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默之 卜慧芬
摘 要:思想政治引領是高校共青團思想建設的重要使命,應當重塑工作理念,根據“優勢資源——特色產品——感知區域”的思路,形成思想引領工作中的“團屬感知區”。一是用好“團干部”這一與青年聯系最緊密的思想引導人力資源,打造團屬意見領袖;二是用好“網上共青團”這一最活躍的思想交流媒體資源,打造團屬互動平臺;三是用好“團組織生活”這一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隱形教材,打造團屬日常課程,以創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占領思想政治引領的高地。
關鍵詞:青年;思想引領;共青團;感知區
一、研究綜述——新時代青年思想引領“團屬感知區”的建設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幫助廣大青年確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應該成為團組織的首要任務。只有抓好這項工作,才真正抓到了根本上。這是黨對共青團工作第一位的要求。”思想引領是共青團的重要使命,從學校共青團的工作實際看,在思想引領工作中一直存在困惑: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少部門都在做,如宣傳、學工、政治理論教學部門等,共青團在思想引領工作大局中應當扮演什么樣的獨特角色,提供哪些特有的服務,與學校其他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什么區別?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清醒的認識,共青團提供的思想引導產品就會存在與其他單位的產品重復度高、專業性差,產品對焦不準、定位模糊、缺少特色的問題,“此花既無異香,蝴蝶自可不來”,工作應有的價值和吸引力就會打折扣。因此,具體的工作實踐要求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工作應當開發一批具有鮮明團屬特性的產品,明確共青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打項目、專業領域、拳頭產品,才能建成“共青團制造”的品牌店,形成有共青團特色的“感知區”。
二、實踐設想——新時代青年思想引領“團屬感知區”的建設路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青團“要采取青年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用歷史的眼光啟示青年,用偉大的目標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來激勵青年”,團組織“能不能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是決定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關鍵因素”。共青團的思想引領工作如何建立屬于自己的特色感知區?關鍵是要利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資源,打造思想引導產品中的“共青團制造”,根據“優勢資源——特色產品——感知區域”的思路,不斷探索共青團思想引領的新路向。
(一)打造團屬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共青團與其他組織相比,擁有最寶貴的思想引導人力資源——團干部,絕大多數團干部本身就是青年中的一員,他們與青年心理上沒有代溝,與青年交往最多,對青年最為熟悉,也是與青年感情最深的人群,這個群體最有可能出現青年信任、喜愛的意見征詢者、疑問解答者、夢想引路者、行為示范者,可以也應當成為青年的意見領袖。以首屆“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江蘇高校十佳“大學生最喜愛的輔導員”朱以財為例,“財哥”是學生對朱以財老師的昵稱,他2005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留校擔任專職輔導員,在團學戰線工作12年,依托新媒體互動平臺,開通博客、微博、微信,撰寫博文1500多篇,微博、微信8000多條,7萬多條評論,300多萬次瀏覽, 編寫《當代大學生發展100問》等著作3部,主持、參與課題20多項,發表論文50多篇,積累工作日記50多萬字、“陽光成長心語”15萬字,提出了問題學生“觸動教育”、學生教育“過程管理”、班級“量化管理”、學生工作“嚴+研”、“一口清”等工作理念,曾獲“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首屆“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江蘇高校十佳“大學生最喜愛的輔導員”、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博客評選優秀博客獎等獎勵。共青團是一個組織名稱,在思想引領工作中,需要樹立“財哥”這樣的具體的形象,成為共青團的代言人,刷出共青團在青年思想成長中的存在感。
(二)打造團屬互動平臺
共青團與其他組織相比,擁有最活躍的思想交流平臺資源——網上共青團。不管在哪個行業或部門,共青團可能都是擁有網絡資源最多、在線狀態最活躍的組織。習近平總書記也很重視共青團在網絡思想引領方面的優勢,強調網絡“這個戰場很重要,對青年人影響很大,很多青年都是在網上接收信息的。開展網絡斗爭、加強網絡管理、弘揚網上主旋律,這項工作大家都要做,但團組織也可以更多發揮一點作用。”因此團組織一方面應當通過建設分層分類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QQ群、“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團干部“1+100”系統等,實現平臺在青年群體中的全覆蓋;另一方面應當著重解決思想引領在線平臺整合不夠,存在功能重復、資源浪費和效用不足等問題。“互聯網+”是共青團的優勢,但平臺過多、功能重復,反而會讓優勢成為劣勢。從平臺建設的角度來說,存在資源的浪費;從基層團組織平臺管理的角度來說,需要維護多個平臺,牽扯不少精力,同時對平臺的功能往往利用不足;從青年的角度看,被要求注冊登錄使用各種平臺,會產生難以選擇和倦怠反感的心理。互聯網的精神實質是資源的互聯、共享、集約、效益。著力打造團組織的新媒體融合發展中心成為高效打造社群交流平臺的當務之急。
(三)打造團屬日常課程
