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嫻
【摘要】本文論述提高學生做作業幸福感的策略,認為應精心設計作業,把好作業布置關;多元結合,關注作業的完成度;真情互動,增強作業評價的有效性。
【關鍵詞】作業設計 “六性” 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90-02
作業是為完成學習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心理學家加涅強調,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映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習的內容,他認為作業是學習的八個階段之一。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是一種良好的能量。學生眼中的幸福就是愉快、輕松,但不知何時起,學生的作業成了繁重、辛苦的代名詞。如何巧妙地將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幸福感,這正是教師要思考研究的課題。
一、精心設計,把好作業布置關
(一)精準性
精準,就是精確準確。作業的精準性,體現在作業量少題精、針對性強。例如,《長城和運河》一課中,出現了“駕駛”“蜿蜒”這兩個詞語,對于“駛、蜒”這兩個字,學生容易寫錯,容易把“駛”的右邊容易寫成“吏”,“蜒”寫成“蜓”。于是,在預習中筆者就設計了“想辦法記生字”的作業。第二天學生的反饋如下:
師:同學們,本課中“駛”“蜒”這兩個字是難點,你們昨天想了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嗎?
生:“駛”左邊是馬字旁,右邊“史”的讀音和這個生字是一樣的。
生:“駛”就是駕駛馬車,所以是馬字旁。
師:這個字從古時候來,從歷史中來,右邊是個“史”。古人可沒有汽車駕駛,馬車是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這個字左邊是“馬”字旁,右邊是“史”。
師:“蜒”和“蜓”這兩個字實在太像,怎么區別?“蜿蜒”是一個不能分開和單獨解釋字的詞匯,它的意思是“像蛇爬行一樣彎彎曲曲地延伸”,大家能否結合意思來記住這個字呢?
生:“蜿蜒”有很多的彎彎曲曲,而這個字中和“蜓”字不一樣的部分,就像曲折縱橫的道路,可不就是有很多彎曲的地方?
師:“蜒”字中有好多曲折的道路,讓我們記住這就是“蜿蜒”。
精心設計精準性的作業,既達到了作業布置的目的,又不耗費學生的時間,并且,學生對于這樣的作業也不反感。
(二)趣味性
人都喜歡有趣的事物,興趣對于孩子的學習可以起到持續強化的作用。對于假期布置的課外閱讀,有些學生可能會應付填寫閱讀表,時間每天固定,頁數是一本書除以天數,每天等量。為了改變這種應付式的作業方式,筆者讓學生用手抄報或者PPT的形式匯報,匯報中要求學生介紹清楚書本的內容,要有自己欣賞的人物及理由,以及摘抄的精彩段落。
作業呈現的結果是:女生心靈手巧,大多用的是手抄報匯報,且手抄報內容賞心悅目;男生用PPT居多,匯報中含有有趣的插圖,形式也豐富多彩。為了做好手抄報和PPT,學生們都認真閱讀,且在制作過程中字斟句酌。假期后,筆者再把他們的手抄報整理成冊,配上封面,做成《我把好書說給你聽》匯報成果,在班級中傳閱,還把PPT放到班級QQ群中共享,讓學生為自己的閱讀成果感到驕傲。據家長反饋,這樣有趣的作業,學生非常喜歡。
可見,適當地變換作業形式能增加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作業。
二、多元結合,關注作業完成度
(一)合作性
小組合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既能讓每個成員有活動和展示的機會,又能凝結眾人的智慧,讓學生規避個人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具體而言,朗讀和角色扮演適合小組合作。
例如,《三袋麥子》講的是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小猴各一口袋麥子,憨厚的小豬把麥子變成美食吃完了,勤儉的小牛慢慢地品嘗,聰明的小猴把麥子全部種下并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筆者讓學生自由選擇童話角色讀好這個故事,還讓小組中朗讀出色的學生指導其他同學。表演《小稻秧脫險記》課本劇時,小組中朗讀水平高又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做導演,組織本組成員讀好演好雜草、小稻秧、噴霧器大夫。精彩的表演使文中“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等詞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理解詞語、練習朗讀等作業在好玩中高質量地完成。
(二)研究性
生活中遇到困難,我們要引導學生想方設法解決困難。因為問題的驅動性能激發學生研究創造,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研究,關注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生成的智慧和能力。
我校的專用教室集中在南面的誠智樓,二年級、五年級教室在誠智樓后面50米左右,三年級、四年級教室在最北面,離誠智樓有近100米的直線距離,而且都沒有連廊等遮擋。遇到下雨,學生要飛奔過這一段水路。科技節時,科學老師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觀察校園,利用身邊的一切物品,研制一個“遮雨神器”。低年級學生認為可以采摘樹葉遮擋,于是就滿校園找足夠大的樹葉;中年級學生想到用柳條編成帽檐,中間填上廣玉蘭的葉子制成簡易帽子,因而就為剪多長的柳條和廣玉蘭葉子怎么呆在柳條中不漏下來傷腦筋;高年級學生準備用報紙蒙上塑料薄膜卷成圓錐形做成紙質斗笠,但他們總覺得卷的圓錐雨帽不夠大,又不清楚多寬的帽檐既能擋住全身的雨又便于制作。科技節期間下了幾次雨,正好可以檢驗大家的“遮雨神器”的設計效果。在學生設計這項研究性作業的過程中,科學老師帶著學生認識哪些樹葉表面油滑,可以遮擋雨水;數學老師教學生測量計算,做出最實用的紙質斗笠;勞技老師和學生一起編織柳條;語文老師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做成一大本“研制遮雨神器路上的酸甜苦辣”的心得書。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趣味與挑戰并存,小組合作中的探究活動顯得很有必要且有意義。
三、真情互動,重視作業評價
(一)自主性
教師手中的紅筆向來是學生羨慕的東西,因為它能直接畫出代表正確的鉤。但批改作文草稿對于教師來說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學生認為這只是草稿,不是最終的習作。
鑒于此,筆者心想:如果把批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的表現會怎么樣呢?于是,筆者嘗試著讓學生相互批改作文草稿,圈一圈自己覺得同學寫得好的語句并標注喜歡的原因;練練自己的眼力,看能否發現文中的錯別字,以及對作文草稿提出一兩點還需改進的地方。對此,學生手握紅筆,嚴肅認真地批改著同伴的本子。一句句真誠贊美的話,讓批改人學了一招,也讓被批改的同學充滿信心又異常謙虛。改錯別字,文末提出改進的地方等,都是用孩子的眼睛觀察到的,是從孩子的思維角度想到的,接地氣又讓人信服。自主批改、相互評價同學的習作,既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又能讓被批改的同學虛心接受修改意見,愉快地進行習作再加工。
(二)互動性
作為家長,陪伴孩子的學習、參與他們的成長,關注作業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比如,在家庭作業中,筆者建議家長及時指出孩子抄寫默寫中的錯誤,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改正;聽孩子朗讀時,建議家長及時指出讀錯的音、背錯的語句,使及時的口頭批改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在家長陪伴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心和重視;在共同解決學習困難時,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智慧和能力;在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時,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這些陪伴從小處說,只要家長指導一下孩子的作業,就能達到很好的檢查效果。與此同時,孩子看到家長既要忙自己的工作,還要指導自己的作業,就會更體諒家長的辛苦,也會心生努力學習的決心。
內爾·諾丁斯認為: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作業會一路相伴,相信在教師精心設計的作業下,學生定能收獲完成作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