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穎
摘 要:在初中的音樂教學當中,體態律動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感受、理解和創造音樂。初中生還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其思想相對單純,對新鮮事物都充滿著熱情和好奇心。中學生都比較好動,而這也恰恰符合了體態律動的教學特點?;诖?,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音樂學習過程中更好的參與、體驗和表現音樂,筆者針對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展開了分析,旨在對提高初中音樂的教學效率起到幫助作用。
關鍵詞:體態律動;初中音樂教學;運用策略
開設音樂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通過參與音樂教學,更好的感受音樂為其帶來的快樂。而體態律動就能夠使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目的性。體態律動最早是由一位名為達爾克羅茲的瑞士音樂家所提出的,并且對音樂教學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一、體態律動在歌唱教學當中的有效運用
在初中音樂的教學中,歌唱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也都比較容易接受并參與其中。在進行歌唱教學時,教師會著重強調發聲方面的練習,而在演唱的時候則會著重強調歌詞的清晰度以及情緒的把控程度。筆者通過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得知,大多數學生在沒有鋼琴情況下就不知道如何唱歌。這主要是在音準與節奏方面出現的問題。但音準與節奏同時也是歌曲教學中必須掌握的基礎能力。音階感不僅是音準的基礎,還是學生在唱歌時進行自我判斷的關鍵依據,然而,對于初中生來講,對音階與音準的訓練進行準確的把控還有著很大的難度,這樣的訓練相對比較枯燥,且學生在把握音和音之間的關系上也不是十分理想?;诖?,達爾克羅茲便將其自己研究出的教學方法與柯達伊提出的柯爾文手勢教學法充分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能夠更加充分的理解首調唱名體系當中音級之間的高低關系,以此更好的進行音級的調整。讓學生基于自己的手勢和身體的位置體會音階的高和低,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本來比較抽象的音高間的具體關系。此教學法在很長時間里都對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音樂溝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體態律動在欣賞教學當中的有效運用
在初中音樂的教學當中,欣賞教學主要強調運用體態律動體現出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具體感受和音樂使其在情感方面產生的變化,這樣就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樂使其產生的其他的感受,運用體態律動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音樂的節奏拍手或者搖動身體,由此使學生無意識的參與到音樂的教學當中,借助于此教學方法,能夠把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和學生的內心思想充分融合在一起,以此更好的發揮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想象力。比如,在欣賞《溜冰圓舞曲》的時候,學生通過第一遍的聆聽想象其中每段音樂所描繪出的情景,同時按照音樂的快慢,用手指做出相應的律動。在音樂的節奏比較慢時使用一根手指進行律動,中等速度時使用兩根手指進行律動,速度再快一些時使用三根手指進行律動?!读锉鶊A舞曲》主要包括了序奏、四支小圓舞曲和尾聲三個部分,在分開欣賞四支小圓舞曲的時候,基于律動,將主題A與主題B的速度和情緒進行比對。比如:第一小圓舞曲對應的主題A的旋律節奏相對比較平穩,且抒情較為優美,這時學生便將手臂伸開,用腳踩下三個拍子,以此表達出溜冰者在溜冰時愉快的心情;而與主題A不同,主題B的音符相對較短,學生便快速的交替腳步,表達出溜冰者在溜冰時靈動的舞步;之后又轉到主題A,律動重新變得舒緩。通過教師的充分演示,學生就會從拘謹的狀態慢慢變得認真起來,動作也越來越規范和熟練。在欣賞完整首曲子后,總結出的樂曲曲式的基本結構如下:在聆聽《雪域天音》當中的《正月十五那一天》時,理解作品的體裁堆諧,即產生在雅魯藏布江上游一帶的民間歌舞。在欣賞后,按照歌曲的主旋律創作并進行踢踏舞的律動,將音樂和視頻充分整合在一起,讓學生感覺猶如被西藏人民熱情的迎接,由此感受到漢族和藏族的情誼之深。
三、體態律動在創造活動當中的有效運用
體態律動主要強調的是隨著音樂的節奏使身體運動來,將音樂帶來的感受與身體的運動相結合,使其在教學時發揮出更好的藝術作用。因此,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并不是胡亂的搖動身體,更不是模仿別人的動作。例如,在聆聽《萬馬奔騰》時,學生會基于開始的節奏做出馬兒奔跑的動作,同時隨著音樂力度的逐漸變化想象出馬兒從遠到近的奔跑過程。在音樂播放到中段時,節拍發生了改變,而在這個時候,通過反復的聆聽和視唱,學生便用身體動作展現出馬兒此時的動態,有些學生想象出馬兒的眼前浮現出一片美景,停下腳步欣賞風景,接著便隨著音樂的節奏做出了眺望的動作;而有些學生想象出馬兒停下腳步在悠閑的吃草,并隨著節奏做出了馬兒吃草的動作等。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現象力,此教學方式常常能夠讓人產生神奇且不可思議的感受,以此體現出體態律動的作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體態律動有效的運用于初中的音樂教學當中,能夠使原本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時候更好的將動和靜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初中音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