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雪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業務日趨復雜多變,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企業將面臨國際化市場競爭的考驗,這就要求作為商業語言的會計要走向世界,實現會計的國際化。我國的現行企業會計標準體系建設近年來有了很大的成就,發展速度較快,然而,它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需要修改與完善,本文對這些實質性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做出了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標準體系;現狀;完善
從1992年我國發布《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拉開我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改革和會計標準建設序幕以來,我國會計標準建設獲得了重大進展,會計改革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規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標準體系及其形成背景
我國的會計標準和西方一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我國的會計標準是國家法律法規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由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財政部統一制定。會計標準是在會計領域內起作用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公認性、統一性、客觀性、廣泛適用和反復適用性。會計標準是指為了確保企業運行制定的、對企業的會計實務及會計信息披露發揮監督作用的相關法律法規、準則、制度、職業道德的總和;它是企業管理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份,是會計行為主體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標準、是保障和促進會計活動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制約力量。會計標準體系是為規范企業會計行為和會計信息披露而建立的一系列會計法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道德規范總稱。我國的會計標準體系建設,可追溯到建國初期,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漸形成和完善。我國現行的會計標準體系,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運作模式之間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計標準體系的建設在不斷修訂過程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也實現了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會計核算體制相協調的過程。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充分表明我國的會計改革達到了新的階段和較高水平。新的會計準則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模式下企業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順應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確立了基本準則的地位,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構建了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提升了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外國企業引進來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大中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支持。我國會計標準體系在今后的建設中,應以科學發展為導向,在更廣的社會實踐范圍上,加強會計理論研究,加強制定會計標準程序上的客觀科學性,使之更能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要加強相關會計專家和會計標準執行者對會計標準制定過程的積極參與,同時也要完善會計標準的評價和反饋體系,對于已經頒布實施的會計標準,作為會計標準主體的制定者應該積極的對規范的實施效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建設并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會計標準體系的思考
2.1強化會計法律標準體系建設,為規范會計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會計法律規范的不足表明,我國的會計法制化路程還很長,任務還相當艱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不懈的努力。繼續加強會計法制化的宣傳教育工作,使會計法制思想、會計法制觀念深入人心,盡快提高會計主體遵守法紀的自覺性,使得會計法能更好的實施。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會計違法行為人是一個理性的人,之所以違法是因為違法所帶來的利益要比守法帶來的利益高,如果對違法人的處罰成本超過了預期的收入,他們就會仔細思考違法的行為是否值得。深交所綜合所2002年5月20日推出的題為《信息披露違規處罰實際效果》的研究報告認為對信息披露違規的處罰主要是以內部批評為主的處罰方式,未能足夠地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違規成本,沒有起到防止再犯的效果。我國新的《會計法》較以前相比,盡管明確了法律責任,加大了打擊會計違法犯罪的力度,但是近期屢見不鮮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件表明《會計法》并沒有對會計違法犯罪行為形成有效的遏制。因此,要使會計法律規范產生強大威懾力,必須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在加大會計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力度的同時,對于構成會計犯罪的偽造、編造會計資料,披露虛假財務信息等會計欺詐行為按照刑法的規定處以重罪,對于公司的直接負責人和主管人員可參照美國做法,處以長期的監禁。不如此,無法使違法者停止造假的黑手。
2.2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設應維護傳統的、合乎我國現行的職業道德標準。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底蘊的東方道德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仁、義、禮、智、和,注重群體利益,講究和諧有序、予取有度,反應在職業道德規范上則要求集體利益和榮譽高于一切,這就要求我們在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時,首先應立足于我國道德文化傳統中有價值的精華部分,并充分借鑒吸收其他職業道德文化中優秀的精神內涵。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近幾年來,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嚴重,且屢禁不止,我們在強調法律制約和會計準則規范的同時,卻淡忘了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問題,我國到目前為止,除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已頒布了職業道德準則外,政府機構尚未制定專門的職業道德守則,其相關內容都體現在《會計法》《總會計師條例》等法規中,但是,這并不能代替獨立的職業道德規范,因為相關法規中的規定,只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遵守的下限,它對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會計標準的主導因素就是職業道德約束。這種約束貫穿于會計工作的所有領域的全過程,體現了社會要求與個性發展的統一,著眼于人際關系的調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與惡為評價標準,并以社會榮譽和個人良心為主要制約手段,是將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通過人的精神動力來規范會計行為的一種強制性意識形態規范,加強在職會計人員的教育,提高整體素質,是會計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會計人員應確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會計主管部門不僅每年應對會計人員進行例行培訓,還要引導財會人員加強自學業務知識。對所有財會人員實行目標責任,每年進行一次考試和考核,每三年進行一次大交流,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定期交流,讓能者上、庸者下,使每個財會人員有一種危機感、壓力感、緊迫感。
2.3中國的會計準則要向國際慣例靠攏
隨著經濟國際化的發展,企業經營必然國際化,正如美國會計學家喬伊和繆勒所言:會計的歷史是一種國際化的歷史。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適應潮流的明智行為,在我國向國際趨同的同時,應該認識到趨同是前進的方向,但不是簡單的相同,更不是完全接受。經濟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與之相應的會計準則國際化或會計標準全球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入世以來,為了滿足我國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來投資,我國的財務會計標準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必須要與國際通行慣例相銜接。
三、討論
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會計標準存在著不斷研究與完善的問題。我國企業會計標準體系建設工作一定會更加完善也更加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
【參考文獻】
[1]趙婧.低碳經濟背景下電力企業碳會計體系建設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1):223-223.
[2]金旭霞.淺析“互聯網+”時代企業管理會計體系建設[J].財會學習,2017(10):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