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華 吳筱榮
摘 要:隨著廣西現代經濟型農業的發展需求增大,許多農作物的選用更具經濟針對性,忽視了經濟作物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由此引發一系列因土地過度使用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地矛盾日益凸顯。文章以廣西桉樹種植為例,調查廣西現代經濟農田景觀發展現狀并做出總結,以現代農業的生態性和景觀性為出發點,提出桉槐混種示范林,探討新形勢下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的農田景觀模式。告別速生商品林,從農田的視覺美學價值出發,營造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色彩農業和農田景觀,使其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良好借鑒價值。
關鍵詞:生態農田;可持續經濟;景觀營造模式
農田景觀是指能改善農田經濟效益,為農田發展方向的轉變提供條件的觀賞性農田。當前廣西的經濟農田大致可分為茶作型、花作型、蔬菜作物等,多屬生產性農田景觀,而廣西傳統的經濟作物多為:水稻、甘蔗、油菜花。甘蔗種植以及蔗糖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以經濟生產為主,是農戶主要增收途徑,但生產模式與功能較單一,不具備景觀效益。花作型及糧食作物景觀屬較大的生產與觀賞效益兼備的經濟農田景觀類型,梯田、油菜花田景觀便是廣西農田景觀案例中較成功的例子。
一、廣西桉樹農田景觀現狀
梯田、油菜花田景觀均是生態農田與旅游業有效結合的優秀農田景觀模式,利用農耕與經濟發展的相依性,將農田與作物的色彩、形態以及空間結構有機結合,營造出更具生態藝術美的現代景觀模式。亮點在于給觀賞者帶來視覺上的盛宴,使大部分當地居民脫離功能單一的傳統耕種模式,轉化成旅游觀光模式,增加新型旅游產業同時加速第六產業的崛起,達到經濟增收效果。
桉樹以速生、快速成材而聞名,別名為速生桉,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常綠高大喬木,約六百余種,樹冠呈三角尖塔形。南寧、玉林等地是廣西發展桉樹種植較早的地區,近年來桉樹經濟林遍布全廣西,許多農戶砍掉甘蔗在農田里種上了速生桉。其商業價值高,分布廣、產量高,是良好的蜜源,煉桉樹油、發電、木材以及造紙原料。但桉樹在提升廣西經濟發展的同時,使人地矛盾日益明顯,廣西面臨著諸如土地貧瘠、沙化、水源染毒等許多環境問題。
研究表明,桉樹在種植的頭1至8年屬生長期,需大量汲取土壤養分,而種植8年以后的桉樹則進入成年期,會將之前吸取的養分和水分慢慢回饋給土壤。在保育水土、凈化大氣、增加肥力、涵養水分等方面的作用顯著,是極具生態效益的速生樹種之一。
據實地考察,當前廣西桉樹很普遍,廣泛分布在廣西各地的公路旁、山地、河谷甚至農田中;種植多是煉山全墾式,收割以塊狀皆伐式為主,速生速售。且桉樹人工林輪伐周期一般小于7年,導致桉樹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體現,反而一味地汲取土壤的肥力,造成許多環境問題。廣大民眾片面考慮其經濟價值而忽略了桉樹對環境和土地的掠奪。廣西的各類農田景觀模式利弊兼具,桉樹種植經濟效益極佳,具備適應性強、易種植、護理方便、生長快、使用價值高等優點,但當前桉樹種植業只強調其生產功能,多以經濟效益為向導,對桉樹農田景觀美學、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很少。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給我國農田景觀帶來了沖擊,但目前缺乏較系統的生態農田景觀模式。
二、影響廣西桉樹景觀效果的因素
農田景觀是我國農業領域的景觀形式之一,不同的作物和農田模式會影響著生態環境系統,其呈現的景觀結構以及效果有所不同,影響這些農田景觀效果的因素至少有兩個方面:
(一)耕作方式以及生產周期的影響
現代農田景觀不僅從作物的景觀目的出發,也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輪伐周期對于保持土地生產力有很重要的意義。現存的桉樹農田區域為了保持高速的經濟效益,采伐周期短且成塊狀砍伐,桉樹的生態效益未能體現。顯然,這樣的耕作方式及砍伐周期制約了農田景觀的發展。
(二)農戶種植觀念的影響
廣大農民在經濟、美學以及生態方面的意識較落后。經濟上,許多農民在經濟決策上具有盲目性,局限于有限的耕地資源,對地區景觀特色開發的覺悟性不高。美學上,缺乏景觀美學概念,進步意識落后,對科技文化的接納能力較弱。生態上,對提升環境質量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薄弱。由此可見,農民觀念問題是影響農田景觀面貌的又一大因素。
三、桉樹-泓森槐生態互補混種模式
廣西桉樹種植業經歷了鼓勵、禁種到部分清除幾個階段,使大部分人更篤定桉樹是“毒樹”,試圖通過全面清除來挽救慘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實際上桉樹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導致其名聲敗壞的是片面的桉樹開發模式。現存的桉樹種植業存在種植模式相對落后,功能單一,產業結構過于傳統等問題,綜合其生態特征及自身特有的形態美感,本文將立足于經濟性、生態性和景觀性的視角進行探索研究,嘗試營造具備高附加價值的桉樹種植模式。
(一)模式營造手法
泓森槐屬蝶形花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樹冠圓滿,樹形筆直高大,樹材堅硬結實,葉剌小而軟,種植3年以后刺基本脫落,好護養且綠化、用材兼得。適生范圍廣泛,適種于中國除青藏之外的其他地區,其耐干旱、耐煙塵、耐鹽堿,是我國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泓森槐、紅花刺槐、金葉刺槐等均是由刺槐改良來的優良品種,北自遼寧,南至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植泓森槐。
桉樹林多是純種種植,樹種相對較單一,土壤肥力衰退嚴重。桉樹屬于陽性樹種,體型相對高大,泓森槐則偏陰性樹種,樹體相對矮小,“桉槐”二者的生物特性恰好起到互補效果,能互相形成較好的生長環境。首先,泓森槐根系發達,對水肥要求不高,不會與桉樹形成養分競爭關系;其次,泓森槐具根瘤菌,能固氮,落葉可肥土,具有改善土質、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和促進混交樹種正常生長的能力,泓森槐中和了桉樹帶來諸如破壞土壤肥力、沙化等環境問題。混交林以泓森槐-桉樹鑲嵌種植模式,塊狀以及帶狀種植方式為宜,呈行式、帶式種植,適當把泓森槐小而積的鑲嵌種植在大而積桉樹林中間,或將兩種樹種以行為單位錯開種植,形成塊面和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