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晨星+楊玲媛+尹華
摘 要:慕課的發展逐漸改變了高校課堂教學方式,對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及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普通動物學”作為高等農林院校動物學科類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采用MOOC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文章從“普通動物學”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等方面探討了慕課背景下的課程教學改革,以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關鍵詞:MOOC;“普通動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02
慕課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網絡教學模式,從2008年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尼斯(Stephen Downes)應用于開設課程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和連接的知識》[1]開始,到現在慕課的深度和廣度已經發展到更高階段,是人們通過新的互聯網技術學習知識和交換知識的重要方式。筆者從事“普通動物學”課程教學多年,慕課勢不可擋的發展給該課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也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以“普通動物學”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在這一背景下,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一、慕課的特點和現狀
1.慕課的特點
慕課,英文直譯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從其組成的單詞可以了解慕課的基本特征:M代表Massive(大規模),傳統的課堂一般少至幾十人,多至一兩百人不等,但一門慕課課程動輒上萬人,甚至十幾萬人、幾十萬人;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慕課課程向所有對其感興趣的人開放;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不限制時間和地點,只要有互聯網就可以學習;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課程)。
慕課匯集大量的學習資料和資源,內容生動,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中心,輔以學習討論小組,專業領域的導師引導方向等方式來幫助學習者提高學習質量。現在的慕課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①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②學習者的高度自主性;③個人知識與其他個人或機構的不斷傳達和反饋,形成知識的不斷循環;④實現優質的教育資源均等化。
2.慕課的現狀
關于慕課的相關研究及應用是近幾年的熱點問題,全球的高校都在探討并開展慕課課程。慕課在2008年出現,2012年開始飛速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進入到了后MOOC時代。當下全球的慕課出現了所謂“Post-MOOC”的新現象:根據實踐需求,原本相對簡單的慕課平臺建立了更多的實用功能,也加入了一些傳統的網絡教育平臺。慕課學習逐漸得到學校的認可,有一些院校已經開始給慕課學習的學生授予學分或是進行學分互認。由于慕課的出現,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的多樣化,出現了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等方式[2]。
慕課對我國高校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201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率先加入慕課熱潮,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越來越多的高校都開展了慕課課程,并將一部分課程制作成視頻,上傳到相應的網絡平臺上,供全世界的人們學習,另外學習者還可以在網絡上提交作業、進行測試、與導師和其他學生討論等。2016年,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發布2016中國慕課行業研究白皮書。根據白皮書,“2014年,核心慕課平臺相繼上線后,慕課用戶規模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16年,注冊用戶數超過1000萬”。
二、“普通動物學”教學改革
“普通動物學”是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科學、水產教育以及動植物檢疫專業的必修課。作為學生們進入大學學習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系統扼要地介紹動物形態解剖、分類、進化、生態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動物的基本形態結構及其功能、動物類群、動物進化發展史以及動物與其棲息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課程內容從最低等的原生動物到高等的脊椎動物,知識量十分龐大,需要記憶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較多。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課堂上教師講課,學生忙于做筆記,而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這樣“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教師講得十分辛苦,學生學起來也覺得比較困難、枯燥乏味。
慕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與傳統課堂相比更便捷、更與時俱進,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為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同時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普通動物學”課程學習生動高效,讓學生既能感受到課程的魅力,又能很好地掌握課程的知識信息,筆者試圖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慕課,嘗試學生自主慕課學習與教師課堂重點解析、輔導答疑的混合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培養其創新能力。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優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建設是網絡課程的核心,教學視頻是組成慕課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將大量的知識組合起來制作慕課視頻。