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忠
【摘 要】產品質量監督行政執法作為我國政府職能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質量監督執法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傳統監督執法管理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建設需求,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監督執法能力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對質量監督執法管理工作信息化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質量監督;監督執法;執法管理;信息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政府來解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尤其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產品質量問題直接影響了我國正常的經濟秩序,也損害了廣大群眾的利益。雖然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產品質量監督行政執法的力度不小,但是產品質量事件層出不窮,職能部門和人員都存在著職責不清、效率不高,執行不到位,力度不大等現象,因此,需要在監督執法的管理上,采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管理方式,促進質量監督執法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質監局的質量監督管理重要性分析
首先,提升質監局質量可靠性。在實踐過程中,對質量管理本身有一定的要求,結合質量評估的要求和準則等,如何進行管控是關鍵,根據現有形式和要求等,將各項工作落實,提升整體穩定性,實現整體進步。其次,有助于優化監督管理方式。結合各項工作實際情況,如何進行維護管理是重點。管理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落實監督管理工作,明確實際監管內容。監督管理是個重要的過程,而保證整體穩定性是關鍵,進行質量監督和管理后,能符合現有管控要求。
二、質監局質量監督執法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2.1完善現有法律體系
首先,要做好質量管理法規的修訂與完善。目前與質量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多為十多年前制定的,并且許多法律、法規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許多條款也已經不再適應當前建筑行業深化改革的形勢了,很難發揮對質量監督工作應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迫切修訂完善現有法律體系。在完善過程中應適當加入對各參建主體的有效處罰法律條文,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法律體系的威懾力,真正使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其次,對現有的工程技術標準制度體系,包括質量標準、監理制度、安全標準等,不斷改革創新、修訂完善,改變當前技術法規以強制性標準為主的現狀,制定出符合當前我國國情、市場經濟發展的工程技術標準。這也是目前建筑行業深化改革的要求,對提高整個質量監督管理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2.2加強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化建設
針對當前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網絡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認識到網絡化信息化工作的優越性。科學合理的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政府工程質量進行系統科學的的監管、確保管理規范有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際工作中,利用計算機網絡結合企業先進技術建立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系統。同時,要加強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培訓學習,使得他們掌握計算機技術,為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系統提供優先保障,確保管理規范有效,不留管理死角。
2.3加強主體責任監督落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首先,落實責任制度,繼續深入改革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制。明確監管部門的權利責任,進一步發揮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能,應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的地位。由于質量監督機構受政府部門的委托執法,并不具有行使行政執法和和行政處罰的權利。因此,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為執法主體,使之具備一定的行政處罰權,對于當前我國質量監督機構的地位有重要提升作用。目前,監督機構的工作容易受到行政、經濟制度的制約以及利益的影響,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地監督工程質量,嚴重影響建設工程的質量評估,不利于建筑行業的發展。因此,需要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具有行政執法資格的執法主體監督機構,從而更好地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服務。其次,應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的地位。由于質量監督機構受政府部門的委托執法,并不具有行使行政執法和和行政處罰的權利。因此,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為執法主體,使之具備一定的行政處罰權,對于當前我國質量監督機構的地位有重要提升作用。目前,監督機構的工作容易受到行政、經濟制度的制約以及利益的影響,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地監督工程質量,嚴重影響建設工程的質量評估,不利于建筑行業的發展。因此,需要明確質量監督機構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具有行政執法資格的執法主體監督機構,從而更好地為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服務。
三、結語
當前質量監督工作環節依然存在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水平低,監督機構執法地位不明確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從完善法律體系、加強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信息化建設和加強主體責任監督落實三方面改進質量監督工作。強化監督管理,認真落實質量責任,建立更加健全質量監督體系機制,促使全國建筑行業的質量水平獲得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丁勝,許志強,梅娟.建設工程安全質量共同治理體系和監督執法管理制度的探索[J].工程質量,2014,32(11):5-8.
[2]陳良.質監局質量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門窗,2018(03):180.
[3]張妍.質監局質量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8(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