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晟潔
摘要:尊重著作權人的權利是出版者維護自身權利的前提。出版者在出版工作中的選題策劃、審稿加工、產品數字化與簽訂出版合同等各個環節都要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要求,重視著作權、培養著作權意識、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與著作權人傾力合作,盡量避免著作權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出版;著作權;問題探析 文章編號:1672 - 8122( 2018) 09 - 0030 - 0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出版工作是一項文化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出版工作中,著作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方面,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和署名權等權利,另一方面,出版工作者因自己的出版工作而享有著作權中的鄰接權[1]。關于著作權的理解和掌握,對作者和出版者而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下面,本文擬圍繞出版工作的主要環節和一些關鍵方面,對出版工作中的著作權相關問題進行簡要探討。
一、選題策劃環節的著作權問題
選題策劃是出版工作最初的一道工序,是出版工作的開端。進行選題策劃時,作者的作品往往尚未形成,因此有人認為選題策劃并不涉及作者及作品的著作權。實際上,在選題策劃時,出版工作者就應當樹立明確的著作權意識,并在策劃時充分考慮著作權問題。因為選題策劃之中的著作權問題實際上直接影響著策劃的核心思路。
有文章指出,著作權主要的保護目標是形式,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而非思想本身[2]。即法律關于著作權的規定主要用來保護相對具體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內容,而非某種較為抽象的、普遍的思想。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市面上已有有關環境保護的書籍的情況下,策劃反映與其相同的環保思想的產品,只要不與其他出版物的具體內容雷同。這一關于著作權的認識可以幫助出版工作者梳理策劃思路,以便更好地確定選題方向。當然,我們也應當注意選題策劃的創新性,雖然我們可以策劃與其他出版物思想相同或相近的產品,不過也應該避免出版物的同質化,更合理地確定具有新意的創新性選題。
二、審稿加工環節的著作權問題
這一環節之中,由于作者的文稿已經形成,出版工作者便要格外重視相關的著作權問題。而作者由于稿件已經提交,也應當對自身享有的著作權和需要注意的著作權問題有更為清醒和全面的認識。審稿加工環節的著作權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編輯可以在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對稿件進行刪改,而著作權人則享有修改權,二者有所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著作權人對自己的作品享有修改權,這是著作權人的著作人身權之一,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權利。與此同時,由于出版工作的需要,編輯也必須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這是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中往往涉及對稿件的修改和刪節。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圖書出版者經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的修改、刪節。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此項法規明確指出,稿件的修改要經過著作權人同意。在實際出版工作中,為了縮短出版周期,較小的修改可以由編輯自行完成,但最終的修改稿必須交由作者審閱確認。因此,編輯的修改加工完全不同于著作權人的修改權。
2.出版工作者應當注意防止署名不實。有些圖書涉及撰稿人、制圖人、圖片提供者等各種參與創作的人員。出版工作者不宜將這些人員籠統地標記為“參編人員”,也不應該因為人員較多而忽視這些參與創作人員所起到的作用,應該明確每個參與創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并明確署名。我們清楚,著作權人所享有的權利之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就是對自己的作品享有署名權,而作者對自己的署名權往往較為重視。對任何一個參與創作人員的遺漏或錯標,都可能引發關于署名權的爭議,這是我們應當盡量避免的。實際上,對書稿創作人員所做工作詳細了解并掌握,也是編輯人員的基本工作之一,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稿件而忽略了與創作人員的溝通。對作者的忽視,是引發此類著作權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注意防止文稿中出現剽竊情況。有人認為,在合同中標明作者“文責自負”是最為簡便穩妥的免責方式,但實際上,避免文稿中出現與其他材料的雷同內容,不僅僅是作者的責任,出版工作者同樣對此負有相當的責任[3]。在相關的法律規定之中,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者必須履行相應的核查職責,一方面要對作品是否已在其他書刊上發表進行審查;另一方面要特別注意防止作者因為“抄襲”自己已發表的作品,而侵犯其他出版社的專有出版權。有些編輯認為,作者將自己在其他圖書中獨立完成的內容編人新寫的書稿中,只是有些缺乏創新,不存在侵權問題。實際并非如此。如果作者已就其他圖書與其他出版社簽訂了專有出版合同,那么,在合同有效期內,作者就不能把相關圖書內容再編入其他書中。一旦出現此類情況,作者的行為即違反了之前與其他出版社簽訂的合同,而此書的出版方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所以編輯一定要盡量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因為如果原出版社提出了訴訟,第三方至少也要承擔停止發行、銷毀庫存的經濟損失。另外,尤其要注意匯編作品。對于匯編作品,出版者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包括:核實匯編作品中所收錄的作品原作者是否同意出版其作品,是否同意由某人作全權代表商談解決與出版作品有關的各種事宜,作品的原作者是否同意某種署名方式,等等。
三、產品數字化中的著作權問題
