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
摘 要:小學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將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提升教學質量,以生為本,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以生為本地展開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他們的學習需要、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置于核心地位,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展開的重要保證,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其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育是一項需要愛的事業,愛是教育最美的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以生為本,日積月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濃濃的師愛,從而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其二,用微笑面對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拋棄那種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架子,用微笑面對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注重角色的轉變,以生為本,從傳統教學的指揮者變成參與者,微笑著走進教室,微笑著講課,微笑著面對學生,為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打下基礎。其三,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對待學生要有一顆平等的心,無論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自己的學生,都應當受到平等的對待。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師愛,以生為本,與每一位學生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他們在平等、民主的班集體中學習和成長。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愉快地探究美術知識而進行學習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探究美術知識的一種重要動機。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促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創建高效課堂的根本任務。首先,趣味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趣的導入能夠為整個高效課堂的創建奠定基礎,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促使學生高效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其次,充分利用表揚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多表揚,少批評,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學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們一筆一畫努力的結果,是他們經過自己的構思和設計而創作出來的,一幅作品就是一個自我的世界。教師是學生作品的欣賞者,因此,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必須做到恰如其分,找到其中的閃光點,進一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意識,幫助他們樹立繪畫的信心,提高繪畫水平。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課堂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小學美術課堂生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起著非比尋常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1.情景教學法
小學美術教學過程實則是動手和實踐的過程,教師運用情景教學法可以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我們學習小學美術《神奇的口袋》這節課,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舊衣服自制一挎包,在挎包里放入各種美術材料和工具,然后以抽獎的方式讓學生依次掏出里邊的物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教學情景中,引導學生通過看、摸、比來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點,并鼓勵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工具和材料進行創作。還例如,我們在學習《節日的煙花》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五彩斑斕的煙花,引導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來整體直觀感知煙花的美。
2.小組合作教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來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我們在學習小學美術《辦年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過年時家里都要進行怎樣的準備,如寫對聯、貼對聯、貼年畫、貼窗花、掛燈籠、做年夜飯等等。然后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選取其中任意一項準備為任務來展開合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提高他們創作的熱情和信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過新年時用學到的知識來幫助家里辦年貨,指導學生布置新年的家庭環境,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當然還有其他教學方法,如個人競賽、實踐活動等等,只要是有利于高效課堂創建的,教師都可以拿來應用。
綜上所述,以生為本地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是一項艱苦持久的工作。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摸索和探討,以生為本地創建小學美術高效課堂,使美術教學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特有價值,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地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民.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4(1).
[2]常新蓉.新課標下的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1).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