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達+林子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鮮明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貧困是貴州決勝全面小康最大短板。對貴州來說,增強脫貧攻堅的志氣、信心和能力尤其重要。近年來,貴州各族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引領下,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全力決勝脫貧攻堅,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149萬人下降到2016年的372.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1年的33.4%下降到2016年的10.6%,正斗志昂揚朝氣蓬勃地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一、文化自信賦予貴州脫貧攻堅強大動力
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在聽取貴陽建設孔學堂且已經連續舉辦了130多場中華文化傳統講座的匯報后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承好,核心價值觀建設好,就一定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王陽明曾在貴州參學悟道,貴州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希望繼續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創造出新的經驗。”這既對貴州提出了殷切期望,也振奮和鼓舞了貴州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為決勝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
貴州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一直以來都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而且長期來“夜郎自大、黔驢技窮,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三言兩語”,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貴州人的“認命”。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一度熱議的所謂“富饒的貧困”的“貴州現象”,更使得一部分人對貴州的發展缺乏信心。近年來,貴州全省上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增強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勇敢地說出“我們不想總是墊底,我們也想奮力攀高”的心聲,發出“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的宣言,喊出“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誓言,凝聚發展團結奮斗力量,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努力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多年保持在1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尤其是從2011年到2016年減貧776.8萬,創造了貴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全省上下的文化自信得到極大提升,發展自信空前高漲,形成了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強脫貧動力、發展能力,進而實現后發趕超的新“貴州現象”。
二、文化扶貧譜寫貴州脫貧攻堅壯麗新篇
貴州省把堅定文化自信具體化為文化育民、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行動框架,譜寫了脫貧攻堅的壯麗新篇。
以文化育民增強脫貧攻堅能力。貧困地區首先是發展能力弱,能力弱就會缺乏信心和斗志。因此,脫貧攻堅首先要緊扣“扶智”做文章,通過文化育民整合各相關部門力量和資源,大力培育和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增強學習意識、進取意識,把提升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作為文化育民的題中要義抓緊抓實。為此,貴州省全面開展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計劃,對有勞動能力未就業貧困對象開展全員培訓,突出就業技能、實用技術人才、民族特色手工藝、技能教育長期培訓等重點,拓寬勞務輸出門路,確保每一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具備就業創業能力,實現就業創業。僅傳統手工技藝“十百千萬”培訓工程,2016年就完成23000多人次培訓,帶動數萬貧困農戶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實施中的“錦繡計劃”正帶動50萬繡娘依靠少數民族傳統刺繡技藝走上脫貧新路;黨的十九大代表、貴州省臺江施洞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水根打破苗族銀飾工藝傳內不傳外的規矩,招收了16個徒弟,徒弟又帶徒弟,帶動當地村民近300人通過銀飾加工走上脫貧道路。
以文化勵民強化脫貧攻堅信心。貧困地區群眾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自輕、自懦、自棄心理。因此,脫貧攻堅更要緊扣“扶志”做文章,強化貧困人口的信心和斗志,點燃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和動力。近年來貴州省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建立以貴陽孔學堂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13年開放以來已接待研學研修150萬人次以上;加強以遵義會議紀念館為代表的長征文化傳承基地建設,2015年改建以來年接待參觀人數近400萬人次;建立以貴州省非遺博覽館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基地,2015年開館以來接待參觀近100萬人次;2016年舉辦首屆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薈萃彰顯陽明文化、長征文化、非遺文化的150多場次文化惠民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貴州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2017年授予黃大發、文朝榮、姜仕坤、李桂蓮、李光、張有光、余留芬、鄧迎香、楊波、潘學軍等脫貧攻堅戰線上的典型人物“年份英雄”稱號,反映脫貧攻堅典型人物的話劇《文朝榮》、黔劇《天渠》也陸續面世,進一步強化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斗志。
以文化惠民豐富脫貧攻堅內涵。對貧困地區來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和抓手。牢牢守住脫貧底線,不能拘泥于2010年2300元脫貧線,而要為這個標準注入豐富文化內涵,推動貧困地區建成符合文化小康標準的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尤其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以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讓每個貧困群眾都有機會在群體的文化生活中走出個體的自卑和封閉,向更廣的領域和人群開放自我,使自身的精神世界更加開放、更加豐富、更加積極、更加進取。為此,貴州省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專設公共文化服務專題組,牽頭26家省直單位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狠抓“百縣萬村”示范點、民族自治縣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電云“村村通”工程。目前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點19000多個,全面實現廣電云“村村通”,覆蓋全省18000多個村,貧困地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強力推進,省直院團每年開展惠民演出500場次以上,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與精神世界得到極大豐富。endprint
