求學生寫一篇題為“我看天下”的隨筆,第二項作業則是要求學生學習古人勸諫的方法并將之運用于談話,在古今互動的實戰性運用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與建設也正因為教材順序的重組獲得了更為良好的基礎。而且,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教材重組與整合,對文體知識也建立了更為清晰的了解,寫作時候的古今互動與旁征博引也變得更加容易。尤其在“自然感悟篇”這一文言獨立篇章的教學之后,學生對于如何寫景以及如何發表感悟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自身體會與領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