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開放型經濟強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建立質量效益導向型的外貿促進新體系,推動我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一、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外貿特別是貨物出口成為我國主要的經濟增長源之一,但隨著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來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市場疲軟不振,主要發達國家“黑天鵝”事件頻發,“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頭,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動制造業回流等,這些都預示著我國外貿發展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依舊嚴峻復雜。與此同時,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人口紅利與傳統競爭優勢逐漸消失,片面追求出口高速增長,過多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及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隨著外貿結構性矛盾突出、出口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出口商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等諸多問題的顯現,外貿發展模式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外貿促進體系也亟待創新。
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形勢,中國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動區域貿易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及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重大戰略舉措,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全球治理中去,以期在這一進程中逐漸建立起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治理新形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進而在國際經貿活動中增加我國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而這些又為我國外貿轉型提供了發展契機,一方面有利于夯實外貿發展產業基礎,深化外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創新驅動在外貿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提升外貿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拓寬海外市場空間,鞏固市場多元化格局,提高我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發言權,以及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同時,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得空前發展,被廣泛應用于傳統和新興行業,并給外貿企業的生產與流通環節帶來了深遠影響,加速了外貿企業的生產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以及業態模式創新,促進了我國外貿產品和服務出口逐漸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最終成為推動我國貿易規模擴大,外貿發展方式轉型的新動力。
可見,在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存。鑒于此,在穩定外貿增長的同時,要將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外貿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型上來,加快探索建設外貿促進新體系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外貿發展效益和質量,提升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
二、外貿促進新體系的探索實踐
目前包括濟南市、南昌市、唐山市、漳州市、東莞市、防城港市,以及浦東新區、兩江新區、西咸新區、大連金普新區、武漢城市圈、蘇州工業園區等在內的12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紛紛對建立質量效益導向型的外貿促進新體系進行了探索。在對上述試點地區有關外貿促進政策舉措進行梳理總結后,可發現如下特點:
1.從政策集成來看,主要涉及提升雙向投資水平,促進外貿平穩增長。推進貿易便利化水平,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深化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和執法互助三位一體的“三互”大通關改革等;構建貿易促進平臺體系,打造國際化高端展會,搭建國際營銷網絡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快發展等;加大財稅保險政策支持力度,設立外經貿領域專項引導資金,擴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落實出口退稅政策等;探索金融政策支持新體系,拓展跨境融資渠道,加大對出口企業信貸支持,探索外貿企業融資機制,推進金融服務投資貿易便利化,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探索服務貿易發展新模式,確定服務貿易重點發展領域,推動建設服務貿易產業園區或示范基地,完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等;以及改革創新外貿營商環境等內容。
2.各試點城市或地區均根據自身發展特點來構建適宜的貿易促進政策體系。有的強調與主要區域市場的經貿合作,如濟南市和金普新區針對日韓等東北亞市場,漳州市和東莞市分別圍繞海峽兩岸合作與港澳合作,防城港市側重以越南為主的東盟國家,西咸新區突出“向西開放”等,外貿政策制定上均帶有顯著的區域特色。有的強調區域協同合作與開放,如唐山市將京津冀貿易促進協同發展作為其探索外貿促進新體系的主要任務;而武漢城市圈則致力于區域內各城市外貿發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加強城市間口岸通關協作。還有的強調外貿促進重點領域,如浦東新區圍繞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航運、金融等優勢部門來制定相應貿易促進政策;蘇州工業園區依托中新合作成果,推進貿易便利化改革,重點發展服務貿易;兩江新區大力發展口岸經濟;東莞市著重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而南昌市則爭取建設進口肉類指定口岸,探索多式聯運口岸新體系等。
3.各試點城市或地區均強調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外貿促進與轉型升級帶來良好契機,一方面拓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空間,特別是在傳統海外市場疲軟不振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我國外貿增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出口渠道;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使得我國傳統外貿區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與擴大開放的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而各試點城市或地區以期通過緊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優化外貿市場格局,擴大本地優勢產品、服務和技術貿易規模,推動外貿的良性發展。
4.大多數試點城市或地區將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促進外貿轉型升級的主要手段。跨境電子商務對外貿轉型升級具有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促進專業外貿服務升級,改變傳統外貿銷售模式與企業生產模式,推動外貿企業品牌化與創新型發展等諸多方面。鑒于此,試點城市或地區期望通過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模式,來改造傳統外貿,探索外貿新業態和新模式,以最終實現外貿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
