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
摘 要:項目以海綿示范點為目標,在設計上深入貫徹海綿理念,以鄉土植物造景為主,系統性地打造了一條雨洪管理流線,旨在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郊野型濕地景觀。同時透水生態鋪裝打造的慢行步道與科普設施,讓人在康體的同時了解海綿理念,使整個場地不僅僅是一塊綠肺,更是一塊寓教于樂的科普新文化場地。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洪管理;生態;低影響開發
一、海綿體系的構建
順應時勢,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綠色海綿系統。
依據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對我國不同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標準,靖江市位于Ⅳ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要求為70%—80%,取最大值85%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項目所在地位于靖江市城南西區,根據《靖江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 》,城南西區面源污染(SS)削減率控制指標為46.4%,得出本案的控制目標: 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為85%;SS削減率為46.4%。
根據管網圖、地形標高確定地塊匯水面積。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及《靖江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 》,對1986年至2015年30年間靖江市日降雨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計算,保證地塊的設計在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最大值85%,對應設計降雨量為35.0mm時,場地內部的海綿調蓄設施可有效蓄存雨水,保證降雨不外排。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采用人工濕地、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帶、植被緩沖帶等一系列雨水調蓄措施保證地塊能滿足并高于專項規劃控制指標。
二、景觀設計中海綿理念的具體運用
(一)項目概況
地塊位于靖江市金洲路北側,東至南環西路,西至廣靖互通匝道,北至現有河道,紅線內設計面積約10.8萬平方米。項目是進入靖江的門戶綠地,三角地塊周邊的交通均為重要干道。本案上位規劃是發展備用地,周邊主要分布有住宅、工業、公園綠地和商住混合用地。
(二)設計策略
本案在海綿設計的策略上主要貫徹以下幾點:
第一,地塊以海綿生態體為基本骨架,制定了一條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統,有效采用源頭削減、中途控制、末端處理等多層面雨水控制利用措施,通過“滲、蓄、滯、凈、用、排”六字原則,利用多種技術,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有效降低植物灌溉、建筑及場地維護的用水量,將水體景觀作為回收雨水的存儲區。
第二,按照低影響開發及水循環利用等設計理念展開實施設計,最大化地保證未來場地開發的生態效益,對區域內的生態水源進行利用,同時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硬質鋪裝,用透水道路承擔起慢行及科普的路線,并將青少年的環境教育均納入場地的海綿城市設計中。
(三)植物造景策略
用鄉土植物營造出具有鮮明靖江特色的綠色景觀。多用喬木、常綠落葉科學配比,選用靖江特色的中山杉、香櫞等樹種,分區塊種植特色骨干樹種,比如高速周邊選用香櫞、楓楊、苦楝等適生降噪樹種;濕地周邊以中山杉和其他杉類打造水上特色杉園;旱溪周邊以各色地被植物結合旱溪打造科普園;園路兩側用銀杏營造樹影婆娑的秋色美景。
三、結語
地塊以海綿城市試點案例為目標,不僅是當地市民健身、休閑、科普的絕佳場所,而且成了該市蓄積雨水的海綿體,是一個將園林景觀和海綿元素相融合的綠色生態地塊。通過海綿生態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有效地控制徑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增加植物多樣性,大大減輕外網改造的成本費用。整個場地在未來將是靖江市的一處經濟節約、綠色生態、科普野趣的可持續綠色新地標。
參考文獻:
[1]秦升益,陳梅娟,孫青量,石安邦.“水十條”背景下創新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J].建設科技,2015,(13).
[2]張劍飛,李晶晶:基于LID理念的海綿城市公園綠地規劃研究——以常德姚湖公園為例[J]. 中外建筑,2015,(7).
作者單位:
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