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余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編者按2017年12月22日,四川省農業廳召開2017年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新聞通報會,新華社、中新社、四川電視臺、農民日報、四川畜牧獸醫雜志等20余家媒體的記者參加會議。四川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肖小余在會上通報了2017年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及相關工作推進情況,刊登如下。

2017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全省農業系統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實“四個最嚴”總要求,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扎實推進質量興農工作。2017年,全省果茶菜、肉蛋奶、蜂蜜、魚等大宗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99.2%,快速抽檢合格率99.98%,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持續保持總體平穩、趨勢向好的態勢。
2017年四川省農業廳組織70個農業質檢機構對全省主要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及農產品產地環境進行了監測。
1.1 監測農產品2.55萬批次(個),其中,例行監測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等種植業產品樣品7 890個,合格率99.1%,肉、蛋、奶、蜂蜜等畜禽產品4 715批次,合格率99.4%,鯽魚、草魚等水產品樣品1220個,合格率99.0%;監督抽查各類農產品樣品2256個,檢出并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7個;專項監測無公害農產品、茶葉、水果、糧食作物、豬肉、學生飲用奶、生鮮乳、水產品等樣品4 430個;縣域監測蔬果、肉蛋奶樣品5075個。組織市縣快速抽檢各類農產品458.4萬批次,其中,蔬菜、水果農藥殘留44.2萬批次,合格率99.8%;動物產品中“瘦肉精”414萬頭(份),合格率100%;水產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綠等2493批次,合格率100%。
1.2 抽檢各類農業投入品12233批次,其中獸藥912批次、農藥1470批次、飼料2897批次、種子6754批次、肥料200批次。
1.3 開展農產品及產地協同監測,選擇40個縣、布設1000個點,抽取各點位農產品樣品和耕層土壤樣品共計3000個,探索產地環境、品種、肥料、灌溉水以及農耕農藝措施對農產品重金屬含量的影響。及時組織專家會商,對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分析評估,跟蹤溯源,依法查處,定期專報通報,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風險隱患。
2.1 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化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農藥使用量比2016年減少1 500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2%,農膜回收利用率比2016年提高3個百分點,主要產糧大縣和果菜茶主產區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39%。
2.2 切實抓好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 全面完成176個農業縣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及成果整理,在19個縣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試點,初步集成調土壤酸堿度、調作物品種、調種植結構和提升耕地地力的“三調一提”技術模式,建設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示范區2萬畝。
2.3 穩步推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監測 首次實現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網絡全覆蓋,在176個涉農縣詳細布設調查點10339個、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例行監測點1811個,建成耕地質量和產地環境長期定位監測點54個。
聯合公安、工商、質監等8個省級部門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暨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生素、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三魚兩藥”7大專項整治行動。全省出動執法人員40.6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單位22.5萬家次,查辦案件2321起,收繳假劣種子、農獸藥、飼料、肥料57.9噸,有效遏制了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全省農藥經營門店檢查覆蓋率和高毒農藥管控措施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高毒農藥登記繼續保持零增長。生鮮乳收購站管理規范有序,生鮮乳抽檢結果全部合格。飼料中瘦肉精等違禁物質、氟苯尼考和牛羊源性成分檢出率為0。全省評選2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典型案例,其中,梓潼縣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查處康某屠宰、加工、貯藏病變豬(肉)案,被農業部列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大案要案”,受到通報表揚。

4.1 不斷完善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的標準體系,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行標準化生產 全省現行有效農業地方標準799項,數量占省級地方標準一半以上,居全省各行業首位。家庭農場發展到38750家,農民合作社增至86173個。建成現代經作產業標準化基地370萬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部省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906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84個,新增老舊池塘標準化改造面積1.5萬畝。