共青團與其他組織相比,擁有最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隱形課程資源——團組織生活。共青團是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青年在團支部、總支、委員會的組織生活本身就是共青團獨特的思想教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很重視群團組織的自身建設問題,要求“改革和改進機關機構設置、管理模式、運行機制,減少中間層次,不要疊床架屋,要更好適應基層工作和群眾工作需要。”共青團應當樹立“團組織是青年生活中的小社群”的意識,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要求,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融入共青團組織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將各項組織活動打造成思想引領的日常教育課程,力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通過完善組織章程、制度、紀律,培養青年的法治意識;通過引導青年自我管理組織事務,培養青年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識;通過規范各類選拔、推優、評先活動規程,培養青年的公平、公開、公正意識。
三、優化構思——新時代青年思想引領“團屬感知區”的體系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近年來,青年群體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職業規劃、就業選擇和創業路徑。圍繞就業、創業主題的“團屬感知區”既是熱門區域也是敏感區域,也是開展青年思想引領的核心區域。共青團在這項“感知區”的凝聚、引導、服務等工作必須將思想引領與大學生的前途問題結合起來,在促進就創業中贏得信任、主動作為,充分推進引領作用的發揮。
(一)構建大學生就業支持機制
首先,團組織要將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擺在首位。結合傳統的成熟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基礎,開辟一種與時俱進的、因勢利導的教育途徑。嫁接共青團社會化動員的優勢功能,以各類“團屬感知區”為載體,圍繞“誠信友善”、“愛崗敬業”、“溝通協調”、“潛力挖掘”等主題,開展包括觀念校正、情緒疏導、職業素質培養等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又樂觀積極的就業擇業理念。
其次,團組織可以進一步優化社會實踐平臺。一方面,立足校內,結合實際設立更多的團字號公益崗位,讓大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積累經驗,歷練本領。另一方面,學習好“西部計劃”、“扶貧接力計劃”等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活動的成功經驗,廣泛開展跨地區的校地共建,設立一大批團字號臨時崗位,鼓勵他們利用寒暑假,以兼職和掛職的形式開展支教、支農、扶貧等實踐工作,構建“畢業班學生實習,非畢業班學生見習”的實踐模式。
再次,高校團組織要打破“圍墻思維”,充分調動豐富的團屬資源優勢,內引外聯,通過行業團組織、青聯組織、青創會等橋梁作用與社會各界合作共建,定向推薦和輸送人才。通過團的組織管道,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團組織共同中開辟種類多樣,形式豐富的“預就業”和“回爐學”機會,條件成熟的,還可在企事業單位建立就業創業孵化基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大學生走出校園就能“挑擔子”。同時,在高校實施知識學歷升級計劃,幫助企事業單位青年提高學識修養,更新知識體系,實現回歸校園再提升,在雙向互動中促進畢業生資源的再整合和再輸出,在更大范圍內增強“團屬感知區”的感召力。
(二)強化大學生創業引導機制。
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意愿持續高漲,大學生創業層次也在不斷提升,但大學生創業制約因素依舊明顯,資金缺乏和經驗不足仍然是最主要的障礙。由中國人民大學牽頭,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余家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聯合跟蹤調查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指出,30%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意愿強烈,與2016年相比,上升了8個百分點;更有3.8%的學生表示一定要創業。有一定創業意愿的學生占57.9%,從未想過創業的只占12.1%。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當將思想引領做在前面,貫穿全程,用目標導向搭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讓有志于創新創業的大學生從“書齋思維”中走出來,大膽投身實踐、實戰。同時,應著力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特別是要從解決就業現實需求的角度,激發大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科技創業計劃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團屬感知區”中來,形成此類“感知區”兼具思想引領、文化繁榮、創業推進三大功能且互相融合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陳賽金.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當代價值與對策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6(04).
[2]傅楊.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工作的路徑探索[J].中國高新區.2017(21).
[3]劉佳.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研究的理論焦點和未來走向[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