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芝
抗戰初期,各根據地的軍械所由于人員、設備等方面的不足,只能修理槍支。盡管毛澤東等在“盧溝橋事變”后不久曾專門就此致電彭德懷,提出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是自己造槍。但就當時的條件來說,這一任務基本無實現的可能。
隨著根據地武裝力量的加強,八路軍從剛挺進華北時的3萬多人發展到幾十萬人,原有的軍事供給杯水車薪。在這樣的形勢下,自力更生,加強根據地的軍工生產就顯得迫在眉睫。最開始的任務,是造一支標準的步槍,因為當時八路軍各部所用槍支規格、性能都不同,一支槍與另一支槍零件不能互換。軍工與機械工業專家劉鼎找來當時任黃崖洞一所副所長的劉貴福,讓他牽頭,組織幾名得力技術人員進行設計攻關。實際上,劉貴福之前在延安時已設計造出過一種叫“無名式”的步槍,并在延安的“五一”展覽會上獲甲等產品獎。這次,劉貴福在之前的經驗基礎上,借鑒“捷克式”“三八式”“老套筒”“漢陽造”等步槍的優點,反復研究,最后提出一種槍身短、刺刀長、重量輕,能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相抗衡的新步槍設計方案。在刺刀設計上,拋棄傳統步槍刺刀扁形的設計方式,改為造三棱形刺刀。這種刺刀不僅克服了扁形刺刀易變形的缺點,而且更有殺傷力,把刺刀安裝在槍筒口部,平時折疊在槍桿上,近戰肉搏時自動彈出展開。
1940年7月,我軍首支自行設計的新式步槍誕生。全槍重3.36公斤,口徑7.9毫米,射擊準確,刺刀鋒利且能自動彈出,槍體輕巧堅固。為迎接建軍節,這種新槍定名為“八一式”步馬槍。隨后,軍工部將這種槍的圖紙和生產工藝資料分發給晉東南各廠,組織批量生產,發放部隊。
不光是造槍,第二步就是造擲彈筒。百團大戰后,彭德懷給軍工部送來一門戰場上繳獲的日軍新裝備的擲彈筒,要求劉鼎等人研制,提高八路軍的近戰能力。劉鼎立即組織一所、三所和柳溝鐵廠三個單位的技術人員進行研制。當時主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缺乏制造擲彈筒所需的鋼材和造炮彈用的銅材;二是缺少擲彈筒筒身及彈體的加工設備。通過發揮群眾智慧,他們用從敵占區拆毀的鐵軌來打造成炮身,把國外關于鑄鐵韌化處理的工藝與太行山民間的燜火技術結合起來,造出鑄鐵,解決了炮身問題。不過,在擲彈筒第一次試射時,還是發生了意外,炮彈在膛內爆炸,現場的一名工人被炸身亡。后經不斷改進,1941年4月,第一批擲彈筒及炮彈試制成功,口徑50毫米,射程最遠達700米,與日軍同類型裝備相比毫不遜色。5月,這種新式武器就被運往前線投入實戰。日軍驚呼,八路軍“在太行山上興建了現代化的兵工廠,擁有先進設備和外國專家”。
自此,太行區各地掀起大建兵工廠、支援抗戰的熱潮。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路軍在太行山上建起大大小小上百個兵工廠。為保密起見,兵工廠的領導和重要人物都使用了代號。
在槍、彈都能造的情況下,將當時有限的兵工生產資源向哪方面傾斜,是重點造槍還是重點造彈,各根據地的意見不太統一。
有的人認為,應該以發展步槍為主,輔以子彈、手榴彈,理由是在根據地抗日隊伍不斷壯大的情況下,很多戰士手里沒有武器,上陣殺敵時只能拿著大刀或者紅纓槍。另一種意見是當時部隊的槍支已能保障60%~80%,但子彈奇缺,因此應以造子彈、手榴彈和地雷為主。據時任晉察冀軍區軍工領導張珍回憶,當時每個戰士配發的子彈,最多十幾發,少的只有三五發。有的部隊甚至規定,每個戰士每次戰役只能打三發子彈。據說,為了迷惑敵人,戰士們常常將麥秸稈切段插在子彈袋里。
1941年4月23日,中央軍委專門就兵工建設作指示,指出與日寇戰斗的槍械彈藥繳獲較少,因此,抗日根據地的兵工建設應以彈藥為主、槍械為輔。此后,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人先后多次發電報,明確必須普遍設立炸彈制造廠,不僅主力軍應設炸彈廠,地方軍及民兵指揮機關也應在分區及各縣設立炸彈廠。這樣做的原因是,國民黨在“皖南事變”后基本斷絕對八路軍武器彈藥的供應;另一方面,日軍從1941年開始將侵華主力轉向敵后抗日軍民,實行“三光”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八路軍在頻繁作戰中彈藥消耗很大,急需補充。而敵人的掃蕩,導致軍工技術人員和工人帶著設備跟隨部隊轉移,居無定所,又嚴重影響了軍工生產。在這種形勢下,槍固然重要,但子彈、手榴彈和地雷這種能給敵人以直接殺傷的武器就成為軍工生產的重點。
經此調整,很多原來造槍的廠也紛紛轉行,陜甘寧邊區首先停止了步槍生產,接著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也中止了步槍生產,改為重點生產擲彈筒、步機槍子彈和火炸藥,并將手榴彈的生產擴展到軍分區或地方工廠。晉察冀軍區、晉綏軍區于1942年以后中止生產步槍,增設手榴彈廠、炮彈廠和火炸藥廠。根據地的槍炮彈生產量直線上升。軍工部子彈的產量從1940年的年產量12萬發,發展到1943年時的68萬發,手榴彈也從之前的每個月平均5000枚增長了近3倍。
最初,子彈生產采取的是復裝子彈方式,即將前線戰士從戰場上撿回來的彈殼運到工廠,工人在整修彈殼的過程中,先除掉廢底火殼,沖壓整形,再用鋸末滾光,涂上蟲膠漆備用;彈頭用的鋼板有的是從國統區買來的,有的是用邊區收集到的銅圓沖壓而成,里面填裝的火藥是拆卸戰場上繳獲的炮彈里的無煙藥。為節約,當時規定沖壓的半成品不許散落在地上,即使是廢品也要收集歸攏??箲鹬泻笃?,根據地的子彈才從復裝轉為自行生產。
地雷的生產,一開始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1941年11月,日軍出動3000多人,攻擊黃崖洞。負責保衛兵工廠安全的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利用滾雷、絆雷和地雷,綜合布陣,以1500人的兵力抗擊敵人8個晝夜,殲敵700余人,自身傷亡140余人。這一戰,地雷大出風頭,此后地雷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后來,地雷戰更是成為根據地軍民與敵人斗爭的一種有力手段,給華北地區的日偽軍造成很大麻煩。
(摘自《看歷史》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