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醫學使命,恪守職業精神”,在近日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宣讀了大會主題,同時也道出了醫務工作者的心聲以及人民群眾對于醫護群體的期望。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表示,當前,中國醫學人文面臨兩大特殊現狀: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不斷碰撞和融合;醫療科技和醫學人文均出現“醫日進,病亦日進”。為此,應推動敘事醫學,讓醫學人文走向臨床。同樣的疾病、不同的患者、會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敘事醫學就是訓練醫生如何見證患者苦難、將疾病講成故事。在臨床中,應鼓勵醫生撰寫兩份病歷,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歷,一份是溫暖的敘事醫學病歷,將“找證據”與“講故事”結合起來。
韓啟德認為,醫學人員要學會傾聽,融入患者的生命,產生共情和共鳴,將患者的感受轉化成自己的表述,并再次轉化到患者心中,將醫學人文真正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余艷紅說,醫學本就是科學與人文相統一,嚴謹的科學態度、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溫暖的人文關懷,從來就是醫療服務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醫療衛生工作者從事的是寬容的職業,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也是我們要堅持和弘揚的醫學人文精神。弘揚醫學人文精神,加強醫學人文建設,意義重大,但又十分艱巨,希望廣大醫務工作者堅定醫學信念,牢記醫者本質,堅守醫學良知,捍衛行醫底線。
余艷紅表示,沒有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參與,醫療衛生改革難以落地;沒有醫療衛生工作者的探索和實踐,就不可能有健康中國的具體實現。醫學人文建設要從醫護人員的自覺自律做起,也要從關愛醫務人員入手,只有得到人文關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人文精神,才能提供更有溫度的醫療服務。為此,要營造真正理解、關愛醫務人員的社會氛圍和職業環境。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提出,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也是幾千年來醫患之間的精神橋梁。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為核心的完整的醫學人文思想體系。開展醫學人文建設,就要傳承新中國醫學人文思想體系,把握“一切為了人民健康”這個核心,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就要發揚,背離人民健康需求的就要摒棄。要倡導生命第一、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同時也要強化對醫務人員的關愛,并借國家設立醫師節的“東風”,為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社會氛圍做出不懈努力。
據了解,本次會議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人文醫學專委會、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及《中國醫學人文》雜志共同主辦。會議開幕式上,中國醫師協會、白求恩精神研究會公布了2018年“人文愛心醫院”、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提名獎”的推薦結果,并舉行了頒獎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