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在“醫鬧”“傷醫”事件頻出的現在,很少聽說有中醫醫生受傷或者被“醫鬧”。有人說:這是因為中醫比西醫態度好,看病的時候要對病人噓寒問暖……
這話的意思,貌似中醫躲過“醫鬧”,沒被“傷醫”的原因,就像一個沒本事的廚子,靠的是賠笑臉招徠顧客。
如果你這樣理解中醫,那就大錯特錯了。
中醫看病更注重關心病人的感受,這除了能拉近病人和醫生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它和西醫讓你去抽血化驗白細胞的作用是一樣的,分別是中西醫不同的診病方式。因為中醫關心的是人,人生病時,先要從能量的變化,到功能的變化,最后才到結構的變化。就好像汽車拋錨,大多不是因為少了車輪,而是因為沒油了。能量的變化會在結構變化之前發生,而且在疾病之中,能量的變化比結構的變化,更為多見。
病人有怕冷、疲乏的感受,是身體能量變化的蛛絲馬跡:能量不足了,人才會怕冷;不能給肌肉充分供能,肌肉就不能發揮支撐身體的功能,人才會覺得疲累。但如果去檢查肌肉,肯定發現不了肌肉的結構出什么問題。沒有問題,西醫就會說你“沒病”,這不是西醫態度不好,不把你的病當病,而是他們從事的西醫學就是這種理論特點。如果要指責的話,這也不是西醫醫生的錯,而是西醫學的局限性。
西醫診斷疾病,需要硬指標,比如紅細胞數量少了,冠狀動脈堵了,這些都是結構變化,但很多人生病不是結構出問題了,或者還沒發展到結構出問題的程度,擅長診療結構變化的西醫學,就可能檢測不出來,就可能說你“沒病”。
這些人會被建議去看中醫來“改善癥狀”,一說到“改善癥狀”,好像就是在糊弄病人,只是治標。其實,中醫的改善癥狀,本身就是對病因的治療,只不過這個病因的存在和消除,西醫都不能通過化驗、拍片發現罷了。
怕冷的時候,中醫會開東阿阿膠,因為阿膠是中醫補血圣藥,補的是能量;疲勞的時候會給你開人參、黨參,它們有幫阿膠補充了的能量轉化為肌肉的功能。之前,這些人可能去過西醫院,因為沒發現異常也無法用藥,因為他們的問題出在了能量和功能上,所以不能為西醫所“見”。這種自己感覺難受,但客觀檢查卻“查無異常”的病狀,在中醫里屬于“未病”。
就現在而言,“未病”不是沒病,而是沒被西醫的檢測手段發現的疾病,中醫注重這些,不是僅讓病人改善癥狀后舒服一點,借此緩和醫患關系,而是為了防范“未病”變成“已病”。
貧血的人,因為血少、血稀,心臟要經常加班來泵血,所以貧血的人會心慌,心率加快。時間久了,心肌因過度使用會變得肥厚,心臟擴張,這就是功能改變向結構改變發展了。在補血問題上的“治未病”,就是在還沒查出紅細胞低的貧血時,就開始補血,因為此時雖然指標正常,但卻有了疲勞怕冷面色發黃的中醫“血虛”表現。
通過中醫的補氣養血,從外邊看,是改善疲累怕冷的癥狀,從內里是防止了向心臟擴大的結構變化發展,從這個角度說,中醫“治未病”,絕不是改善癥狀的權宜之計。中醫少有“醫鬧”“傷醫”,因為中醫治病是從改善病人的感受下手,而感受的改變就是“治未病”。
(摘自“健康新佟學”微信公眾號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