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剛
本文將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進而促進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改革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高校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任務而言,學生要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掌握大量的基本理論知識,課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制作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設計項目。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很多教師就會顧此失彼,找不到一個較為明確的培養目標,使得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也只是了解了一個大概,對深層次的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遠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求[1]。而且有些教師在進行設計師培養的過程中也不太注重學生的設計創意,整個設計過程根本沒有安排前期的項目設計策劃等方面的實踐訓練,導致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2.實踐教學環境的不足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民辦高校的不斷建立,很多學校都開始著重對強勢專業以及熱門專業進行建設,使得資金的供給出現了嚴重的傾斜。很多高校對會計專業、工商管理專業以及法律等專業的經濟投入遠遠超過了藝術學院的專業,這就導致了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環境上出現了未滿足教學需求的情況,從而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以及質量[2]。比如對空間設計課程以及結構課程等立體感極強的科目,教學環境的缺乏就會使這門課程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們沒有直觀感受到這些課程的魅力,進而導致該專業的教學過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二、應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實踐教學問題的措施
1.轉理論型教學為實踐型教學
當前高校的學生普遍是理論知識結構強,而動手操作能力較弱,但當前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職員的過程中,更加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時加大對動手能力的訓練,轉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去一些培訓基地以及企業,接受一些項目設計工作,讓學生在實際的參與中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項目設計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將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進行有效地銜接。
2.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
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促進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推進,校企合作下的高校教學方式使得學校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同時也能從企業中了解社會大眾對某種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而改善高校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有資金投入的高校也會給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減少了企業的招聘投入,這樣一種雙贏的教育教學方式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同時要充分發揮實習基地的實踐作用,將學生派駐到企業中進行實習,能夠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階段不斷地累積實踐經驗,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加順利地面對自己的職業生涯。
3.明確培養目標
明確的培養目標是建立在強有力的市場意識上的,學校應該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并從中分析出崗位所需的能力,進而調整教學結構并制定出明確的培養目標,使高校畢業生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由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了解,從而發掘出學生的潛力,進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加大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學習,使其能夠支持學生未來的執業以及自身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普及與深入,人們更加關注環境的自然性。盡管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舊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高校就應該要積極的采取措施以促進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從而促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海 潮.高校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改革初探[J].才智,2011(3):294-295.
[2]王永強.淺議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11):193-1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