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婷
【摘 要】互聯網金融近年來發展迅速,并且開始不斷在農村區域進行布局。但是當前農村區域的金融基礎較為薄弱,農民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也較為薄弱。因此如何在農村區域發展互聯網金融,并帶來傳統金融的創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將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金融作為農村區域傳統金融的補充,為農村金融創新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金融;金融創新
農村金融的發展一直較為滯后,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愿對其進行深入發展。而農村的地域性較強,同時客戶又較為分散,因此如何有效的觸達客戶,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而互聯網金融具有的特點使其有可能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助力。
一、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農村金融存在較大資金缺口
根據中國社科院公布的《“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調查發現,整個農村金融的資金缺口高達四萬億以上。而且在調查的人群中,17%的人認為自己需要錢,57%的人表示資金緊張。同時有近70%的人認為農村金融目前的貸款渠道很不方便。因此農村金融面臨著較大的供需不平衡,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從目前農村金融的產業結構來看,專業的農戶、農場等模式不斷興起。這些農村客戶的資金需求規模較大,同時對金融服務的多樣性要求也較高。除了傳統的貸款需求外,在支付結算、金融租賃、資金管理、保險、期貨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上也有一定的需求。
同時隨著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以及資源的傾斜,目前農民在房地產、汽車、教育、養老等各種領域都有大量的消費需求。隨著思想觀念的改變,在信用金融等方面已經不同于以往,對分期付款等信用卡產品的接受度較高。當前在農村,低收入者仍然存在用于滿足基本消費性支出的融資需求,因為低收入農戶近十年每年人均用于食品、居住、衣著類等基礎性消費支出總計約80%,加上交通通信和醫療保健,支出項遠大于收入項。
綜上,當前的農村存在較為絕巨大的金融需求,而傳統金融機構受限于自身的理念、成本及條件,很難大量的投入資源開發農村市場,而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二)農村基礎設施較快,技術環境提升迅速
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國家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造。目前超過85%的行政村鋪設了光纜。農村地區FITH 端口占FITH總端口的比例普遍達到31.6%,其中山東和浙江占比最高,已超過45%。天翼3G/4G 網絡已覆蓋全國超過86%的農村,而在所有發達鄉鎮4G網絡也已覆蓋。另外,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有超過2億的網民,占到整個中國網民數的27.4%,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3.1%。目前,中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中國寬帶網絡到2020 年預計將基本覆蓋農村。隨著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的健全與完善以及農村居民對互聯網技術認知和使用的不斷提高,將進一步推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水平。
二、農村互聯網金融現狀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加速在農村布局
目前各大互聯網企業都將戰略瞄準了農村。螞蟻金服為農村金融涉及了全方位的金融產品,包括支付、結算、保險、融資等各類產品,為農村的生活及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螞蟻金服旗下的旺農付、旺農保和旺農貸三大農村金融平臺,其三農用戶數分別達到了1.5億、1.2億和2200萬;翼龍貸在鄉鎮地區設立上萬個貸款點,到2015年向農村地區已累計發放貸款150億元;京東金融專為農村市場推出了“京農貸”、“鄉村白條”等農村信貸品種,受益農民超過20萬戶。此外,宜信、什馬金融、新希望、領鮮金融等也都借助原有的業務渠道和資源優勢,向農村深入推進金融服務。宜信已在90多個農村地區設立貸款網點,陸續開發農商貸、宜農貸、宜信農資租賃等農村金融產品;新希望公司則主打小微三農服務。
(二)互聯網金融農村服務特色不足
盡管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加速發展,但金融供給和需求相比仍存在不足。目前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依然主要集中在生產性貸款需求上,如種植、養殖、畜牧等貸款需求上,普遍具有小額、短融、碎片化、產品周期與農業生產周期高度
關聯等特征。特別是種養殖、畜牧項目屬于典型的“看天吃飯”,周期雖然很長、但收益卻較低,還容易受自然因素影響,若遇上自然災害,此類涉農貸款必然會出現逾期、壞賬等事前難以預估的風險。由于這些涉農項目抗風險能力低下,所以導致金融服務成本變高。盡管互聯網金融有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的優勢,但因為這些風險的存在使真正進入農村市場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還很欠缺。
三、互聯網金融下農村金融的創新建議
(一)深化對農村金融的認知
農村金融與一般的金融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在開發農村金融產品的時候需要深入了解農村的發展情況、農民的認知情況。因此需要對農民加大宣傳力度、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通過工作人員現場宣講、疑問解答、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加大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宣傳與普及,重點宣傳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種類和特點,互聯網投資理財風險、互聯網金融欺詐、非法網絡金融活動等,將互聯網金融知識送進農村。
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光纖網絡、移動互聯網產品的使用。提高農民的使用技能,不斷提升網絡質量和服務水平。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深入的金融服務
由于農村金融分散性、小額性的特點,如果建設物理網點,勢必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傳統商業銀行可以利用“銀行卡+POS 機”等自動化設備、遠程通信技術等,選取金融服務缺失鄉鎮(村)的供銷社、電信收費點、村委會為代理商戶,作為惠農金融服務點,亦可采取“助農取款點+ 農村電商”模式,將惠農金融服務與“農村淘寶”等工程相結合,攤薄服務點設立運營成本,搭建網上購物、外銷土特產增收致富平臺,與電子商務交叉補充的模式,提升服務點金融綜合服務能力。
(三)加大金融創新布局
鑒于當前大多數農村農民征信信息匱乏、信用意識及風險意識淡薄的現狀,當前在農村行之有效的一種發展模式為“網絡運營+ 渠道下沉式”的金融互聯網模式。網絡運營要求一是互聯網企業借助移動互聯的高速發展,將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手機平臺等跨越式技術發揮出最大功能,適時推出貼合農民生產領域需求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將這些產品滲透到農資、種養、加工、倉儲、運輸、營銷等農業產業鏈中。
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繼續加大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群體需要的金融產品,為農村居民行游嫁娶提供金融支持。目前可行的一種推廣模式為“消費交易+ 金融服務”。同時“金融盲”現象在很多農村地區依然存在,特別是偏遠地區,面對“紛繁”的金融理財產品,他們認知能力有限,因而很容易被不良機構欺騙,因此互聯網金融機構也要積極地向農村地區居民進行理財知識推廣。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向農民推行投資理財品種時,可以由第三方提供資金托管,保證資金安全,同時由保險公司提供交易損失保險。
【參考文獻】
[1].賈立,湯敏. 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與發展形態[J].西南金融,2016(8)
[2].馬九杰,吳本健. 互聯網金融創新對農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經驗、前景與挑戰[J]. 農村金融研究,2014(8).
[3].李敏. 互聯網金融視角下農村普惠金融的實現機制、難點及對策[J]. 浙江金融,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