相對于傳統的出版模式而言,產品數字化是一個較新的領域,在數字化出版實踐中,也存在著著作權的問題。此類問題的出現,往往與作者的授權和合同簽訂密切相關。
獨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也屬于著作權范疇,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對相關條款進行專門規定。一般來說,出版社取得某一作品的出版權,并不能視為自動獲取了該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取得需要出版方與作者簽訂明確的合同[4]。這就是說,出版方不能在未取得作者授權的情況下擅自將作品發布在網絡提供給公眾,使其在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使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訂立合同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問題,應該在合同中專門進行規定,并與作者達成協議,嚴格按照合同執行[5]。切不可忽視著作權人所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帶來本可避免的糾紛和爭議。
四、關于出版工作中著作權問題的幾點思考
出版作品的著作權問題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實際上,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圍繞著著作權產生的爭議和糾紛正在逐漸增多,而相關部門對著作權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作為出版工作者,我們要比其他的行業更為重視著作權問題。尊重作者,尊重他們享有的著作權,不僅僅是我們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是出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要求[6]。
首先,對著作權的重視,不應該僅僅體現在某個特定的環節,而是要貫串整個出版活動始終。有的出版工作者可能僅僅在審稿時關注作品本身的原創性,關注其是否有意或無意地侵犯其他人的著作權,而忽視了在出版活動的其他環節著作權問題同樣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在編輯加工時,我們可能會和作者溝通,進行對文稿的修改,而這些修改本身也要在不侵犯其他人的著作權的基礎上進行,我們也要確保修改的稿件的原創性。同樣地,在作品的宣傳和發行階段,我們也要重視作者的著作權,確保我們的宣傳和使用不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
其次,在出版工作中,對著作權的重視和維護并非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的、全面的。對著作權的關注,不僅僅是編輯的工作,作者本身也要對此有所認識。著作權意識要同時存在于編輯和作者的頭腦之中。作者不能認為只要編輯了解著作權的相關問題,自己便無需對此注意;出版工作者也不可將著作權問題全部推給作者,認為作者只要保證稿件的原創性便可高枕無憂。作者要對著作權深入了解,這種了解不僅要求作者對自身所享有的著作權具有清醒的認識,清楚自己擁有的著作權的基本情況,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合法權益,在創作時不侵犯其他人的著作權,保證自身作品的原創性;而出版工作者也要對著作權有清醒的認識,不僅僅體現在審稿時要認真審查文稿,確保稿件中沒有侵犯其他人著作權的內容和其他可能引起爭議的部分,也要尊重作者本身的著作權,在宣傳和使用出版物內容的時候,不要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出版工作者也要合理運用《著作權法》所賦予的權利,更好地服務于出版行業。因此,從上述內容來說,對著作權的重視不僅僅是編輯或作者單方面的工作,而是二者都應注意的,其內容是多方的、全面的。
再次,維護著作權的關鍵在于培養著作權意識。著作權的維護是一個需要隨時注意到的問題,從審稿到宣傳,眾多環節都可能涉及到著作權的使用和維護。這就要求作為出版工作者的我們對此保持較高的敏感性,樹立牢固的著作權意識,始終繃緊著作權的神經,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引起著作權糾紛的細節。正如同片刻的疏忽可能毀掉一件工藝品一樣,一時的大意也可能導致我們放松對著作權的注意,從而出現紕漏,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深入學習了解著作權的相關法規,在出版工作的整個過程中時刻注意著作權問題,將著作權意識融入到每一個環節。只有從思想上端正態度,樹立著作權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避免出現著作權方面的問題。
最后,保持溝通與合作是維護著作權的重要方法。這種溝通與合作不僅限于作者與出版工作者之間,而是出版工作者與不同的作者、與不同的同行之間也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這種合作和溝通,可以共享信息、交換想法,很多著作權方面的問題和情況,正是在不斷的交流之中得以發現和解決的。出版工作者與作者的溝通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僅有利于消除誤解,還可以明確雙方所享有的的著作權的范圍和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及時避免可能的著作權糾紛。
綜上所述,出版者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享有《著作權法》賦予的權利,包括專有出版權、版式設計權、署名權等。作為出版者,在出版工作中不僅要注意維護自身的權利,更要尊重著作權人的權利,與著作權人傾力合作,這樣才能盡量避免著作權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遷,網絡環境中的著作權保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 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新世紀初的若干研究重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來小鵬,知識產權法學理論與實務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4]薛虹.數字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5] 張今.數字環境下恢復著作權利益平衡的基本思路[J].科技與法律,2004(4).
[6]郭興舉.“互聯網+”時代圖書策劃的思維轉向[J].滁州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