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旋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開啟了Fintech的創新時代。與傳統的互聯網金融相比,Fintech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進一步改造了金融業務流程、降低了金融運營成本、提升了金融交易效率。但是傳統金融風險在Fintech業務中變得更加隱蔽,如對高科技技術的不當應用使操作風險更加突出;由創新帶來的合規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以及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本文在解釋這些已經存在或潛在的風險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了管理控制這些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Fintech;金融風險;風險管控
一、引言
Fintech全稱為Financial Technology,即金融科技。對于這一概念,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定義,但其本質就是將科技和金融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以個人或量化的小商業為對象,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業務模式。傳統Fintech主要是指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技術廠商為客戶提供的業務模式;新興Fintech主要是指致力于去除傳統金融機構中介服務,并提供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來服務現有需求的創新業務模式。從2010年起,Fintech領域融資金額的規模和交易宗數不斷攀升,2015年全球 Fintech融資額度達到76億美元,未來市場規模前景巨大(如表1所示)。2016年開始,在我國政策導向的客觀推動下,金融科技成為金融行業發展的新篇章,并涌現出了螞蟻金服、陸金所、京東金融等一大批優秀的金融科技企業。雖然金融科技在我國的出現晚,發展短,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接等創新科技的發展迅速,在一些領域內我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展現出來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艾瑞咨詢發布《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前100名有16家金融科技企業入選。而且我國金融科技公司在2016年獲得風險投資77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
金融科技在拓寬金融可獲得性、提高金融體系深度和效率等方面的影響正在不斷加大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問題和風險隱患。因此,如何對其潛在風險實施有效管理變得愈加迫切。
表1 2010-2015年Fintech領域融資金額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www.chyxx.com
二、我國金融科技領域中存在的風險
(一)高科技技術的不當應用增高了操作風險
金融科技的本質之一就是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術。互聯網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大數據,大數據又為了人工智能的準確性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就在于數據與信息。在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下,要求交易主體進行信息披露,是一種被動的監管。但在金融科技的環境下,大量的數據無法被監管者觸達,可能會出現數據造假、數據偽報、數據泄漏等一系列安全問題。尤其近年來,大數據高速地滲透到各行各業,數據交易在金融領域變得尤其活躍。而許多數據黑色產業、數據庫被惡意攻擊等問題也逐漸暴露,金融交易的數據安全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利用大數據緩解了金融服務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信貸決策能力,改善資金配置效率。這對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的處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數據量大的同時也相應出現更多的無用數據,從海量數據中甄別出有效信息是很大的挑戰。
(二)金融創新對傳統立法的沖擊引起合規風險
對于金融科技公司來說,他們的服務目標是客戶,旨在希望能夠依靠新興發展的科技技術從而為顧客提供優秀便捷簡單快速的專業性服務,同時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投資需求,以便最佳滿足顧客需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金融科技公司必定要以創新為驅動,通過對組織機構、交易平臺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來滿足各種顧客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科技對許多金融交易的習慣與方式進行了重構,傳統的金融立法難以有效界定并進行監管。層出不窮的新型金融業態和新型金融交易行為難以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進行有效的規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合規性風險。
(三)不當創新增加風險的不可控性
一方面,現有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存在一些為了單純追求高收益而違背了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創新,特別是一些高杠桿、高風險的畸形創新、盲目創新。這樣創新出來的金融產品不但可能會對客戶造成巨大的損失,而且會威脅到整個金融行業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有一些機構以規避監管為目的開展所謂的創新,甚至打著金融科技的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如e租寶、大大集團、快鹿集團等案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危害和負面影響。
三、我國金融科技領域風險控制對策
我們在梳理金融科技背景下可能面臨的金融風險的基礎上,應當尋找有效防范風險的方法與對策。針對金融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應當從以下四方面進行:
(一)合理應用高科技技術避免操作風險
合理應用高科技技術針對兩個對象:高科技和操作人員。首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這些高科技雖然可以運用在很多方面,但是對于金融科技行業來說,要求其具有金融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因此,金融行業的高科技要達到相應的行業標準。其次,金融資產是一個輕資產、高創新的行業,既需要大量年輕的科技創業者,也需要大量在金融市場身經百戰、駕輕就熟的金融人才。
所以,為了適應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要改變高校內在培養金融專業的學生時,只強調金融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而對學生的數字思維、數據分析能力培養和鍛煉較少,忽視了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的現狀。相應地,金融機構在招募員工時也不應該只注重求職者的金融基礎知識、背景和學歷。然是要看其是否具有金融科技操作的必備技能。
(二)明確業務本質減少合規風險
技術創新有助于擴大金融服務渠道、提高經營效率,但代替不了金融的基本功能,究其本質,金融科技有“三個不變”:即金融的本質功能不變、風險的本質特征不變、監管的本質要求不變。因此金融科技企業和監管部門應從業務的本質入手,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資金最終流向穿透聯結起來,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辨別業務本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其權責。當前,金融科技企業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依法獲得相應的金融牌照,并在牌照范圍開展金融業務,遵循了相應的監管規則;二是要實施與所承擔風險性質和水平相匹配的風險管控措施;三是甄別新技術應用是否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問題。
(三)“行業自律先行政府監管跟上”杜絕不當創新
金融科技在我國的發展屬于初期階段,業務屬性和風險輪廓都尚不十分明確,此時制定成熟的監管規則和實施規范監管存在一定困難,行業自律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補監管的空白。從各國監管實踐來看,金融科技的監管大多遵循了“行業自律先行——政府監管跟上”的演進路徑。在發展初期,行業協會在規范行業行為、促進保障公平競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我國的金融科技行業也應該有監督行業內不當創新等違法違規的具有權威的自律組織。首先從行業內部杜絕畸形創新、盲目創新、“假”創新等的現象。在行業自律的基礎上,監督部門也要及時的根據金融科技行業中出的創新產物出臺和調整相關法律法規,構建全方位的監督體系。
四、結語
金融科技的發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在我國的發展更是方興未艾,前景廣闊。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鼓勵自由生長,也要加強監管約束,既要保持發展速度,更不能忽略風險控制。在此背景下我國金融風險的防范與治理能力也亟須進一步提高。做好金融科技行業的風險管控工作離不開各企業和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同時,我們更要發揮出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從而更好的實現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的動態平衡,促進我國金融業的持續發展、健康發展和安全發展。
【參考文獻】
[1]Liudmila Zavolokina,Mateusz Dolata,Gerhard Schwabe. The FinTech phenomenon: anteceden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perceived by the popular press[J]. Financial Innovation,2016,2(1):.
[2]巫云仙.FinTech對金融業的“破壞性創新”[J].河北學刊,2016,36(06):116-123.
[3]李巖玉.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影響[J].中國金融,2017(17):33-34.
[4]尹海員.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沙盒”模式探析與啟示[J].蘭州學刊,2017(09):167-175.
[5]唐莉,程普,傅雅琴.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沙盤”[J].中國金融,2016(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