慕課視頻一般時長為十幾分鐘,中間穿插習題、小測試等內容來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要求教師將教學資源以結構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普通動物學”教學大綱是以動物演化和發展為主線,由低等到高等,系統地介紹主要動物類群的形態、分類、生活習性及其與人類的關系[3],根據地方特色介紹我國或地方獨有的、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珍稀瀕危動物,盡可能反映國內外有關動物學發展的新成就,還要結合農業大學的專業特點,有側重性地補充相關知識。教師在制作慕課視頻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建立起整個課程的知識圖譜,清楚地把知識點聯系在一起,并且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把握好難度和深度。比如,在介紹各個類群的動物時,我們著重介紹在進化史中有跨越式進步的動物類群,以及出現在這些動物身上、在系統發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生理特征,圖所示是這條主線的思維導圖,可以制作以“動物進化史上的重要標志”為主題的慕課視頻11個:刺胞動物——真正多細胞動物的開始;動物兩側對稱的意義;中胚層出現的意義;身體分節;真體腔動物;脊索的出現與意義;上、下頜出現的意義;兩棲動物五趾型附肢的出現;羊膜卵的結構與意義;恒溫動物;胎生、哺乳的意義。endprint
2.混合模式教學
基于現代高校的教育特點,慕課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德國波茨坦大學的Christoph Meinel教授曾提出:“MOOC是對傳統大學的顛覆性延伸,而不是威脅或替換,它不能取代現存的以校園為基礎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將創造傳統大學過去無法企及的、完全新穎的、更大的市場[4]。”因此,我們可以把慕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加入到傳統課堂中,采用“慕課+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課外自主觀看課程視頻,課堂上教師對視頻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答疑,或是針對視頻中的知識點展開課堂討論、課堂練習等,整個課程學習從以往的以教師“教”為主轉向以學生“學”為主。以學習環節動物中的蛭綱動物為例,在課前,學生先下載和觀看“蛭綱動物的基本特征”和“蛭綱動物的特異性特征”兩個視頻,課堂上,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蛭綱動物的哪些特征適應于暫時性體外寄生生活,目的在于鞏固視頻中的知識點,然后補充蛭類在現代醫療醫藥中的作用和進展等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發散思維,最后引導學生提問,進行答疑。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忙于埋頭做筆記,而是進行思考,教師不再是忙于講課,而是更多地與學生溝通。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但掌握了蛭綱動物的基本結構和主要特征,還了解了新發現、新進展,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科研思維能力。
3.教學質量保障
在引入“慕課+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覺性差異較大,為了保證一定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和課程的特點對教學秩序進行管理,借助網站的站點統計功能及時掌握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結合考核評價制度制訂監管方案,督促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4.更新評價方式
以往“普通動物學”課程的考核主要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傳統教學模式下,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僅占30%,所以學生通常會在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復習。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平時的慕課完成情況將納入評價范圍,學生的最終成績包括慕課學習、作業、課堂討論和期末考試四個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30%、10%、20%和40%。這樣的改革不但可以更客觀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可以鼓勵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鞏固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5.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幾個循環的“普通動物學”混合模式教學,學生們逐漸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課程的教學效率有所提高。最為明顯的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站點統計的訪問量顯示平均每名學生每天訪問網站2~3次,課程討論群里的活躍程度也很高,慕課的便捷性使學生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線上學習。線下的課堂效果也比較理想,學生課前通過慕課視頻已經學習了基礎知識,所以課堂上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加深內容的深度,對重點和難點的講解更有針對性,讓學生的學習時間更有價值。
三、展望
中國的教育飛速發展,未來的慕課將使高校的教育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同時對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慕課首先為“普通動物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方法,教學改革下一步的重點首先是更好地把國內外的優秀資源收集并利用起來,讓學生既能學習到動物學的經典理論、基礎知識,又能了解前沿科技和新成果。其次,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課件,形成一套具有農業大學專業特色的“普通動物學”課件,制作具有完整知識體系的慕課視頻,用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最后,希望通過慕課平臺,將優質的動物學教學資源分享給更多的人,普及動物學知識,從而培養更多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云云.圖書館MOOCs的必要性研究[J].現代情報,2013(1).
[2]祝智庭,劉名卓.“后MOOC”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3]楊玲媛,符晨星,李四元.動物學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8):112-113.
[4]汪瑞林.MOOCs辨析與在線教育發展——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程建鋼[N].中國教育報,2014-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