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平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六導”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充分挖掘這一教學模式的教育潛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積極、自主的學習環境,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導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6-28
語文教學中利用“六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導趣、導向、導疑、導法、導談、導練來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因此,如何有效地進行“六導”是當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促進素質教育所必須關注和回答的重要問題。
1.導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思維活動才會積極展開,才容易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情境,才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例如,學習《五彩池》時,我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通過觀看五彩池的美麗景色,學生便想要了解五彩池神奇、美麗的原因,這樣就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我再讓學生結合視頻所描繪的景色來理解課文,此時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感染學生,才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
2.導向—使學生學有方向
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提出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從難理解的詞語、句子方面提出問題。如某詞某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這個詞,為什么這句話要這樣表達等。②從文章的思想內容方面提出問題。如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事,寫了什么人,說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寫這些有什么意義等。③從文章的表達方式方面提出問題。如文章是怎樣記事的,怎樣寫人的,怎樣說明道理的,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等。④從課文延伸開來,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課堂時間是有限制的。教師必須精簡講授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學條件,為學生活動提供更多的空間。課堂主要把重點講清、難點講透、疑點講明。
3.導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我在上每一堂新課時,先讓學生根據老師指的學習方向去讀課文,去獵取文中的內容,再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采用“學生質疑—老師引思—學生解疑”的方法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讀完課文后知道了什么、哪里不明白,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正確引導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如課堂中學生對回答的問題意見不一致,教師必要時可以放手讓學生充分討論,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如果學生發表了有獨創性的意見、提出了有創造性的問題,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以帶動和激發全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即便是有的學生所發表的意見離題較遠,教師也不要橫加干涉,讓他們失去自信心,而是給予鼓勵,讓學大膽想、大膽說。這時教師再指出問題的要點,及時點撥方向,引導學生思維。
4.導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培養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而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才能,才能將知識學得牢、記得深,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小學生的思維帶有鮮明的具體性、形象性,他們往往以具體的形象做支柱,因此教學時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實踐活動,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學生在思維上有創新性信息的火花是很微弱的。因此教師要十分注意,一旦發現,馬上激發學生繼續去動腦思考;要敢于去想,有意識地培養、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并讓其懂得創新與思維的關系。
5.導談—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對于一些有思考價值的關鍵性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同位討論或者前后位討論的形式進行,使知識在師生之間、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傳遞。學生在討論時,面對的是同齡人,因而能各抒己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使自己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很好地組織、指導,使討論的話題緊緊圍繞著問題有序地展開,另外對不同的意見要做出正確的評價,并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6.導練—培養學生的遷移與創造能力
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絕非一蹴而就。教師必須通過課堂上的閱讀、思考、設疑、討論等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比較具體、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習題練習,學生不僅可以鞏固已掌握的知識,而且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多方面、多角度完成整個認知過程。
參考文獻:
[1]唐文芳.小學語文導學案設計與思考[J].教育(周刊),2015(52).
[2]謝蘭香.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導學”[J].小學數學參考,201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