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飛
【摘 要】民事訴訟法在舉證方面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誰主張誰舉證”,這一原則無疑是規范和標準的,是符合我國民訴法整體的大趨勢的。本文就從舉證責任倒置的產生的必要性、價值基礎、以及如何適用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舉證責任倒置;界定;適用;價值基礎
一、舉證責任倒置概念的界定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即“誰主張誰舉證”,舉證責任倒置與此原則正好相對。所謂舉證責任倒置,就是指由于案件的特殊性和原告調取爭取的難度較大,出于公平公正角度和保護被害者的原因考慮,使得原告一方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不承擔舉證責任,而由另外一方來承擔舉證責任的制度[1]。舉證責任倒置和誰主張誰舉證,共同構成了我國民事訴訟法完整的舉證責任分配體系。
因為我國現在民事案件的多樣性、負責性,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出現是必然且合理的。從訴訟雙方的利益出發,舉證責任倒置制度是平衡雙方利益的需要,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將舉證責任全部歸于原告一方是不符合其利益的,從適應社會發展出發,民事訴訟案件現在是多樣復雜的,有許多新型案件是無法用以往的方法和視角去解決問題的,如環境污染、產品質量事故,在這些案件中,受傷害的往往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由他們來舉證,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更是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正確適用
目前為止,我國 《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關于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明確規定,但是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法發[1992]22號)中,第74條列舉了六種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中,第4條又增加了兩八種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所以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共有以下8種情況: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2]。
在實踐中,如何正確的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面對一個訴訟,首先出發點,就是如何搜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主張的真實性和正確性,很少會去考慮這個證據是否該由其自身搜集。如果案件屬于以上八類案件的范疇,也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舉證責任都歸于被告,通常來說,原告也是要擔負一定范圍內的舉證責任的,并且,有時,舉證責任會隨著案件的深入和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轉移,這些都需要法院進行宏觀把控,合理的進行舉證責任的分配[3]。
2、八類情況以外的情況不可適用
法律已經給出明確的界限,有8類案件是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那么,除此之外的案件,要按照民事訴訟法的一般舉證原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這樣才可以正確的將舉證責任區分開來。而不是一味的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把所有責任統統歸于被告,這樣對于被告來說也是非常不公平的,這樣就違背了這個原則的初衷,正是為了訴訟的公平爭議[4]。
三、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價值基礎
隨著我國訴訟法學和證據法學的不斷進步,以及眾學者對如何更好的完善訴訟機制的不斷追求,舉證責任倒置制度應運而生,體現了法律人對正義和效率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創新,是法律為了適應現代社會而不斷進化的結果[5]。
1、舉證責任倒置體現了法律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歸根到底,舉證責任倒置相反于傳統的舉證機制“誰主張誰舉證”,卻被法律界廣泛的認可和適用,并且被相關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其適用范圍,說明原來單面的舉證機制,不能繼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2、舉證責任倒置體現公平正義
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受到侵害的往往是弱者,他們無法與大企業抗衡,也無法獲得一些國家保護的檔案和商業秘密,而就是因為這些證據的無法獲取,導致無辜的百姓遭遇敗訴的命運。本來權益已經受到了侵害,在據理力爭的時候卻再次身份和地位的差距而再一次被傷害。所以,如果在發生類似工傷、勞資這類事故的時候,仍然套用傳統的舉證機制,對于受害者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我國法律對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作出規定,是為了法院公正的判決,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6]。
3、舉證責任倒置體現效率
舉證責任倒是多數時候是因為主張權利的一方無法獲得證據,如果堅持讓其來舉證,無疑是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比如醫患糾紛,本來例如患者的病例資料等相關文件,醫院就有全套的資料。可是,患者及其家屬如果承擔這個舉證責任,就需要向醫院提出申請,調取相關證據,而醫院又是患者的對立方,必然不愿意提供相關證據,就是這樣一個拉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僅耽誤了當事人雙方爭取權利,更是給法院的相關審判工作帶來不便,無法在最快的時間內審理結束案件[7]。由此可以看出,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可以使舉證更有效率,使案件的審理更有效率,同時節約訴訟成本。
【參考文獻】
[1]李浩.《民事證明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
[3]王利明.《論舉證責任倒置的若干問題》.《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4]肖建國.《論民事舉證責任分配的價值蘊涵》.法律科學.2002.
[5]陳剛.《證明責任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趙建良.《民事證據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李潔.《民事舉證責任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