4.2 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 在60個綠色植保示范縣以IPM綠色防控示范園為平臺,成片建立蜜蜂授粉、稻鴨共作、稻漁共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全省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27%;在50個縣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穗期主要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全省主要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7%。
4.3 狠抓品牌創建,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認證登記“三品一標”農產品5142個,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推出30多個區域品牌、10個優秀區域品牌和50個優質品牌農產品,川產特色農業品牌在全國影響力與日俱增。
5.1 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 基本建成省市縣鄉村“五位一體”質量安全監管和協管隊伍,在70個鄉鎮開展試點,積極探索基層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監管能力。市縣共成立205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其中7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獲評“全國農業綜合執法示范窗口”。建設8個部省級、21個市州級和158個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認證75個,實驗室總面積14.3萬余平方米,檢測設備14 178臺(套),檢測技術人員1 476人,可檢類別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產地環境等,可檢項目涵蓋農獸藥殘留、違禁物質、重金屬含量及品質等。2017年,聯合人社廳、四川省總工會舉辦首屆“四川工匠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弘揚了工匠精神,激發了農產品質檢系統干事創業、鉆研技術的熱情。
5.2 監管責任進一步落實 2017年初,四川省政府在都江堰市召開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暨品牌建設工作現場會,系統部署今后一段時期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工作。四川省農業廳及時將會議精神細化為13項任務清單,并落實到各個責任單位。2017年,省政府首次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納入對市州政府的目標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進一步落實。在國慶、中秋和黨的十九大期間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態“一周一調度”,確保監管措施落地落實。
5.3 示范創建進一步深化 繼成都市和安州區等1市4縣(區)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后,廣元市和旌陽區等1市11個縣被農業部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試點單位。省政府現已認定四批共計92個省級示范縣、6個示范市。創建中探索形成的成都“智慧動監”、廣元“一圖二書三員四定八規”、都江堰市蔬菜質量安全聯盟、安州區重大農事事前報告制度等經驗做法,在2017年全國“雙安雙創”成果展上,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成為各省學習借鑒的主要內容。
5.4 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推進 2017年6月,四川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追溯平臺3個試點省份之一,在都江堰等5個縣開展試運行。目前,試運行工作有序推進,入網主體、錄入數據位居3個省之首。省級追溯平臺運行良好,全年新增1526家主體、2319個產品入駐,累計135個縣的3654家主體、5052個產品入駐,涵蓋糧油、蔬菜、水果、茶葉、畜禽、水產等大宗農產品。建立了“四川智慧動監”信息平臺,集成動物衛生管理中相對人備案、電子聯網出證、屠宰監管等22個子系統,可實現從養殖到消費的全程監管和可追溯。省級信息平臺建設初見成效,完成硬件及基礎軟件的安裝、調試和驗收。創新開展農資監管與可追溯示范建設,開發了四川省農資監管平臺,在10個縣試運行。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信息系統,在全省市縣農業部門推廣應用。5.5 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 及時修訂完善《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針對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外省“喹乙醇”非法添加案件,迅速反應,緊急對各地開展隱患排查和應急督查,抽檢飼料樣品38批次,畜禽水產品樣品2483批次。針對歐洲和韓國雞蛋氟蟲腈污染事件,及時組織開展風險排查,檢查飼料企業26家,未發現飼料原料和成品中有氟蟲腈污染,抽檢雞蛋20批次,結果均符合歐盟標準要求。
5.6 宣傳培訓進一步加強 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納入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調訓范疇,全年培訓7萬余人次,發放明白紙、光盤、書籍等宣傳資料81萬余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在“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網”開辟“專家辟謠”浮動窗口,累計發布專家辟謠信息131條,及時遏止農產品質量安全虛假信息傳播,開設“雙安雙創”網上展廳,全面展示四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成效和經驗。連續3年開展“綠色生產共治共享”主題宣傳活動,在《四川農村日報》“捍衛田間·守護舌尖”專欄報道6期,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力度。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2018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繼續按照“四個最嚴”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綠色導向的農業發展重點,唱響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主旋律,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