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力軍
摘 要:農民職業化是破解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困境的核心舉措,職業化教育則是培育職業農民的根本途徑。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農民荒、本土人才缺乏、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的難題,該文分析了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在人才預測、創新創業師資、課程建設、組織機制、經費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2-0012-03
1 引言
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比較收益的持續下降[1]、外出務工收入的不斷上漲,這2個方面的推拉因素,導致農業生產陷入“誰來種地”的尷尬處境。農民身份的世襲性[2]、長期的離農教育,使農業生產面臨“誰愿種地”的局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兼業化、文化水平整體偏低,與日益普及的農業科技不相適應,導致“誰會種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自2012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職業農民培育,2017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職業農民逐漸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作為職業農民培育的根本途徑,其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學術界圍繞農民職業化內涵(王敏琴,2015、童潔,2018)、影響因素(丁遠,2018、張維剛,2018)、發展困境(劉婕,2017、楊道衡,2017)、教育培訓內容(馬建富,2016、張水玲,2017)、教育培訓模式(陳池波,2013、王玉東,2018)、國外農民教育培訓經驗(于利華,2012、楊波,2014)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形成了豐碩研究成果。但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職業農民供給不足狀況,對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從整體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還有待進一步豐富。
2 內涵界定
2.1 農民職業化 農民職業化是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轉變,是身份的轉變;是農民以謀生為目的向農業經營利潤最大化的轉變,是目的的轉變;傳統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職業農民要兼顧規模化生產、市場經營、產供銷一體化方面的工作,是工作內容的轉變;傳統農民依靠農業經驗生產,任職門檻低,職業農民需要具備現代農業生產技能,任職要求較高,是任職資格的轉變[3]。
2.2 教育體系 教育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體系主要是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廣義的教育體系主要是指人才預測體系、師資體系、課程體系、培訓體系、經費體系[4]。本文將立足廣義教育體系視角對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進行分析。
3 鄉村振興對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的新要求
3.1 鄉村振興需要通過職業化教育體系解決“農民荒”難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首要難題就是“農民荒”。當前的“農民荒”現象在很多農村地區是普遍存在的[5],其主要表現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數量的嚴重不足,更為嚴峻的是新生代農民在農業比較收益較低的情況下有著很強的“脫農”意愿。與此同時,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45歲,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時代已經到來[6],并且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著農業后繼乏人的尷尬困境,這就需要通過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3.2 鄉村振興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本土型職業農民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鄉村振興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完善的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而這3個體系的構建對職業農民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文化水平方面:有學者通過實際調研得出,超過70%的農業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為小學以下,勢必對農業科技的快速推進造成一定影響[7]。(2)技術水平方面: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與婦女化現象的日益突出、現代農業技術的日益革新等因素導致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林寧(2017)等學者通過實際調研也得出當前農民急需技能培訓。(3)經營管理能力方面: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培育職業農民要以培育經營管理能力為核心,但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一直存在重技術推廣輕經營管理能力培育的現實問題[8]。
3.3 鄉村振興需要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創新型農民 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工農剪刀差的長期存在,致使農業勞動力處于老齡化、兼業化狀態。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標是促進農村產業振興并解決農民就業問題,這個目標的實現必須有創新創業能力強的農民參與。一方面,鄉村振興是農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由傳統的種養產業發展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需要大量具有創業能力的農民做出貢獻;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在農村傳統產業基礎上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這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創新,豐富農村經濟增長點,吸引新一代農民扎根農村。
4 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的發展困境
4.1 缺乏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預測體系 我國農業現代化是基于農村土地分散經營基礎上的小農現代化發展模式,而工農業收入剪刀差的長期存在,又使得小農現代經營模式陷入后繼無人的困境,為此中央提出了通過培育職業農民破解人才困境。與此同時,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新動能不足等問題又制約著職業農民的培育。特別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承發展農耕文明、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等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路徑提出以后,相關的人才難題更加突出。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作為培育職業農民的主要途徑,未能及時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要預測人才需求結構,導致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當中面臨人才難題。
4.2 缺乏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創新創業師資體系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在于加快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這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職業農民通過產業創新與融合來實現。職業農民的培育離不開完善的創新創業師資體系。我國農民職業化教育體系的尷尬之處就在于創新創業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一方面,職業教育師資整體缺乏,在數量上不能滿足職業農民培育需求;另一方面,現有的創新創業師資多數是高校、科研機構的兼職教師,雖然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但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