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陽
【摘 要】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空間組織形式。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是破解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的一劑良方,會大力促進區域平衡、城鄉平衡。在新時代要真正發揮好城市群的主體地位,奮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城市群;區域差異;發展潛力
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不僅有力支撐著現代化建設,成為培育發展新動能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而且有效發揮著對區域和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像我們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更要堅定不移,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城鎮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边@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作出的重大歷史性抉擇,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鎮化使命和方向。在新時代,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和提高城鎮化質量這個關鍵,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新起點上奮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進展。
一、構建最具競爭力的大城市群板塊
城市群作為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在我國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群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也是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增長極點和核心支點,具有將經濟、金融、貿易、技術、信息、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配置、集聚和輻射能級的功能。世界級城市群已經成為當前決定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地位的關鍵要素。經濟學家易鵬認為,規模越大的城市,產業承載能力越大,創造的收入和機會越高,而財政收入越高,城市就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質量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其吸納資本、人才、技術、人口等的能力,相比于中小城市優勢非常明顯。從國際經驗看,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工業化國家,為了追求發展的效率并容納較多的就業人口,往往選擇以大城市群為主導的城市化模式。如美國67%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集中在大紐約區、大洛杉磯區和五大湖區三大城市群地區。日本的東京、阪神、名古屋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國65%的人口和70%的GDP。
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尚未完成工業化過程,人口等生產要素向大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早開始建設,也是目前國內發展水平最高的三大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和人才優勢明顯、政府管理能力較強。三大城市群各有亮點和優勢,京津冀城市群在文化指數上一枝獨秀;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水平領先,經濟發展也最為活躍發達;珠三角城市群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其發展最為均衡。三大城市群在整體發展水平、文化、經濟上三足鼎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國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這三大城市群將進一步發揮其對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快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的步伐。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中國除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大城市群外,還應該關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區,中部和西部城市群的分布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非常非常重要?!秶摇笆濉币巹澗V要》明確提出,要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的城市化逐漸向都市化演變,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作用日益凸顯。我們要聚集優質資源,盡快培育國際性大都市,以它們為核心,強化發展世界級城市群,使其作為中國城鎮化體系的“龍頭”,在吸納人口聚集的同時,深深融入到國際經濟競爭、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的浪潮中,引導中國城鎮化道路朝著高遠的方向發展。
二、構建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城市群板塊
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中城市集群,能更好發揮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功能、外溢效應和帶動作用。在我國城鎮體系布局規劃中,大中城市集群多數處于中部、東北、西南地區,是我國區域腹地,是各自區域商品貿易中心、政治中心、文化傳播中心,是區域的領頭羊。其特殊地位,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鄉村工業的適度聚集提供了發展空間,能夠整合多種經濟要素,同時,也為大城市企業向小城鎮和農村滲透,現代工業與鄉村工業相結臺,促進農村工業化、現代化提供了重要載體?!秶摇笆濉币巹澗V要》提出,要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未來城鎮化將以區域城市集群模式帶動中小城市發展推進,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現代化,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發展區域城市集群,適合我國國土面積廣大、農村人口多且分布不均衡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國情,能以較快的速度實現廣大農民非農化,使我國較快進入中等水平的城鎮化階段,從而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當前勞動密集型及低附加值產業正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規模性轉移。產業轉移升級和農民工流動格局變化的需要,決定了在積極引導東部相關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同時,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這也有利于形成東中西產業良性互動、城鎮化共同發展的格局。
發展區域城市集群,要從整個城鎮化體系的層次梯度觀念出發,東部地區重點發展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區積極發展中等規模城市集群,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兼顧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也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工業化、現代化緊密聯系起來。發展中小城市,要本著提高質量、增強吸引力、擴大輻射面的原則進行,以達到勞動力轉移、產業培育、城市功能完善的最佳效果。
對山西來說,我們應繼續把城市群崛起作為提升山西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加快太原都市圈轉型發展和統籌發展,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發展我省城市群建設的關鍵是強化核心城市功能,釋放城市潛能,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力。為此要加快創新驅動,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領功能; 強化產業支撐,積極拓展就業空間;堅持綠色發展,積極建設低碳城市、海綿城市、綠色城市;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強化城市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支撐能力。
三、構建最具活力的小城鎮群板塊
我國地域廣闊,表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在不同的區域其發展特征也不盡相同。研究指出,我國尚有約80%的國土面積在大城市群之外。這些區域城市數量少,規模小,沒有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階段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層次性綜合在一起,顯示了城鎮化發展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國城鎮化道路的非均衡性,這要求我們因時因地制宣,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小城鎮,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協調的城鎮“群體”,帶動我國廣大農村的經濟發展,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
小城鎮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作為輻射帶動農村發展和分擔大城市人口等發展壓力的小城鎮,在城鄉發展鏈條上是重要一環。資料顯示,在德國,60%的人口、80%的中小企業分布在兩萬人口以下的小城鎮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鎮體系、產業和人口布局。在來我國,由于現實和歷史原因,小城鎮發展與大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十八大以來,雖然小城鎮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要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小城鎮擔當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轉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促使農民與整個現代文明相結合、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小城鎮對城鎮化的貢獻率明顯提高,這反映出小城鎮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鎮特色不突出。小城鎮發展要結合各自優勢準確定位,走“小而特”的發展路子,工業主導型小城鎮、旅游服務型小城鎮、流通商貿型小城鎮、特色產業型小城鎮等,是目前各地打造的幾類具有特色的小城鎮。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搞好科學規劃,優化城鎮發展格局;完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統籌;強化產業支撐,推進產城融合;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距;注重鄉村建設與發展,打造城鄉發展新形態。對我國中西部落后地區來講,要在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應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的培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優化生產和人居環境。有了好的產業、好的服務、好的環境,才能留得住人才,聚集起人氣,小城鎮的發展才可做到可持續。
人是城鎮化的主題和核心,是小城鎮建設成果的最終受益群體。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農民市民化進城后城鎮化要圍繞人、業、錢、地、方五個要素展開,落實居住證制度、覆蓋城市公共服務、創造就業機遇等工作都是城鎮化的關鍵,因為在推進小城鎮建設實踐之中,努力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煥發廣大農民群眾建設小城鎮的激情活力,是小城鎮建設成功的關鍵所在。
實踐證明,“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必然之路。中國目前正處在城鎮化的重要時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新起點上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進展。
【參考文獻】
[1]《補齊縣域短板 助力協調發展》《人民日報》2018-03-19
[2]林小昭:《城鎮格局明確:以城市群為主體 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第一財經日報》2017-10-30
[3]林子文:《城市群該如何規劃建設 突出城市群主體地位》《經濟日報》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