從國內試點城市和地區的探索來看,有關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貿易促進方面的政策制定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通過優化內外資引資結構,重點培養優勢產業和包括新興服務業在內的高端產業,為外貿發展和轉型升級夯實產業基礎;二是實施一系列的外貿促進政策,并緊抓“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契機,深化與沿線國家或地區的經貿合作,通過“走出去”帶動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三是充分利用跨境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概念和新模式,將其作為提升傳統外貿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四是打造良好的外貿營商環境,如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強化外貿領域法治建設,推動中介組織的管理體制改革等。endprint
三、外貿促進新體系的構建思路
從試點地區實踐探索中可以發現,構建外貿促進新體系必須從外貿發展實際出發,突出外貿優勢,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與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培育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制定一系列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促進政策,在鞏固傳統海外市場的同時,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打造海內外貿易促進服務平臺,推動貿易便利化改革,營造良好的外貿發展營商環境。
1.夯實外貿發展所要依賴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雙向投資對貿易的促進作用,引進高端優質外資項目、國際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進一步簡化企業境外投資管理程序,提升企業境外投資服務水平,創新科技企業境外投資管理制度;鼓勵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產能合作,實現產業與貿易,投資與貿易的“雙融合”發展;支持金融機構在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國家和地區設立金融服務網點,加大政策性保險支持力度。此外,還要有序推進服務業重點領域的擴大開放,在管理方式和監管體系方面率先實現突破,促進我國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2.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明確重點發展領域,注重服務貿易結構升級,增強服務貿易發展新動力,在鞏固傳統服務貿易規模優勢的同時,積極開拓高端化、高附加值服務貿易業務。進一步優化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布局,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務貿易促進活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集成服務水平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龍頭企業,支持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型服務貿易企業。同時,大力推進服務外包提檔升級,培育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主要特色的創新性服務外包企業,引導服務外包業務向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將中國打造全球高端服務外包承接目的地。
3.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建設。推動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改革,明晰服務貿易管理機構的權責,強化運輸、旅游、科技、網絡通信、金融、保險、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的溝通聯系,共同承擔起服務貿易的出口促進及其他服務職能。健全服務貿易促進政策體系,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海關監管及貿易便利化等方面有所突破,實現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積極營造有利于服務貿易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同時,要十分強調科技在服務貿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在科技服務領域一系列擴大開放政策的有效實施,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并最終將其轉化為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4.加快推進外貿轉型升級。推動貨物貿易產品結構升級,通過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培養新的貨物貿易增長點。實現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貿易、文化服務貿易、服務外包和跨境電子商務等在貨物貿易增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以此加快貨物貿易轉型升級,從中挖掘新的貿易增長點,培育貨物貿易出口優勢產業,最終使得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在規模上同時擴大,結構上趨于優化。同時,優化進口商品結構,定期按需調整優化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進口,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水平,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完善進口促進平臺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進口綜合效應。此外,還要強化外貿企業自有品牌意識,提高自主品牌國際化程度,健全出口品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加強商標國際注冊與保護,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化企業。
5.搭建對外貿易平臺。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快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展會平臺,并積極組織外貿企業參加海外知名展會,助力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支持企業建立展覽展示交易中心、海外倉等國際營銷網絡平臺,對建設國際營銷服務網絡、銷售中心、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提供融資和信保支持。推動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鼓勵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延伸服務內涵。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優化開放布局和促進外經貿協調發展的牽引作用,積極開展面向沿線國家的貿易促進活動。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發展對外工程承包。此外,要主動融入國家自貿區戰略,幫助引導外貿企業充分利用自貿區協定優惠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擴大對相關市場的出口。
6.營造良好的外貿進出口環境。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打破市場與行業的行政性壟斷,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同時,要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完善通關服務體系,全面推進“三互”大通關改革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提升對外貿易的法治化水平,加快促進基本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健全的社會誠信體系及外貿企業海外維權與救濟體系的構建。探索對接國際規則經濟管理新模式的思路,健全涉外商事及對外貿易調解和仲裁服務,構建與國際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等。改革外貿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率先在服務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推進。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狄英娜 李民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