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斌
社會組織面大量廣,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十分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必須深刻認識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創新精神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
1.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是黨建工作的重要方面。
據民政部統計資料,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70.2萬個,較之2010年增加了24萬個;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763.7萬人,較之2010年增加了164.4萬人,接收各類社會捐贈786.7億元。以社會組織為基本組織形式的社會力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力量。我國的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力、活動力越來越壯大。如果我們黨不去主動占領這塊陣地,就會有其他力量滲透進入到社會組織,社會組織不僅無法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還可能給社會、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黨在社會組織中的政治依托,關系到黨對社會力量的整合能力,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必須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認識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的重要性。
要堅持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必須抓好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2015年的《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明確要求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設立黨組的要求由以前的“可以設立”改為“設立”。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指出“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領域。”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社會組織法人單位中已建立黨組織的28.9萬個,比上年增加8.5萬個,占社會組織法人單位總數的58.9%。這說明尚有41.1%的社會組織沒有建立黨組織。還有一些社會組織雖然成立了黨組織,但存在著黨建工作不受重視、黨員活動開展得不經常、黨務工作力量薄弱、不規范、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只有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才能補齊黨的建設在社會組織領域的“短板”,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是規范管理社會組織的現實要求。當前,各級政府和部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將越來越多的社會管理和服務事務交由社會組織具體實施,以調動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政府購買服務日益常態化、規范化、規模化,涉及的購買資金數量也不斷增長,帶來我國社會組織的迅猛發展。但當前的社會組織存在著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內部治理不完善、捐贈信息不公開等問題,有的社會組織打著非營利組織的名義謀取私人利潤,有的財務管理不規范、賬目混亂,甚至采取不正當手段套取政府購買資金等等。一些社會組織以自治性、獨立性為名,拒絕政府的監督管理、拒絕黨的領導。在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在社會組織中的領導作用,有助于把社會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確保社會組織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政治立場,促進社會組織的規范發展。
2.以創新精神,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
第一,創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的設置方式,擴大組織覆蓋面。按照應建盡建、便于管理的原則,按照屬地式、屬業式、主管式等多種方式,實現社會組織黨組織全覆蓋。例如,成都市錦江區對民辦學校、民辦醫療機構等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黨建工作明確由區教育局、區衛生局等業務主管單位黨組織負責,采取主管式模式。對于大量活躍在社區院落、居民身邊的社區社會組織,則明確其黨建工作由所在街道黨工委指導,社區黨組織具體負責,采取屬地式模式。對于行業協會類社會組織,則選派了一批素質優良的黨建工作指導員,駐點開展工作,通過行業指導與黨建工作相結合的形式開展黨建工作,采取屬業式模式。
第二,通過激勵導向政策,激發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工作的動力。一些社會組織在思想上不重視黨建工作,認為黨建是虛的,只注重爭取項目、資金,開展業務活動。對此,一些地區探索出有效的激勵導向政策,引導社會組織加強黨建工作。例如,南京市雨花臺區采取“三雙五同步”法,激勵社會組織加強黨的建設。即通過社會組織與黨組織建設雙孵化、雙共建、雙提升,實現同步培育組建、同步登記承諾、同步年檢述職、同步評估評議、同步換屆調整,使社會組織的黨組織建設貫徹于社會組織發展的始終。通過將開展黨建情況納入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評估標準,細化指標,分成黨總支是否有完整的工作制度、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是否按規定建立黨組織、年度開展黨組織活動次數等指標,促使社會組織主動加強黨建工作,將黨建工作作為社會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加強社會組織黨建保障體系建設,避免“組織空轉”。社會組織黨的建設一個常見的誤區是“重建黨、輕黨建”,即過分關注黨組織籌建數量,片面強調黨組織“覆蓋率”,而忽視已建黨組織的活動開展、黨員教育以及組織功能開發,最終出現“組織空轉”現象。要避免“組織空轉”現象,就必須有相應的黨建保障體系作為黨建工作真正持續開展的有力支撐。首先,要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制度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制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實施辦法、工作規范、考評體系,使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加強黨建經費保障體系建設。加大對社會組織黨建經費投入,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黨費返還為輔、社會組織自籌為補充的黨建經費保障體系,保證黨建工作經費、活動經費及黨務工作者工作補貼到位,確保社會組織黨組織不僅能建得起來,而且活動能開展得起來、黨員作用能發揮出來。再次,加強社會組織黨建人才保障體系建設,解決社會組織黨建“誰來抓”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將從社會組織中發展新黨員作為優先側重的工作,充分體現了黨對社會組織黨建的高度重視,有利于解決目前社會組織黨員人數普遍較少、黨務人才不足的現象。要通過把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納入基層黨務干部培訓體系,培養社會組織黨建人才。通過向社會組織派遣黨建工作指導員,指導社會組織黨務工作。通過發展優秀的社會組織負責人入黨、把普通黨員發展為社會組織骨干的方式,發揮好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四,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應當針對不同社會組織的類別、特點、規模,堅持分類指導、分類施策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于扶貧濟困、環境保護、養老助殘等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應大力扶持培育,放寬登記門檻,將黨建工作的重點放在宣傳黨的民生保障政策,發揮黨員志愿者作用,傳遞黨的溫暖關懷上;對于農民工NGO、業主委員會等維權類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要把重點放在引導社會組織依法維權、理性維權上,防止社會組織被對抗黨和政府的敵對勢力所利用,從事影響社會穩定、安定團結局面的群體性事件。對于協會、學會等行業管理類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點要放在對社會組織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上,發揮好行業協會對會員的溝通、協調、監督、教育、培訓等職能,防止其出現不正當的行業保護主義。對于藝術團、表演隊等文體活動類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引導社會組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自娛自樂、健身強體向志愿服務、樹文明新風轉變。
第五,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創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形式。社會組織通常具有人員分散、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分散等特點,難以過多集中開展活動。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拓展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空間。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可以依托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微信群、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方式建立網上黨支部,為黨員提供交流平臺,及時發布學習、教育、活動信息,回應黨員提出的困惑疑問,克服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黨員隨時隨地參加黨組織活動。互聯網為人們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供了便利條件,運用互聯網有利于在社會組織黨建活動中發展黨內基層民主,暢通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
(作者: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艷玲 高天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