以文化富民拓寬脫貧攻堅路子。文化產品既是特殊的精神產品,也是特殊的經濟產品。尤其對貧困地區來說,依托自身的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更是一個進入門檻較低,能夠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創業的包容性產業。近年來貴州積極推動特色文化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促進貧困地區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高端發展,強化貧困地區群眾持續奔小康的產業支撐。2016年,貴州選取14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試點工作,以項目扶持的方式開展文化產業扶貧,已建成15個文產扶貧示范基地,培育350個市場主體,幫助98個貧困村、3.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是紅軍長征中四渡赤水的主戰場,近年來土城鎮相繼改造升級了四渡赤水紀念館等,形成了中國紅色紀念館聚集群,目前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貴州省正安縣是有名的勞務輸出大縣,2013年以來建成了“兩頭在外、無中生有”的吉他文化產業基地,2016年實現吉他產銷300萬把,產值30億元,帶動3000多人脫貧。在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上的貴州省水城縣,通過深挖彝族文化資源,讓易地扶貧搬遷和文化旅游相結合,建設千戶彝寨景區,解決1000多貧困戶的易地搬遷和就業。貴州銅仁萬山汞礦打造朱砂文化小鎮,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綠色轉型,成為工業文化遺產助推脫貧的典型樣本。貴州特色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撐,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大顯身手。
三、立足于攻克堅中之堅全面提升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注重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客觀地看,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確自我發展能力更弱、發展自信更差、發展動力更小、發展路子更窄,更需要堅定的信心與斗志、更需要強勁的動力、能力與活力。
立足于攻克堅中之堅,要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升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自信。在5000多年的發展史中,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們今天攻克堅中之堅最寶貴的文化基因。不忘本來才能開啟未來。我們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要努力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的方式推廣開來、弘揚起來。切實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弘揚,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鼓舞和引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知恥而勇、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以自己的勤勞勇敢、誠實勞動擺脫貧困、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立足于攻克堅中之堅,要在傳承革命文化中提升堅定信念敢于勝利的自信。我們黨的革命文化中積淀的崇高理想信念和敢于勝利的豪情壯志,是我們今天攻克深度貧困這個堅中之堅最可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紅軍長征轉戰貴州期間,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在最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16日視察遵義會議會址時,對貴州4000萬人民的殷切囑托,正成為貴州今天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全力決勝脫貧攻堅最可寶貴的精神鼓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信念,是永遠不能忘卻的初心。我們要把中國革命歷史當作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激勵我們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彰顯革命的文化自信,帶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敢于勝利,奮力攻克貧困道路上的“婁山關”“臘子口”,堅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底線,完成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最終答卷。
立足于攻克堅中之堅,要在抒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提升善于創造勇于創新的自信。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從世界邊緣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華麗轉身,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譜寫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形成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高擎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對以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后的最新結晶,集中體現了億萬中國人民善于創造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狀態,是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偉大歷程的文化表達,更是今天我們攻克深度貧困這個堅中之堅最現實、最生動、最有力的精神激勵。實踐證明,改革創新是最好的減貧劑。我們要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旗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脫貧攻堅的典型事跡,鼓勵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勇于在“一窮二白”的鄉土上繪出最美的春天,尤其要鼓勵他們振奮起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善于創造、勇于創新,奮力拓寬就業和創業空間,走出貧困地區致富奔小康的發展新路,接力抒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嶄新篇章。
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拋棄“等、靠、要”,拒絕“補、給、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到那個時候,我們失去的只是歷史長河中的貧困,而收獲的則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尊嚴。
(本文系貴州省藝術科學規劃重點項目“貴州地域文化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16GA11]、貴州大學長征文化研究專項項目“遵義會議的歷史經驗研究”[GDZX2017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