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省天長市開展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分級清晰、分工合理、運行順暢的縣域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打造整合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天長市首先建立起緊密型醫共體,采取“九部一中心”工作機制。在牽頭醫院成立醫共體管理中心,下設9個工作部(人事工作部、健康促進部、財務管理部、業務指導部、信息管理部、藥品耗材采購部、公衛服務部、督查考核部、基金管理部)強化醫共體牽頭醫院職責,從之前單純“管醫院”向“管體系”轉變,對所屬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全面管理。進一步完善醫共體考核機制,市醫改委負責對醫共體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醫共體牽頭醫院財政撥款、院長年薪等掛鉤。
同時,開展醫保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三保合一”。在原來的市醫管會基礎上,調整成立天長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委員會(簡稱市醫改委),設立市醫改監督稽查局,與市醫改辦合署辦公。整合新農合、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經辦機構,成立天長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實行雙重管理,業務上由滁州市財政局管理,人、財、物和業務經辦職能由天長市財政局管理,同時整合醫療保障行政管理職能。
擴大按人頭總額預付范圍。將原來的新農合按人頭總額預付,擴大到現在的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實行按人頭總額預付,打包交給醫共體。實行同病同保障試點。選擇50個臨床路徑較為明確、縣內醫療機構有收治能力的手術類常見病種,試點實行“同病同價”補償。
隨著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天長市綜合醫改形勢向好:縣域內就診率穩步提高。2017年,縣域內就診率為92.34%。縣級公立醫院運行不斷優化。藥占比、檢查化驗收入占比逐年下降,醫務性收入占比逐年增長。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逐年提升。2017年,鄉鎮衛生院住院門急診人次、住院人次分別為84.26萬人次、1.1萬人次,較2016年分別增長47.54%和15.13%。
群眾就醫負擔不斷下降。2017年,新農合基金縣域內實際補償比為70.48%,今年6月新農合基金實際補償比達71.12%。2017年,市外住院基金使用5069.88萬元,占全市基金使用率21.29%,較2016年下降0.81%。醫務人員收入待遇明顯提高。2017年,兩家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平均工資分別達13.6萬元和11.6萬元,較醫改前翻了一番。
大健康管理效果初步顯現。高血壓、糖尿病控制率逐年提升,2017年分別為60.4%和50.3%。目前,全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總簽約人數達到30.01萬人,總簽約率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