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天津市北運河及周邊文化景觀建設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天津市北運河歷史文化景觀建設實例進行論述,提出天津市北運河歷史文化景觀重塑的策略,以推動京津冀區域下的北運河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北運河;生態景觀;重塑
中國大運河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的寶貴財富,更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使命和責任,我們要不斷延續文化命脈。作為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節點,天津北運河在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天津北運河作為連接京津的一條水上紐帶,對發展帶動整個周邊區域的經濟文化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天津北運河總體開發規劃已初步形成,把握好天津北運河開發尺度,建設生態化景觀,既是推陳出新,又是尊重傳統,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天津市北運河的歷史文化概述
古時稱為“御河”的北運河源起天津市流經北京市東郊,是天津的重要河道,也是天津海河干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洪引灤供水的重要功能。河流自西北而東南流入通州,與通惠河相匯合后,再流經河北香河,中通天津武清,最終在天津大紅橋匯入海河。北運河是古時漕運的重要水路河道,其漕運咽喉設在天津武清河西務鎮,曾盛極一時,是歷史上天津通向北京的重要通道之一。明永樂年間,漕運大興,天津發展為商埠,運河對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天津北運河對天津城市形成以及工農業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千百年來,由于運河所形成的開放包容與融合交流的文化特征,培育了運河兩岸獨特的人文精神與歷史積淀,造就了天津多姿多彩、寬容開放的文化特色。
二、天津市北運河及周邊的歷史文化景觀現存的主要問題
(一)保護力度不夠,歷史遺跡幾近消失
隨著漕運的衰敗,北運河失去昔日的繁榮與輝煌。同時隨著近現代天津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也迅速攀升,加之盲目追求利益與過度開發建設使得曾經繁榮興盛的北運河背上了沉重的負擔,比如兩岸民房占堤,河道河床污染,垃圾雜物隨意丟棄造成蚊蠅孳生,這些都對引灤水質造成嚴重污染,影響著運河兩岸百姓的生活,進而影響天津的城市形象。通過調研發現當今的北運河雖有水流通過,水質卻遭到破壞,河道兩邊仍然保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景觀。總體上看,運河沿線歷史遺存幾近消失,古建筑缺少維修,迫切需要保護和整治。但在如何保護好現有的歷史遺存,形成富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態景觀的問題上,要避免借“運河文化”再建人造景觀,而要采用還原重塑遺址景觀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路徑進行開發。
(二)整體建設意識性不強
目前,天津北運河區域整體規劃欠缺。比如,天津三岔河口地區的運河都鋪設硬質駁岸,缺乏綠化生態廊道,濕地受到污染,林地覆蓋面積不足;周邊建有很多設計風格參差不齊的商業建筑,導致區域天際線過高,影響整體視覺感官;空檔面積過大,沒有根據使用頻率分隔出多用途的活動空間;景觀層次欠佳,沒有區域空間的過渡與銜接。
(三)地域性特征不足,缺乏地方個性
河道景觀規劃是整個運河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河道景觀對豐富城市旅游項目和提高城市整體形象有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河道景觀的規劃設計中,要充分依托岸邊景物特點巧妙結合,實現河道特色景觀設計。但在實際環境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是景觀設計特色性不足,運河河道景觀設計未能結合運河地域節點的自身和河道岸邊景物特點進行規劃,出現了千篇一律的設計現象,沒有體現出運河的地域文化特征,識別性不高,也使得景觀地域親和性不足。
三、天津市北運河文化景觀的重塑策略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實施,天津北運河的開發建設逐步進入公眾視線,要根據運河特點,依據保護傳承和創新體驗的開發思路,整合運河兩岸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和人文歷史等資源,將北運河打造成 “水清岸綠、功能完善、產業齊全、布局合理”的京津冀“水上通道”。由此可見,如何制定規劃北運河沿線和周邊景觀的重塑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生態優先策略
北運河保護與治理的原則首先是生態優先,在滿足河道行洪功能,確保水域面積充足之外,還要保證運河自然景觀特征。一是在運河的景觀開發設計中,不僅要強調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更好營造出自然生態之河,把空間中的部分河岸坡度設計成平緩坡度,最大限度地呈現運河的自然之美,從而更好地保護生態功能和系統平衡。二是在河道景觀設計中,要注重結合河道岸邊原有自然景物,可以采用混凝土和磚石結構進行硬質堤岸建設,與原有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三是在設計過程中,避免將原有的岸邊淺灘被籠統規劃為水渠,以致失去河堤原有的游憩空間。
治理和清淤運河河床的垃圾雜物。由于人口不斷快速增長,生活垃圾增多,天津北運河河床垃圾成堆,漂浮在水面上,嚴重污染河水質量,清澈水質不復存在。北運河通過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體改善,有效改善京津冀旅游性通航的航道環境。
滿足運河行洪和蓄洪工程的功能。讓運河遵循河流本身的水系統循環模式和規律,軟化河底及護坡,促進地表水的交換,自然調節水位,從而達到滯洪補枯的目的。河道是水生態系統的重要載體,在設計中要保持河道原有的形態結構,保證充分的水面面積,為河道生物提供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
