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0月1日起,《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正式施行。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條例》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
記者了解到,由于醫學本身具有未知性、風險性、復雜性等特點,以及患者高期望值與醫學本身局限性之間的矛盾,醫療糾紛時有發生,部分醫療糾紛矛盾激化甚至引發激烈沖突,損害了醫患雙方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醫療秩序,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近年來,該委會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門連續打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組合拳,一手抓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長效機制建設,一手抓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多措并舉維護醫療秩序;各省結合實際,在制度建設、機制完善方面勇于實踐,其中11個省(市)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取得顯著實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診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和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呈現連續5年“雙下降”的良好勢頭。
郭燕紅表示,《條例》體現了依法治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醫療糾紛的總體思路,對于依法處理醫療糾紛、妥善化解醫患矛盾、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推進深化醫改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條例》也將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保障作用。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認為,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從過去簡單的民事糾紛逐漸演變成事關社會治安的大問題。因此,需要各部門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互相協調,全面推進醫療糾紛的綜合治理。《條例》正回應了這一點,其中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的領導、協調,將其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建立部門分工協作機制,督促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同時,明確了衛生、司法、公安、財政、民政、保險等有關部門的職責。
系統多元的處理途徑,是《條例》的亮點之一。郭燕紅介紹,《條例》規定的自愿協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訴訟等醫療糾紛處理途徑和醫療風險分擔機制是解決醫療糾紛的系統性方案,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渠道,最大程度地為醫患雙方處理醫療糾紛提供了便利。其中,人民調解具有快捷便利、不收取費用、公信力較高以及專業性較強等優勢,已成為醫療糾紛處理的主渠道。目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組織達到6400余個,基本實現縣級區域全覆蓋。
申衛星認為,近年來的醫療糾紛處理實踐表明人民調解是化解矛盾、定紛止爭的有效途徑,它以相對柔性的方式解決糾紛,緩解醫患對抗,有利于促進醫患和諧。《條例》將這一實踐經驗上升為法律規范,通過具體制度進一步引導醫患雙方通過人民調解解決醫療糾紛,進一步完善了醫療糾紛處理的法律體系。
據悉,為保障《條例》順利實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相關配套文件,細化相關制度設計,同時加強對《條例》實施的指導、監督和檢查。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條例》的貫徹落實,結合本地實際拿出具體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