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立蘇
【摘 要】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英語教學本身相結合,把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情感;英語教學
一、立足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
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稿)》,其中涉及到英語學科的方面就有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學習能力是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英語學科的學習,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夠多渠道主動獲取學習資源,有效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選擇恰當的策略和方法反思、調整和評價自己學習。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作為傳授者、組織者、控制者,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并組織和控制著課堂教學的進程。教師給學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學生是被動的知識學習者,教學過程呈現這一種單向傳遞的方式,教師把自己的“需要學什么”和“應當如何學”的標準強加給學生,滿足的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種教育觀念的長期存在,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缺乏情感交流,陷入一種無生機的狀態(tài),導致學生上課的參與意識不強,英語學習的興趣低下,更談不上自主學習了。
二、教師多角度角色定位,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譯林版)第二模塊第三單元Amazing people時,Word power這一板塊中,學生將會學習用英語表示不同的職業(yè)及構詞法。教師可以引導從學生對自己的認識談起,說說學生對自己的了解。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以小組為單位,讓同一小組的學生對各自組內的同學的優(yōu)缺點做出總結和歸納。在學生討論或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觀點。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英語教師又可以說是一個“交際合作者”。教師可經常和學生進行交際,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
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譯林版)第一模塊第二單元Growing pains時,Reading本身是一個劇本,講述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代溝的同時,教師可以站在一個“朋友”的角度幫助學生學會感恩,正確認識“代溝”,并順利地過渡青春期。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感到輕松愉快,解除思想顧慮,教師是在有好和諧的氣氛之中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水平。教師同時也作為學生的“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找出困難的原因,分析其消極因素的影響,并且從心理上幫助他們客服阻礙英語學習的因素,使學生能夠放下包袱,充滿信心地學好英語。
三、建立多種情感路徑,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1.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
真正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需要建立有效地溝通和交流的渠道。
(1)加強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態(tài)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多組織學生運用pair work,group work和team work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協(xié)作,相互學習。學生要培養(yǎng)這樣一種意識: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小組同伴的學習負責。他們共同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實現小組共同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組內每個成員都成為小組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員,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得到認可,由此學生就會有一種被別人接受和尊重的感覺,從而使得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大大增強。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相互交流,資源共享,同時共同參與擴充詞匯量和語言信息量的活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呈現出生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場面。學生樂于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成為了貫穿英語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2)通過學生英語日記或周記了解學生近期情感變化提出適當建議。
英語日記或周記可以作為學生用來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普遍的方式,也是學生情感變化的一種真實的反映形式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用英語寫日記或周記,一則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二則可以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便于教師全面、真實地認識學生。尤其是性格內向又不善言談的學生,更容易從日記或周記中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這時如果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關心,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沒一點成績,并用鼓勵或表揚的方式向學生表達,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增強。久而久之,學生更會向教師敞開心扉,課堂上勇于大膽發(fā)表意見和交流,那么師生所共同營造的課堂氛圍就會變得其樂融融,教學效果也會明顯提高。
(3)發(fā)揮網絡微博、QQ等交互功能,進一步拓寬師生及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
如今,網絡已經走進校園,進入千家萬戶。在這信息化的數字時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的許多功能,實現網絡上的情感交流,交互答疑,批改作業(yè),在線測試以及通過微信、微博了解別人。例如,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課內外的問題用E-mail的方式發(fā)給周圍的同學與老師,以此來尋求幫助或由大家共同討論。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生自己開展的協(xié)同學習、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方式。
2.將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滲透到日常的英語教學之中
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應該做到與英語教學本身相結合,把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滲透到英語教學之中。
(1)開辦各種英語興趣小組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
外語學習的動機表現為對外語學習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動外語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因,是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tài)。有動機的外語學習,學習效果好,而無動機的外語學習往往會成為學習者的一種負擔,其學習效果差,根本原因是自己并沒有強烈的外語學習的動機。教師可以在學校組織的興趣小組活動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例如通過開展英語閱讀俱樂部、英語角、英語電影欣賞、英語朗誦小組、英語寫作互動、在線英語視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筆者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各類英語興趣小組活動以來,目前其中已有多人在江蘇省電視英語口語大賽、蘇州市的英語作文大賽和CCTV英語演講大賽等活動中獲得過較好的成績。
(2)充分發(fā)揮英語報刊等時事英語的導向作用,正面遷移學生的積極情感。
(下轉第50頁)(上接第30頁)
英語課程的任務中包含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學生更多關注的是一些社會上的熱點,校園中的軼事和同一年齡層次中流行的時尚元素等。而這些內容在許多英語報刊中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例如2016年夏的里約奧運會;2016年下半年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等,教師不妨在適當的時候以此為契機,讓學生通過讀報自學等擴充自己的詞匯量和閱讀量。
(3)作業(yè)及課堂內外對學生多使用鼓勵性評價,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
在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體態(tài)語言(如手勢、眼神、面部表情、人際距離和自身動作等)向學生傳遞關愛的信息,對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求知欲,調節(jié)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出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等會起到積極地作用。言出于心,教師只要真正地把學生發(fā)在心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就會創(chuàng)造出各種生動的,贊賞性或鼓勵性的語言。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里斯基所說:“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
四、結論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任務方式和任務型教學的途徑,注重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得語言學習的過程稱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其跨文化意識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從情感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的自學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教師的“善教”是為了達到學生的“善學”,而教師“教”到學生“不教就會”著眼的正是學生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學生作為一個有情感的人所應具備的終身學習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