增加綠植,塑造清澈水質的生態運河。為打造自然生態河道,首先需要在有限的空間中采用緩坡設計原則,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植被,還需要增加對特色植被的保護,使其河道景觀具有一定的標識性,比如可以種植果樹進行河道綠化,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由于維護方法簡單,盡量避免傳統綠草坪種植,應多選擇觀賞性較強的喬木類植被和花卉。其次在景觀配置上,可以種植大量多種的水生類和濕生類植物作為景觀植物,使運河兩岸成為植物的展示觀賞地。伴隨著水生植物群落的形成,大量昆蟲和水中動物將得到繁衍和棲息,從而形成優質的河流生物鏈,最終呈現出一片和諧的生態景觀。
(二)文化重塑策略
天津北運河的歷史文化是天津的寶貴歷史財富,是天津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它見證了天津整個城市的歷史發展,是天津歷史文化的延續,恰如一條紐帶把城市的古今串聯,延續地域特色文化。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的案例屢見不止,文化遺產大量遺失,還原運河生態和文化景觀是當今保護和開發運河的重要手段之一。北運河沿岸及周邊的文化遺產重塑是一種有效方式,重塑不代表重新人為造物造景,而是將遺址景觀與自然生態相結合,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和主題表現,凸顯天津北運河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內涵,從而塑造符合地域特征的河道景觀文化,比如,可以在北運河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設置停靠驛站。在明清著名的河西務、蔡村、楊村等節點還原昔日碼頭景觀,是北運河通航的旅游建設發展的重要解決方案。驛站周邊鋪裝石子地面,蜿蜒的道路和靈活的休息區域相輔相成;河岸碼頭的兩側鋪設木質步道,修建棧橋和親水平臺,為游客提供休閑享受的親水空間。景觀建設也要更多地呈現地域性和文化性,運河沿岸和周邊的景觀要尊重歷史,突出地域文化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滿足個性需求,延續特定的民俗活動,比如武清的天齊廟廟會俗稱“三八”。每逢農歷三月二十八,作為民俗文化的“三八”廟會在元明清時期盛行一時,周邊鄉鄰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拜佛祈福,觀看廟會,進行市場采買等活動,各種廟會匯聚一堂,包括高蹺會、小車會、竹馬會、龍會、燈會等,甚是熱鬧,成為當時人們在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在天津北運河大開發大發展中,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天齊廟和“三八”廟會可以借勢發展重建規劃,通過藝術化和主題化的手法表現當地傳統的民俗文化,不僅可以帶動當地旅游發展,而且有利于當地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當地特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旅游振興策略
天津北運河的治理開發是發展天津旅游的重要舉措,對提升天津旅游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作用,也對天津地域文化的傳播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廣作用。積極推廣旅游振興是加快挖掘運河文化資源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是突破鄉村傳統僵化的體質,通過制度改革創新和政策執行,解放束縛旅游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從原有農田、林地、濕地等資源釋放整合層面,將原有農田、林地、濕地等土地資源還于自然,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農村旅游模式,為當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提高當地經濟發展。其次是引進外部資源,政府利用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外部資金進行投資,在不破壞北運河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產資源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挖掘運河文化元素,再造符合地域文化的旅游項目。最后是完善現有旅游資源,積極深入保護和傳承文化資源。比如保護較為完整的楊柳青古鎮,石家大院等院巷狹窄幽長,民居建筑沿街分布富有北方地域特色,形成較為完整的古鎮肌理,如今已經成為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八方來客。但有的古鎮卻黯然失色,未能得到更好的開發。比如也是“因運河而生”的武清河西務鎮、靜海的獨流鎮仍需大力開發規劃,使得它們再現元明清時期的繁榮與風采。在大力發展運河旅游的同時,也需要對運河沿線一些成為歷史的河閘、古橋等建筑進行重新修繕,比如靜海區唐官屯鎮的九宣閘、獨流鎮的老木橋、北辰區的屈店閘和北倉橋、武清區楊村鎮的八孔閘等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景物,以此見證古代水利工程的輝煌成就。
四、結語
綜合所述,天津北運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決定了運河及其周邊文化景觀重塑需要將傳統元素與現代風格巧妙結合進行合理規劃。尤其是在倡導自然生態景觀建設的今天,要巧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并融入歷史文化因素,合理創造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景觀。運河景觀設計中不能僅注重河道的行洪功能,還要注重景觀設計的特色性,對岸邊景物采取融合性設計,注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升自然環境的舒適度,使大運河景觀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王瑜.基于生態視角下的河道景觀探析[D].天津大學,2013.
[2]李紅艷.大運河北京、天津段歷史城鎮遺產調研與分析[J];建筑歷史與理論,2008.
[3]龔穎博.河道景觀設計如何結合岸邊景物特點[J].城市建筑,2014,(32).
[4]張博.京杭大運河天津段保護與利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5.
[5]霍艷虹.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的京杭大運河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天津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張愛鵬,碩士研究生學歷,天津職業大學藝術工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